(云南警官學院 云南昆明 650000)
輸入輸出理論是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一個重要理論,輸入理論是美國著名的應用語言學家斯蒂芬·克拉申( Stephen D.Krashen)在20 世紀80 年代初期提出的,輸出理論則由加拿大學者斯萬(Swain)提出。這一理論強調,語言輸出和輸入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兩者相互制約,相輔相成。首先,輸入是語言習得的首要條件,沒有輸入,外語學習無從談起;其次,輸出是對所輸入知識的鞏固與強化,是語言習得的必經之路,沒有輸出,就無法真正習得語言。因此,輸入與輸出在語言習得中相互影響、相互強化,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廢。
《大學英語》是我國高等本科院校中統一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屬于高等教育通識課,又稱作公共英語課。從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看,大學英語教學的輸入與輸出是通過精讀課、聽說課、口語課和寫作課來實現的。但是由于各所高校在師資力量、課程設置等方面的不同,大學英語所開課程也各不相同。多數高校是大一開精讀與聽說課,大二增加一門外教的口語課。有的高校是不同的課由不同的教師承擔,而很多高校則是精讀、聽說甚至口語課均由一位教師承擔。班級人數大多是50人以上的大班授課,只有少數高??梢詫崿F小班教學,再加上學校之間生源素質的差異,這在客觀上就造成大學英語在教學質量、水平、效果上的參差不齊。
大學英語教學是訓練學生聽、說、讀、寫技能的教學活動過程,是英語語言的輸入、輸出活動過程,同時也是中外文化的了解、學習過程,最終是人文素養(yǎng)提高的大學通識教育過程?;诖髮W英語教學的這些性質與要素,大學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也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問題:1.從聽、說、讀、寫四項技能的訓練上看,“聽與讀”較“說與寫”多,學生的“聽、讀”能力較“說、寫”能力強,因此語言的輸入就比輸出多,總體來看,實際上大學英語教學的輸入與輸出,無論是質上還是量上都是明顯不足的。2.從文化學習的角度看,我國現在的大學英語教學大多還在沿用傳統英語教學的方法,注重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學習,卻常常忽視了對學生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無法做到在詞匯、句子、語篇等的講解中熟練融入西方文化知識的內容,對于中國文化內容知識的插入就更加缺乏。3.從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上來看,由于教師文化素養(yǎng)及其教學水平的影響,由于應試教育的現實存在,由于學校文化傳統、氛圍及英語校園文化的不同,同時由于學生自身素質及其文化自覺程度高低的不同,大學英語教學普遍上很難實現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更大提高,也就難以真正實現大學通識教育的目標。
影響大學教學質量的因素很多,存在的問題也不少,解決的方法也是層出不窮,從二語習得中輸入輸出假設出發(fā),針對不同的問題,我們可以從中得到許多對于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一方面,語言輸入必須是能夠理解的;輸入應該是有趣的、關聯的;語言輸入必須是大量的。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只有大量的輸入而沒有及時的、反復的、準確的輸出,學習者也是不能成功習得語言的。根據這一理論,要解決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得出如下啟示:
根據Krashen的 “輸入理論(Input Hypothesis)”,習得的成敗在于如何對待輸入。輸入的語料越多、越可理解,外語的能力就越強;而相應的輸入語料的缺少將延緩語言的習得。輸入的語言材料要有一定的“量”,而一定量的積累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人類語言生成能力的機制,沒有“量”和“時”,是無法建立和啟動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大量的輸入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
(1)堅持用英語授課,建立目的語的語言環(huán)境
從我們學習母語的過程中可以看出,要學會一門語言,都是從大量的、反復的“聽”與“說”(模仿)開始的。因此,要讓學生們習得第二語言,同樣要讓他們多聽多說。用英語授課正好滿足了這一個條件。因為這樣有利于創(chuàng)造外語學習氣氛和真實語言情景,學生們易于習得。但是有一種錯誤觀點是只要全英授課,保證大的信息量,學生就一定能學好外語,能夠全英授課的教師也才是高水平的教師。因此,有些教師課堂上不?!靶恪弊约旱挠⒄Z,學生卻不知所云,毫無興趣,少有成效。這是因為老師對學生的英語基礎了解不夠,沒有照顧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即進行可理解性輸入,實際上說明老師備課只是“備教材”,沒有“備學生”。
(2)注重朗讀和背誦
英語教學本質上也是一種語文教學,與語文學習有相同的規(guī)律。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我們可以從我國傳統語文教學中找到可以借鑒的許多方法,比如朗讀和誦讀。中國傳統的語文教育強調博聞強記。我們熟知的諸多古訓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無心造句,句子自成”說的都是這個道理。誦讀的過程是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學生在反復誦讀之中認知文字、感受聲律、體會詞語、疏通文脈,語言的精華便占為己有。外語教學中的誦讀可以使學生加強對語言知識的積累和鞏固,大腦中的語言積累得多了,詞匯和語法的內化、語言形式和意義之間的聯結將得到加強,既提高了語感,也發(fā)展了交際能力。
(3)注重大量閱讀與視聽相結合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除了要求學生閱讀教材上的課文,還要不斷鼓勵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擴大英語文章的閱讀量,在攝入大量語言知識的同時,他們的視野和知識面也得到拓寬。通過多種形式的閱讀,學生不僅能培養(yǎng)自己的閱讀能力,更提升他們的綜合感知水平??死曛赋觯骸伴喿x可以提高寫作知識,提供寫作所需的輸入”。根據他的輸入假設,在外語教學中應該盡量向學生提供可理解的語言輸入,為學生習得語言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的環(huán)境。閱讀,作為語言輸入的一種形式,可以直接影響學習者對詞匯、語法、語篇的理解。因此,閱讀水平越高,獲得寫作所需的輸入就越多,寫作水平也就越高。
在強調大量輸入的同時,更要重視輸入的質量,根據克拉伸的理論,要使輸入有效,首先輸入材料是可以理解的,并且要略高于學習者的現有水平,同時,輸入材料對于學習者而言還必須具有相關性、趣味性。也就是說,理解輸入的語言材料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不可理解的( incomprehensible) 輸入對于習得者而言,只是一種噪音。輸入的語言材料越有趣、越關聯,學習者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習得語言。要做到可理解、既關聯又有趣,我們應該從何處入手呢?
(1)在輸入材料的選擇上,首先應該選擇內容貼近學習者生活的真實語言材料,包括真實交際錄音、電影電視片斷、新聞廣播、圖片與照片等等。(2)在課堂的講授中,為了增強材料的知識性、趣味性,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盡可能多地融入存在于語言背后的西方文化的解釋與講授,具體而言,可以這樣做:首先,通過詞匯進行文化教學,因為詞匯也是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次,通過句子進行文化教學。在句法層面,教師可以通過介紹西方習語、諺語、名人名言和地道的交際用語去引導學生思索其中所蘊涵的西方文化及思維,比較中西方文化差異。
語言輸出的活動是輸入活動的繼續(xù),它既是語言習得結果的展示,也是促進語言學習系統發(fā)展的重要步驟。加強語言輸出的目的是使學習者的陳述性知識向程序性知識轉化。從語言輸入與輸出的辯證關系看,輸入是前提,輸出是保證,沒有足夠的輸入就談不上高質量的輸出。而且,根據斯旺的輸出假設理論,輸出促進學習者注意語言形式,檢驗語言的正確性,反思自己語言學習的過程。促進自動化的形成。因此,在對目的語進行大量的聽、讀、看的基礎上,教師此時的主要作用就是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說出來、寫出來,作為學生自己也要意識到,要想提高自己的英語應用水平,真正掌握英語這一交流工具,必須要進行足夠的輸出訓練,那就是要多說、敢說、會說,多寫、敢寫、會寫,從而全面提高英語口語和寫作水平。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英語口語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通過課內的聽說課和學生課外的自主學習來完成的。
情感因素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注意這一理論的意義和價值,結合對學生的觀察、對心理學理論的學習以及自己的教學經驗,努力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學習語言的課堂環(huán)境,提高教學效果。從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與觀察發(fā)現,要讓學生開口說英語,最重要的是老師善于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舒適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多鼓勵、少批評;多微笑少板臉。從而消除學生的焦慮情緒,解除學生的心理負擔。其次注意糾錯與課堂問答策略。對于學生們自己能意識到并且會及時改正的語言錯誤,教師是不必糾正的。
首先在聽說課聽的環(huán)節(jié)上,筆者會明確的告知學生英語聽力水平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希望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其次明確的告知學生聽什么(大意還是細節(jié)),同時學生告訴學生課堂的進程安排,最后對學生作出要求。其次在說的環(huán)節(jié)上,首先確定話題內容,給出話題相關背景知識及要求提示,把課前準備好的啟發(fā)性問題、句型、簡短視頻播放給學生;然后采取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形式讓學生作準備,最后在閱讀課教學中,除了講解所學內容知識點之外,筆者也加強對學生語言輸出的力度,通常是要求學生復述段落、篇章大意,仿寫文中好句型,定期檢查學生背誦情況,及時點評和鼓勵,增強學生自信心。
由于大學英語課都是大額班級授課,許多學校平均在50人以上,學生學時較少,加上教師課時任務繁重,在這樣的條件下,要讓學生實現理想的輸出絕非易事,開展個性化教學更加不切實際。因此,筆者認為在當今信息網絡學習高度普及的大數據時代,教師應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教給學生有效的英語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提供和推介豐富的網絡學習資源和平臺,引導學生把課內學習更多地延伸到課外,特別是寫作輸出訓練。
總而言之,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多方面,有客觀上的、主觀上的;有教師的、學生的;有課程設置的、教法學法的。因此,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角度、切入點也就各有側重、各有不同。本文只是從輸入輸出理論的角度出發(fā),嘗試分析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以期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正確與否、實用與否,均需要再次回到教學實踐中進行反復的嘗試和驗證,思考和研究,在此基礎上進行歸納和總結,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克拉申的輸入理論與斯萬的輸出理論對于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仍然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和啟示作用,深入地進行研究和實踐,必定能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產生積極的影響和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