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霞
(文安縣第四小學 河北廊坊 065800)
獨生子女指的是沒有同胞兄弟姐妹,也沒有同父異母、同母異父以及收養(yǎng)關系的兄弟姐妹的人。獨生子女往往生活在一個特殊的環(huán)境之中,他們與一般的孩子相比,更加的機智、靈敏、細膩。但同時也有著不同程度上的心理缺陷,如:冷漠、嫉妒、依賴、自負、虛榮、功利、脆弱等。如何正確教育獨生子女的心理問題已成為我國社會各界人士所共同關心的重大課題。
家庭因素是導致獨生子女各種心理問題的最主要成因。近年來,我國物質文化水平不斷提高。同時,巨大的經(jīng)濟浪潮也帶來了空前激烈的社會競爭。勞動力大量剩余和高端人才極度缺乏的現(xiàn)實矛盾,給家長和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在這種宏觀條件下,很多獨生子女家庭的教育方式出現(xiàn)了偏差,再加之一些客觀的現(xiàn)實因素存在,從而導致了獨生子女一些心理問題的凸顯。這些造成獨生子女心理問題的成因主要有:
(1)獨生子女的生活相對孤獨。缺少兄弟姐妹的陪伴與溝通,很多心事無從傾訴,很多情緒無從發(fā)泄,極易導致其產(chǎn)生孤獨心理。
(2)獨生子女物質相對充足,沒有兄弟姐妹與其分享,沒有經(jīng)受過挫折與磨難,缺少危機意識,從而滋生其自私冷漠的對事態(tài)度。
(3)獨生子女從小受到家長的嬌慣與遷就,沒有受過委屈,有著高度的自豪感和強烈的占有欲,從而產(chǎn)生虛榮心理和報復心理。
(4)人性的缺點導致孩子在家長眼中趨于完美。獨生子女作為家庭的全部,更是過多的受到了家長和外人的表揚,從而無形中導致了獨生子女的自負心理和嫉妒心理。
(5)獨生子女物質基礎相對優(yōu)越,家長盡可能的為其安排好了生命中的一切,這就使得獨生子女的享樂心理和依賴心理倍增。
(6)家長寄予孩子的希望過高,無意中給孩子造成了巨大壓力。有甚者更是錯誤教導孩子追求名利,造成其功利心理過強。
學校無疑對孩子心理健康問題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當前,雖然素質教育早已深入人心,但應試教育的地位還是因考試分數(shù)對學生的重要作用而不可撼動。家長和學生對名牌大學的渴望,決定了在校生只能每天承受著學習的壓力。做不完的作業(yè),殘酷的考試成績,這無一不是對學生身心的摧殘。此外,學校忙于抓成績,很少開展課外活動,導致學生一些課外才能被埋沒,對學生心理健康產(chǎn)生負面影響。
大家庭式生活是我國的傳統(tǒng)生活模式。在大家庭中兄弟姐妹共同成長,自然鍛煉了孩子的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協(xié)調能力與化解矛盾的能力等。“計劃生育”政策的出臺,改變了我國傳統(tǒng)的大家庭模式,許多家長在探索中改變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又恰在此時遇到了我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市場經(jīng)濟帶來的巨大沖擊,更是為家長的探索制造了難度。
正確的家庭教育對獨生子女的成長和堅強品格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積極作用。我個人認為要解決好獨生子女心理健康問題,起碼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營造和諧家庭氣氛,創(chuàng)建民主教育方式
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方式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現(xiàn)在是“物質獎勵式教育”盛行。其實,無論是懲罰式還是獎勵式,都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沒有好處。只有以說服為主、引導為內涵的方法,才能培養(yǎng)孩子穩(wěn)定的情緒和堅強的品格。這就需要家長多去傾聽孩子的心聲,平等的和孩子對話。遇事后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營造和諧家庭氣氛,建立民主家庭關系。
(2)減少溺愛,開展“逆境教育”
所謂“逆境教育”,就是指在挫折和苦難中對受教育者的品格進行磨練。在日本,赤腳行走、野外求生等都是孩子們必備科目。而在中國,特別是中國的獨生子女們,“逆境教育”卻十分欠缺。所以,我們的孩子不能嬌慣,不要為孩子安排好一切,甚至要有意的給孩子制造一些挫折。讓他們學會如何去自己處理問題,讓他們感受到危機意識的重要作用。
(3)培養(yǎng)分享意識,增強集體觀念
獨生子女生活相對孤獨,缺乏分享意識和集體觀念。家長應多鼓勵孩子和同齡人交往,并盡可能地為孩子組織一些集體活動,讓孩子在集體中學會協(xié)作,了解到集體觀念的重要性。
(4)正確認知自我,精準定位人生
獨生子女最具特點的心理問題就是:不能給自己一個正確的人生定位。對此,家長們一方面應多留意孩子的優(yōu)點,給予適當表揚。另一方面,要學會指出孩子們的不足之處,讓孩子對自己保持一個清醒的自我認知。對于孩子的培養(yǎng),要以孩子的興趣做為優(yōu)先選擇,不對孩子施行過于功利的教育,幫助孩子確立一個積極健康的奮斗目標。
學校對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學校應進一步推廣素質教育,徹底拋棄以學習成績來作為學生評價標準的應試教育。在此,我個人建議各學校在進行成績排名或升學考試時,可以采取“綜合評價法”。所謂“綜合評價法”就是將學生的最后成績分開計算,比如:考試分數(shù)占60%、個人能力占20%、個人品德占20%。另外,學校要多組織有意義的社會實踐。以此,培養(yǎng)同學們的愛心,強化同學們的團隊意識。
現(xiàn)在的社會是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社會。在市場經(jīng)濟的沖擊下,不乏一些丑惡的負面形態(tài)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里,如:拜金主義、炫富主義等。這些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特別是作為家長唯一希望的獨生子女,更容易被這些不良風氣所帶壞,形成錯誤的人生觀。這就需要政府、社會和個人來共同努力,為孩子們制造一片藍天凈土,讓他們健康的成長。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心理問題同樣存在于非獨生子女中,只是在獨生子女身上表現(xiàn)的相對突出。對于獨生子女心理健康的教育問題,除了家長要科學理智的教育孩子外,學校與社會也有著義不容辭的重大責任。總之,社會各界要共同努力,相互協(xié)作,為獨生子女的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