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必春
(重慶市開州區(qū)中和中學,重慶)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實施,初中數(shù)學教學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開。作為一項劃時代的技術,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為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多便利,同樣也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教育教學手段。越來越多的教學實踐證明,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教學形式已無法滿足當前學生的信息需求[1]。為了進一步提升初中數(shù)學的教學效率,筆者從自身的教學實踐出發(fā),以信息化為抓手,促進初中數(shù)學的教學改革。
近些年來,隨著教學條件的改善,多媒體設備逐漸走入校園并成為教師教學的得力幫手。多媒體設備集圖片、視頻、文字等功能為一體,能夠有效地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積極性[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合理地使用多媒體設備。
例如,公式的推導。在公式推導過程中,教師往往要寫大量的板書,常常出現(xiàn)寫完一整黑板后才推導了一半,于是便將黑板內容擦掉繼續(xù)推導。這不僅增加了教師的教學強度,同時也給學生的理解造成一定困擾。學生有時候沒有跟上老師的思路,想回過頭看前面的推導過程時卻發(fā)現(xiàn)內容早就被擦掉了,只得硬著頭皮聽下去。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狀,筆者將推導過程制作成PPT,通過多媒體投射到熒幕上。一些理論、公式的背后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料,筆者將其也穿插到PPT內,在公式推導過程中穿插講解,一方面,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聽課的專注度;另一方面,圖文相結合的形式也能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從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程度[3]。在講解過程中,倘若學生對前面的推導過程不理解,那么可以迅速跳轉,不僅減輕了教師的教學強度,使教師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推導的思路的講解和學生的交流上,還便于學生的回看,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又如,立體幾何知識的學習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但部分學生空間想象力不足,因而在立體幾何知識的學習上較為緩慢,為了將知識更加形象直觀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筆者將其做成動態(tài)Flash圖片并投放至熒幕,以深化學生對知識的認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理解。但在教學過程中也不能過度依賴于多媒體設備,這樣可能使得學生無法將精力集中到課本與課堂上,所以,教師要從當前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合理使用多媒體設備。
隨著電信技術的發(fā)展,網(wǎng)絡成為這個時代的寵兒。很多行業(yè)插上了網(wǎng)絡的翅膀,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在此背景下,我們的教學理念也要與時俱進。當前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越發(fā)的多元化,書本和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來源,網(wǎng)絡教學平臺理念隨之應運而生[4]。
在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進度更多的是以多數(shù)同學的學習情況為基準,那些后進的學生怎么辦呢?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多采用的是課后“開小灶”的模式,課后對學生單獨進行輔導。這種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并不是所有的后進生都理解、支持教師課后補習的行為。其次,教師的精力是有限的,這種方式增大了教師的教學強度,往往會出現(xiàn)“教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學得很疲勞”。為了改變這一現(xiàn)狀,筆者嘗試著將補習由線下補習轉至線上學習。例如,每次教學完成后,筆者基于本節(jié)教學的內容和知識點,將其分為幾部分,然后單獨錄制視頻上傳至校內網(wǎng)絡平臺,這樣,學生就能根據(jù)自身的需要有選擇地觀看。視頻文件易于下載,支持在電腦、手機、平板等多種設備播放,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下載、觀看和學習,無形之中拓展了課堂的寬度和深度,而且對于不懂的地方還可以反復觀看,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又如,在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試卷評講往往會占用大量的課時時間。為了提高教學效率,筆者在講解前會將每道題目的講解錄制成視頻上傳至平臺,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需要進行觀看。筆者在備課時,根據(jù)各個視頻的點擊量就可以知道學生在哪些題目上存在疑惑,需要重點講解;哪些題目學生掌握程度比較好,可以適當略講。這樣就使得我們的備課與教學更具針對性,從而使我們的數(shù)學教學更加高效。
隨著新課改的開展和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初中數(shù)學教學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廣大教師要積極更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觀念,以信息化為契機,將信息化與數(shù)學教學整合起來,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總結和調整,探索出一條適合當前教學實際的信息化教學道路,從而進一步提升初中數(shù)學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