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秋
(山西省懷仁縣第一中學校,山西 懷仁)
寫作一直是教學的難點,教師教得困難,學生學得困難,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如何搞好作文教學,有效提高寫作水平,成為很多教師亟須解決的教學問題,尤其是近幾年網絡的快速發(fā)展,學生能很便利地搜索到各種寫作素材,作文中東拼西湊的現(xiàn)象甚為嚴重,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作文越來越少。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越來越為這種趨勢感到擔憂。有沒有好的方法能夠讓學生愛上作文呢?有沒有好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表達出自己的個性呢?結合近年來的作文實踐課,我提出一些具體的方法,希望能為同仁提供教學幫助。
如果寫作比作擰開水龍頭往出流水,那么積累就是進水。只有源源不斷地進水,才能保證出水的量。而且進水的質量決定著出水的質量。所以說,積累對于提高學生寫作水平非常關鍵。雖然高中階段的學生對于字詞句的積累,以及課內課外文章的閱讀有一定的數(shù)量了,但是是否在質量上也有保證呢?作為教師,我們感觸很深,在上學的時候,我們把課文當作學習的對象,從來也沒有感覺到這些課文有什么與眾不同之處,只有當我們升入大學,或者說參加工作以后,再返回來讀,才能明白這些課文都是經典中的經典。所以,我們在教授作文課的時候,最重要的不是讓學生寫,而是從源頭上開始,提供范文,讓學生充分發(fā)現(xiàn)范文中的美,并且將這些發(fā)現(xiàn)內化在學生的認知中。
比如,在教學寫景作文的時候,我給學生出示的是朱自清的《春》,這是學生早已學過的課文。大家在讀完這篇文章后,都覺得這篇文章描繪的春天很美。作者是通過怎樣的寫作手法,運用了怎樣的詞匯,讓我們感受到春天的美的……我?guī)ьI學生條理清晰地分析。以前我們學習課文的時候,我們的任務是感受美、體味美,而現(xiàn)在,我們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感受如何創(chuàng)造美,如何帶給讀者美的享受。學生在學習之后,有恍然大悟之感。
寫作是很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比如,在古詩中秋天是寂寞、寂寥,略顯悲傷的代名詞。如“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薄般y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钡乔锾煲泊碇斋@,也有“秋收萬顆子”的喜悅,也有劉禹錫“我言秋日勝春朝”的不同感受。所以,在作文教學時,我們一定要反復強調,學生要寫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當然,感受是不能憑空臆想的,學生在面對一件事物時,不可能沒有自己的感受。那么,為什么學生會覺得沒有可以寫的東西呢?這主要是因為學生沒有深刻感受或者說沒有注重感受,沒有將自己的真實感受記錄下來。
還以寫春天的作文為例,大多數(shù)學生寫的都是草長鶯飛,花開葉綠,根本不提及內心的想法。所以在一次作文課時,我?guī)ьI學生去校園尋春。學生對于我的這種教學方式顯得很興奮。這一天是早春的時候,天氣還有些冷,但是樹木也有些綠意了。這顯然與學生經常描繪的春天是有所差別的。我要求學生做好記錄,記錄這次尋春過程中見到的事物,以及內心的感受,然后寫一篇以“春天來了”為主題的文章。由于是當堂作文,學生沒有機會去查閱資料,只能依靠自己的切身感受,但是這節(jié)課的寫作過程,學生表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積極性,而且還有幾位學生寫出了非常好的習作。
其實,不是沒有東西可寫,而是學生對所要寫的事物沒有切實的感受,所以寫出來的作文就空洞無味。由于學生沒有觀察與體會的習慣,所以拿到一個題目就感覺無從下筆。更有些學生不敢表達自己的看法,怕被老師批評,所以作文千篇一律,沒有新意。
學生投入感情的課堂,積極主動參與的課堂,才是最有效果的課堂。以往我們的作文課堂是教師說、學生聽,學生沒有參與進來,從而導致學生興趣低下,動不動就神游于課堂之外。所以我們有必要改變課堂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參與進來,主要有以下兩種方式。
學生對于有真切感受的,離自己生活近的,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有話可說。那么,我們何不上學生參與到命題中來呢?學生自己參與命題,自己寫。這會給學生一種全新的體驗,仿佛這樣的作文形式不是被逼迫的,而是自己喜歡的一種游戲。比如作文課的教學目標是寫一個人,那么我們就讓學生來命題,自由選擇自己所要描述的對象,這樣就可以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從而快樂地參與進來,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學習與寫作。
再著名的作家寫的文章,也要經過反復的修改,何況是學生的作文呢?學生參與評改,當一回“小老師”,不僅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更是讓學生在評改的過程中,形成修改文章的習慣。主要步驟是根據(jù)教師提供的評改要求進行自評,評出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然后自行修改文章中的缺點。然后學生間互相交換進行互評。對于評改過程中,學生發(fā)現(xiàn)的優(yōu)美文章,經教師篩選當堂展示,這對提高學生寫作興趣有很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