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市直機關幼兒園 安徽淮南 232000)
小班幼兒年齡較小,手部肌肉尚未發(fā)育完善,手、眼、腦動作很不協調,但是對于動手的活動卻很感興趣,因為活動過程中人人可以動手,作品完成后個個都有成就感。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朱智賢教授在他的《兒童心理》專著中指出:“幼兒從四歲開始,精細動作技能已開始發(fā)展,主要表現在兒童的手部上,同時這一時期兒童的觀察力、想象力等也都能發(fā)展起來。”作為教師,要從幼兒這個年齡段開始,挖掘幼兒巨大的學習潛能,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手工活動,讓幼兒掌握多種技能技巧,從而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最初的手工活動中,撕紙是最受小朋友歡迎的,撕紙的技能是沒有什么規(guī)定的,只要用拇指、食指向前、向后用力的撕,并能把紙撕下就行,我們撕面條、撕湯圓、撕太陽、撕月亮,每天都會有不同的想法,可是慢慢的我發(fā)現孩子們對于撕紙有些失去興趣了,有時會把紙揉皺扔在地上,或拿來和小朋友扔著玩,我撿起地上的小紙團,靈機一動,那我們就變撕為揉吧,首先我們選用較為柔軟的皺紋紙來鍛煉寶寶們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的配合與揉捏的力度,個別寶寶不太能掌握方法,我們就利用小歌謠來幫忙:“兩手團一團,手指捏一捏,看看緊不緊,搓成小紙團”。在這個揉捏的過程中,寶寶們手指使用的力度遠遠大于撕紙,手部力量加強,慢慢紙團的形狀也越來越緊密,不太會散開來。還有另一個好處,保育老師跟我反映,以前寶寶們拿杯子接水喝時,不小心接多了水端起來總是會有些顫顫巍巍,我們都要幫忙扶著,而現在拿的都很穩(wěn)了,能看得出手有勁了,這可是意外的收獲??!
皺紋紙五顏六色,揉出來的小紙團也是豐富多彩,在老師的提醒下,寶寶們很快按顏色給紙團分了家,利用一節(jié)主題活動,寶寶在生活中尋找這些顏色,我們找出了紅色的蘋果、紫色的葡萄、黃色的香蕉、綠色的西瓜,這都是小班孩子生活中常見而且喜愛的東西。于是在老師提供的各種顏色的水果的輪廓圖上,寶寶們把這些小紙團粘在了畫上,當我們把孩子們的作品懸掛展示出來的時候,孩子們眼里的欣喜是不言而喻的。
慢慢的我不再提供固定的輪廓,而是由他們自由用紙團粘貼,不同顏色的紙團,不同的形狀,粘貼完后,讓幼兒觀察思考,這像什么,哪里需要加上一筆,就會變成什么。當孩子們需要讓材料充分地為自己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服務時,他們的思維就會非?;钴S,而且他們的積極性也會加倍的提高,在于材料的充分接觸中,孩子們學會了選擇,學會了創(chuàng)造。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對生活更留心了,學會了觀察周圍事物,豐富了知識經驗。
捏小紙團不再是問題,那團一個大一點的紙團就更不再話下了,由柔軟的皺紋紙我們開始向較硬的報紙進發(fā)了,同時我們也不再滿足于撕揉粘,是不是還有什么新的玩法呢,當然,因為有以前印章畫的基礎,所以當我拿出顏料時,聰明的寶寶們很快就知道我們要做什么了,他們興奮的舉著小手,可是不能著急,了解正確的操作方法,才不會手忙腳亂。這時候小歌謠對于小班幼兒是大有用處的:捏住小紙團,沾沾顏料水,慢慢刮一刮,輕輕壓一壓,換個地方再壓壓。短短幾句話,孩子們便掌握了紙團畫的印法,在印制過程中,孩子們自己也有了新的發(fā)現,如果想要畫面顏色清楚干凈,就得一個紙團只能沾一種顏色,而不用的小紙團,也要把它送回家(垃圾桶)。操作過程中,他們發(fā)現紙團顏色不同,出來的畫面效果不同,那么紙團大小不同可不可以呢,在老師的鼓勵下,他們立刻團出略小的紙團,沾上顏料和大紙團穿插印制,需要什么樣的,他們就生產什么樣的,這時候,孩子們享受的是探究的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讓幼兒多畫、多折、多剪、多捏、多做、多練,盡量增加幼兒動手機會,是加強幼兒腦功能鍛煉,促進幼兒的智力發(fā)展極為有效的手段之一。
隨著升入中班,未來我們的手工活動形式會多樣:折紙、剪紙、貼畫、編織,表現形式也千姿百態(tài),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體的,手工制作活動材料也會更豐富多彩。相信這對引導幼兒發(fā)揮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幼兒認真觀察、有意注意以及耐心細致的習慣,以及形成立體空間觀念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在這個過程中學會欣賞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模仿。為此,我們將繼續(xù)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