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高新第一實驗學校小學部 吉林長春 130000)
在日常教學中,由于客觀條件的種種限制,導致數學教學與日常生活出現“脫節(jié)”現象。利于學生在課堂中學會了元、角、分的換算原理,但是在購物時,仍無法正確算出“應付金額”和“找零”。這種顯現很普遍。
新課程標準對學生數學能力的要求越來越趨向“生活化”,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在每一學習最后一個章節(jié),都會設置“數學好玩”這一內容,其用意也是為了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
在多年的教學中,經常會有學生告訴我:老師,數學太枯燥了,一點都不好玩。其實,數學原本是最具生活化的、好玩的學科,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系最密切。小到衣食出行,大到國際民生,沒有一處離得開數學。
對學生的數學能力培養(yǎng)不應局限于每天課堂上的四十分鐘,或是課下每天必做的數學作業(yè),而是要滲透到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用到數學,學會數學。
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能力,將數學知識生活化,就離不開“知、情、意、行”這四個階段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買文具”這一課為例,主要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認識并了解“人民幣”,通過“買文具”這一具體情景進行知識的理解。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學生雖然可以認識不同面額的人民幣,但是對于“付錢方案”這一類的問題常常產生困惑。學生在理解“正好”這一概念時,往往脫離了生活實際,認為“付100元,剩下的讓售貨員找零就可以了,為什么還要我去算出多少錢呢?”,還有的同學甚至會說用支付寶等移動支付手段付錢。
社會生活的缺失導致孩子們對數學學習中的實際問題理解不清,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基本途徑是讓學生主動參與日常生活,從身邊的生活常識入手,逐步體會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了解數學知識的實際意義。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模擬書中的購物情景,讓學生分別扮演“胖胖”和“壯壯”,讓學生在表演的同時,認識不同面額的人民幣,并掌握每種付款方式的異同。
讓兒童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只是完成了“數學生活化”的第一步。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除了結果期望以外,還有一種效能期望,如果人們預測到某一特定行為將會導致特定的結果,那么這一行為就可能被激活或選擇。也就是說當學生能夠預測到數學知識的學習將會帶來較好的學習效果,那么學生的學習欲望將會增強,自我效能感就會提高。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否完成一項任務的推測和預判。自我效能感提高將有助于學生的下一步學習。
學生對知識的學習熱情大部分源于附屬內驅力,在完成某一項數學任務,得到來自外部的贊賞時,學生的附屬內驅力會進一步提高,從而將外動力轉化為內部動力,學生在多次獲得成功體驗后,會對數學知識的學習產生興趣,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
與此同時,教師的適當引導和鼓勵,將會促進學生自我效能感的轉化,從而幫助學生從知識到實踐的轉化。
兒童對于未知的世界總是充滿好奇,在學生的知識結構基本構建完成時,學生會對身邊的數學現象進行自我探索。
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數學第二章中,“軸對稱圖形”這一概念的學習,容易激發(fā)學生的進一步探索。
通過教師對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軸對稱圖形”——雪花的展示,就會有學生提出“雪花為什么是軸對稱圖形”、“雪花是怎樣形成的”等一系列相關問題。
對“雪花”問題的進一步深入探索,可以讓學生在數學學習的大環(huán)境中,尋找到突破口,從而引發(fā)思考。
學生在“知、情”的前提下,已經具備了主動探索的能力,在“意”的推動下主動探索未知的數學世界,將有助于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中,應適當“留白”,為學生設置一些生活化的數學問題,在學生解決問題的同時,提高其數學能力,從而促使學生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前期的知識儲備為后續(xù)的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主要介紹了年、月、日。通過歌訣記憶法,讓學生能夠熟練地掌握每年中各個月份中的天數。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不是機械性的記憶,教師可以將實際生活與數學知識結合在一起,為學生創(chuàng)造真實的數學情境。在學習完年、月、日這一單元后,可以請學生親自計算一下,“本月上了幾天課”“一個月中有幾天休息時間”等問題。從而讓學生體會年、月、日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
與此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調查組內同學的生日是哪一天,并繪制出表格,通過圖表信息,讓學生學會比較年齡的大小。從而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
數學知識對學生來說只是書本上的各種習題,但是對于一個成長中的人來說,卻是生活中取之不盡的知識寶庫。
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的發(fā)展方向,在小學階段數學知識的學習都是為了后續(xù)生活實踐所做的準備。
在社會生活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復雜的問題,具備了良好的數學思維,并能夠將這種思維應用于問題解決中是十分重要的。從居家生活的收入支出,方針政策,無處不蘊含著豐富的數學知識。
小學階段,兒童的思維模式主要以具體思維為主,并逐漸向抽象思維過度。針對兒童的心理狀態(tài),數學教師應是當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具體的生活情境,增設數學活動,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學生在樂學、好學的氛圍中,逐漸體會數學的作用,并能夠將所學知識融入到社會生活中,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