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桐城市城郊坊正小學 安徽桐城 231430)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教師是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著。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的要求;同時要求教師“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念的綜合”。那么,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如何開展學法指導呢?我在學習同行們先進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來談談我的看法。
小學階段,從各科學習的共性看,有模仿、抽象概括、發(fā)現問題、邏輯推理、總結提高等學法。就語文學習的科目特征來說,橫向的有聽、說、讀、寫等方面的學法;縱向看,聽、說、讀、寫各自又有許多不同層次的單項學法。如閱讀,既有學詞、學句、析段的方法,又有學習篇章的方法;其中學詞又有音序查詞法、部首查詞法、新舊聯系法、上下文體會法、近反義詞辨析法等。這些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學法互相聯系、互相作用,組成了縱橫交錯的整體教學環(huán)節(jié)。
因此,我在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時,首先考慮學法系統(tǒng)的整體性。1、根據大綱要求、學生實際情況,應該掌握哪些步驟的學法;2、用什么方式、通過什么途徑來指導學生有效地掌握這些方法;3、組成學法系統(tǒng)的各個要素(各種學法)都應解決什么問題;4、明確各種學法之間的關系作用;5、各種學法的安排和指導應該有個怎樣的順序,等等。了解和認識了學法系統(tǒng)的整體性特點,我就可以認真地考慮、正確地把握自己所任年級、學生應該掌握的學習方法,并結合教材,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學生進行行之有效的指導。
其次,學法指導的整體性還體現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各門學科的密切配合上。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不僅要自然地滲透于整個課堂教學,而且教師在備課、設計作業(yè)、批改作業(yè)、也要圍繞學法指導而展開。備課不能只備教法,也要備學法,考慮教法如何為學法服務;作業(yè)設計要有利于學生掌握學法、運用學法;批改作業(yè),應把重點放在指導學生掌握自改的方法上。同時,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的主要陣地,但它離不開其他學科的密切配合,如果其他學科的教師仍把學生當作接收知識信息的容器而滿堂灌,那么,即使語文學科的教師再努力,也很難達到“教是為了不再需要教”之目的。
“整體大于部分的總和”是系統(tǒng)論的一句名言。我們只有從整體上把握學法指導,優(yōu)化各種學法,使其產生相互積極作用,才能使學法指導產生最佳效果。
如果說“整體性”是學法指導的特點,那么“有序性”則是學法指導必須遵循的原則。學生學習方法的形成有一個符合邏輯順序的“序列”——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這就要求我們根據課程目標、學生年齡特征,隨著年級的升高逐步出現單項學法,使各年級的學法之間有密切聯系。如同樣是理解詞義,一二年級主要是要求學生掌握與自己生活實際的聯系法,三年級要求學生掌握查詞法、新舊知識聯系法等,四至六年級,則在前面幾種學法的基礎上,開始學習上下文聯系法、近反義詞辨析法等。這樣,年級與年級之間,層層推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最終形成一個學法序列。我對一至六年級的作文訓練有個統(tǒng)籌安排,使作文教學有章可循,有序可依。具體做法如下。
一年級:主要以進行的看圖說話為主的說話訓練,為從說到寫奠定基礎。包括游戲說話,對話練習,小制作說話,畫圖說話等,還要進行簡單的寫話練習。
二年級:主要進行以看圖說話為主的寫話訓練。包括游戲寫話,小制作寫話,寫對話等,并鼓勵學生樂于運用閱讀中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我要求二年級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寫話本,為三年級作文打好基礎。
三年級:重點是以寫段落為主的片段練筆。這一片段是在整篇文章中突出某一部分,它包括在一篇文章里重點進行開頭、結尾、總起、分述的練筆,包括人物的心理活動、外貌描寫、場面敘述等。
四年級:重點是以觀察、想象為主的觀察作文練筆,將觀察到的事物對象在頭腦中儲存起來并展開豐富的想象。在這個階段,我要求學生養(yǎng)成寫日記的習慣,不但能為寫作積累素材,而且通過練筆,大大提高寫作能力。
五年級:重點是以命題、半命題、并以自擬題為主的篇章寫作,包括審題立意、選材、布局、謀篇等,強調紀實與想象并重、把握整體完備的訓練。
六年級:進行以全面達標為主的綜合訓練,包括快速作文,要求在四十分鐘(當堂)內寫出400字以上的文章來。
這樣,一個年級一道臺階,把年級的寫作重點分解到各冊教材中去,使作文教學呈螺旋式上升,形成一個較為科學的寫作序列。
我們的學生是未來社會發(fā)展的主力軍。因此,我們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必須重視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白约喝ヌ剿?,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在這里,學生是主動的信息探求者、加工者、思考者、創(chuàng)造者。所以,學法指導為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條件,而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則為提高學法指導的效益奠定基礎,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為此:
1.在學法指導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一個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讓學生有“探索”和“創(chuàng)造”馳騁的場地,有自由發(fā)言、各抒己見的機會和民主的氣氛,最大限度地激發(fā)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有經驗的教師最反對用劃定的范圍、預想的答案對待學生。如果教師按預想的答案對待學生,不允許他們的回答超越預定的范圍,那么既不利于學生主動創(chuàng)造精神的培養(yǎng),也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2.設計學法練習題要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我在執(zhí)教《詹天佑》這篇課文時,通過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大意后,要求學生給課文分段,說說每段的大意。學生甲:我是先概括每個自然段的意思,再把相同意思的自然段歸并起來的;學生乙:我是根據課題,思考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詹天佑的;學生丙:我是從課文開頭的第一句(中心句)來考慮的,這句話的一個中心詞“愛國”概括了第2、3自然段的內容,另一個中心詞“杰出”概括了第4、5、6三 個自然段的內容,剩下的是開頭和結尾(首尾呼應)。顯然,第二種方法比第一種方法省時省力,但都沒有跳出一般的思維形式。第三種方法獨辟蹊徑,富有創(chuàng)造性,它不但幫助學生正確地分了段,而且又準確地概括了段意。于是,教師肯定了這種分段方法,對他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給予鼓勵與表揚。
“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葉老的教育思想給我們深刻的啟示;在平常的語文教學中,我們教會學生運用所學的方法去解決其他的語文問題,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有趣,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