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劍云
(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西關小學 福建寧德 355100)
朗讀是一種將文字符號轉化為聲音語言的有效的閱讀形式,在小學階段通過反復朗讀達到熟練的程度,有利于加強學生的基礎言語學習。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通過反復誦讀,讓學生體會文章中的大量精美語句段落和詞語,通過長時間的朗讀積累和背誦,讓學生進行基礎的詞語,句子,文章的積累,形成一定的語言儲備。如從感知文本到發(fā)現(xiàn)詞語特點,再到整體回歸文本,有序建構詞語特點;扎根語言環(huán)境,依據(jù)文本特點,隨文擴充積累一類詞語;對“形異意相連”的詞語、“形似意不同”的詞語進行歸類變通,舉一反三等。促進小學學生在基礎言語學習的過程中形成一定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的長期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1]
在小學基礎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能認為學習是困難的,但是漢語的詞形沒有變化,只是講究詞序和詞類活用,更講究一定積累之后的“妙悟”,所以要想有效地簡化學生的學習過程,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讓學生形成自己對語言的認知和感受。而對于語言的語言就是對文本的言語形式、言語內(nèi)容、言語意圖進行回環(huán)往復地感觸、領悟的心理過程。而感悟的過程是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過程,是呈螺旋式遞進的趨勢。[2]
從心理學角度看,語感不僅包括傾向于語言、語義的基礎語感,還包括傾向于言語、語用的語體語感、文體語感、語境語感。語體語感指在現(xiàn)場直接交流中形成的口語語感。文體語感指在特定文體中形成的書面語語感。語感是與生俱來的,適宜由說的語感逐漸地向寫的語感遷移,相生共長。[3]
當前大部分小學生需要通過各種方式培養(yǎng)普通話語感,一是口語的語感,二是書面語的語感??谡Z的語感可以通過多聽標準普通話和學著多說來逐步提高;書面語的語感可以通過多讀多體會來逐步提高。
交流溝通是學生言語表達的最好方式,在小學教學中對學生的交流溝通可以從課堂引導。就是在課堂中發(fā)言討論或者辯論和課后生活中的練習進行。在課堂上的發(fā)言或者討論可以不注重形式,只要學生能夠進行自我言語的表達,就達到了一定的教學效果。而在生活中的表達要注重一定到語言情景,讓學生在特定的語言情境中進行交流溝通,讓學生了解不同的語言,進行適用于不同的表達形式,將大量的詞匯擴充到自己的口頭詞匯中。長此以往,他們口頭詞匯的范圍更加擴大。然后讓學生在長期的自我表達與溝通交流練習的過程中,豐富詞匯,促進表達的層次性和邏輯性,積極促進學生言語表達能力的形成。
寫作練習也是提高學生言語表達能力的最好方式。在小學階段寫作的主要形式可以從最簡單,最基本的讓學生學會造句來進行,然后再通過長期的練習將句子連貫成作文寫作,通過自己的言語表達來促進學生的言語能力的形成。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讓學生進行擴寫,改寫,縮寫或者續(xù)寫的練習形式。讓學生合理展開想象和自己發(fā)揮的思維的過程中逐步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積累一定的語言表達習慣和方法,逐步形成作文寫作能力。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根據(jù)生活中的各種素材進行簡單的作文寫作。無論是對于課堂上教師要求的寫作內(nèi)容,或者是在生活中常見的事例的記敘和表達,只要是能夠促進學生寫作與言語表達能力發(fā)展的有效的方法都是可以的。教師還可以根據(jù)學生寫作的具體情況進行相應的點評或者是推薦一些有利于提高學生寫作和言語表達能力的書籍,視頻,音頻,讓學生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豐富自身的能力和言語表達能力的形成。
廣泛閱讀就是在課內(nèi)外接觸大量的言語材料,建構語言模型、增加文化底蘊。閱讀都內(nèi)容可以是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進行的推薦或者相關內(nèi)容的擴展,也可以是學生感興趣的或者對學生的學習有幫助的相關書籍。將課內(nèi)學習和課外語言學習相結合,不斷豐富學生的言語學習層次,提高學生言語表達能力,這個尤其是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對學生的發(fā)展和成長有著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略讀和精讀,通過不同的閱讀方法,提高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提高閱讀的有效性,讓閱讀成為促進學生言語表達能力和語言溝通能力的重要橋梁,促進學生思維的轉變和成長發(fā)展。[4]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基礎言語表達需要從不同的方面進行積極的引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總結教學經(jīng)驗,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教學。真正從學生出發(fā),不斷提高學生自身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形成較強的言語交際能力,以便適應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