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tǒng)的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是“滿堂灌”,不能讓學生真正地理解授課內容,忽視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訓練。這樣的授課形式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也不能掌握更多的知識。因此,教師要改變這種授課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同時根據課程內容給學生創(chuàng)設有趣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提高授課質量。
中職語文教學和其他課程教學有著本質的區(qū)別,更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所以,教師要進行課內知識的具體研究,讓學生更高效地接受授課知識。在傳統(tǒng)的中職語文課堂中,教師給學生講解的內容枯燥無味,安排的授課環(huán)節(jié)單一老套,不能給學生設定相應的活動課程,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動力。所以,教師一定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例如,在講解《邊城》時,教師要確定自己的授課目的,讓學生了解沈從文描繪的湘西風土人情和環(huán)境描寫、人物描寫方法,重點分析翠翠的形象,并學會結合人物形象分析,領會作者的創(chuàng)作目的,深刻體會小說的主旨。教師首先可以給學生介紹本節(jié)課的內容,然后讓學生自己朗讀篇章,并給學生安排幾個問題,如:小說節(jié)選部分寫的次數最多的是哪個節(jié)日?寫了幾回?每一次分別發(fā)生了什么事?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索學習內容。然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具體分析,分析天寶、爺爺等人物形象,深入體會授課內容。通過這樣的授課方式,可以帶動學生思考問題,讓學生輕松走進作者構筑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體會人性之美。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更好地投入語文教學講堂中來。
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授課手法分為很多種,教師要根據學生不同的性格特征來合理安排授課結構,引入授課內容,讓學生更高效地投入中職語文學習。例如,在講解《動物游戲之謎》時,教師首先要確定自己的教學目的,指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理清文章的寫作結構,把握文章要點和說明次序,體會本文運用議論與抒情的優(yōu)點。教師要讓學生清楚了解文中作者闡述的概念和想法,了解并學會運用下定義、舉例子、打比方、列數據等說明方法。首先可利用導入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了解宇宙的奧秘,同時引入課后作業(yè)的第一題,讓學生明白解說詞的特征;學習一些有關宇宙的基礎知識,并且記住文中精辟的議論和熱烈的情緒抒發(fā);了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然后讓學生閱讀文章,在閱讀過程中給學生創(chuàng)設幾個題目,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內容。如:大家讀完文章后能不能說一說“宇宙”在作者心目中是什么樣子呢?對于人類,作者又有什么樣的認識呢?學生帶著這兩個問題開始閱讀,并進行思考和討論,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分析。通過這樣的授課方式,可以激發(fā)學生對宇宙的興趣,讓學生更輕松地了解知識內容,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教師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輕松的授課氛圍中完成知識的學習,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在傳統(tǒng)的中職語文授課過程中,教師缺乏學科建設定位,授課氛圍非常沉悶,不能讓學生更高效地進行知識學習。教師要用先進的授課方式引導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進行《有趣的語言翻譯》講解時,教師要確定授課目標,讓學生了解語言翻譯的常識,激發(fā)學生對語言翻譯的學習興趣,掌握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首先可進行問題導入:什么是翻譯?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來說一說什么是翻譯嗎?然后給學生展示幾個英文和翻譯的意思,讓學生猜一猜這些英文句子是什么意思,并告訴學生在19世紀末我國著名翻譯家嚴復就提出了“信、達、雅”的翻譯標準,這個理論對后世的影響非常大,從而讓學生對翻譯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教師給學生出幾個練習題,讓學生嘗試把舉例的短語翻譯成中文或者英文,可以把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讓學生一起交流和思考。通過這樣的講課形式,能夠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綜上所述,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利用開放性的問題引出學生的興趣點,讓學生進行深入的探究,引導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通過有趣的授課形式,既可以給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又可以提高授課質量,從而更好實現教學目標。此外,教師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要及時進行反思,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