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具有全民通用性,它理所當然地為全體大眾服務,并且不應帶有任何偏見。但在現實生活中,語言的態(tài)度是不公平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性別歧視。從理論上講,漢語作為為社會集體服務的交際工具理應一視同仁。但是在實際應用中,漢語的態(tài)度是不公允的,它存在著嚴重的性別歧視問題,對女性存在著嚴重的性別歧視。性別歧視通常指的是一類性別成員對另一類性別成員所持有的態(tài)度和看法偏離了原有的事實依據。性別歧視是以性別為基礎而產生的偏見,它可以表現為男性對女性的歧視,也可以表現為女性對男性的歧視。然而,在實際生活中,顯然指的是前者。男性對女性的歧視,較明顯地反映在漢語中。
中國漢字與中國文化關系密切,漢字在產生、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中,都體現出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漢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表意文字,它不僅是漢語的記錄符號,而且是古老科學知識和文化觀念的信息載體。漢字屬于表意文字系統,通過象征性符號的組合來表達詞或語素的意義,由此本身每個漢字都含著豐富文化因素。自古到今不論在母系社會還是父系社會,不管在社會或者在家庭,婦女總是擔負重任。她們是人生的美的化身,她們的一生都為別人而犧牲,其高尚品德是值得萬代歌頌的。在母系社會婦女有崇高地位但在封建社會女人的地位非常低,特別是受“重男輕女”觀念。這些在漢字中都反應非常清楚。(陳文唐)
舊社會輕視婦女,在文字上留下了許多侮辱女性的痕跡。漢語中最常見的性別歧視現象就是從女旁字開始的?!芭弊衷诹鶗惺窍笮巫值牡湫妥郑坠俏牡男误w好似一個婦女跪坐在席子上。以至于后來的金文、篆文也一直都是長跪不起的形狀?!墩f文解字》對 “女”字的解釋也是此意:“女”古音讀“奴”,即古代奴隸的“奴”?!芭睍庾?,金文字形左為“女”,右下為“又”(手)向她抓去,會抓人之意。奴的本義為奴隸。(《新編說文解字大全集》)如韓愈《馬說》:“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從“女”的漢字,《說文解字·女部》有文237字,重文13字,新附字7字,共257字,其中63字表示的是人的某些惡劣行為和品質。例如:表示忌妒的“妒、嫉”,表示貪婪的“婪”,表示不順從、不服從“婞”,表示輕視、悔易的“嫖、媥、嫚”,表示兇悍、易怒的“嬖”,表示荒亂的“妄”,表示傷害的“妨”,表示懈怠的“媠”,表示遲鈍的“嬯”,表示誹謗的“姍”等等。 (徐志奇)“妒”是形聲字。小篆從女,戶聲?!墩f文解字·女部》:“妒,婦妒夫也。從女,戶聲?!倍实谋玖x是婦女忌恨丈夫。引申泛指忌妒別的女子的姿色。如白居易 《琵琶行》:“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庇忠攴褐讣珊迍e人。如陸游《卜算子·詠梅》:“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妄”是會意兼形聲字。金文從女,從亡,會看不見而胡亂猜之意,亡兼表聲?!墩f文解字·女部》:“妄,亂也。 從女,亡聲。 ”“妄”的本義為胡亂,荒誕不合常理的。引申為非分的。如“妄念”就是指虛妄的或不正當的念頭。進而引申為不真實。如 “虛妄、妄想”?!凹椤笔菚饧嫘温曌帧!凹椤弊钟袃蓚€字形:一個由三個“女”字組成;另一個從女,干聲,會干犯之意,干也兼表音?!墩f文解字·女部》:“姦,犯婬也。從女從干,干亦聲?!弊鳛椤皧Α钡暮嗴w字,“奸”的本義為私。后又引申為私通。如“通奸”。進而又引申為奸詐之意。人們常說的“奸人”即指狡詐之人。又引申泛指壞人、壞事。成語“作奸犯科”就是這種用法。如此多的貶義詞的漢字形旁從“女”,足以說明男性占統治地位之后,婦女的地位日漸低下,人們(當然是男人)在思想觀念中,歧視婦女,認為女子是和種種惡劣的行為和品質有天然聯系的。
語言學中把缺少詞形變化的語言叫做孤立語,其主要特點是缺乏詞形變化、詞序位置嚴格固定。漢語是孤立語的典型代表,漢語缺乏詞形變化(這里的形態(tài)變化主要是指語法意義的詞形變化),但對詞序要求得十分嚴格,語序位置都是固定的。漢語在構詞時廣泛使用詞根復合法,當組合成詞時男女需要配合構詞出現,男性的詞序大多是排在女性前面,比如:父母、夫妻、夫婦、爺爺奶奶、叔叔嬸嬸、兄弟姐妹、弟妹、兒女、金童玉女、郎才女貌、才子佳人、兒女雙全、夫唱婦隨、男尊女卑、男耕女織、男女有別、男盜女娼、如喪考妣、男不男女不女的等等。這種詞序排列實則體現了一種社會價值取向,中國社會特別注重尊卑有別,這種詞序實則是男尊女卑思想的變相體現。
1.夫妻稱謂
夫妻關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礎的關系,夫妻稱謂在一定程度下可以反映出夫妻雙方的關系及在家庭中的地位。夫妻關系理應是平等的,可在實際生活中很難看出這種平等。古代農耕文明,一直實行的是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男人在家庭中是主要勞動力,女人主要在家中操持家務、照顧兒女和老人。這種家庭分配導致男性對女性的歧視。古代丈夫稱自己的妻子為“賤人、賢內助、糟糠之妻”,然而,妻子稱丈夫為“官人、老爺”,這種夫妻稱謂足以看出漢語中的性別歧視。在帝王宮廷中,這種性別歧視更嚴重。一位帝王擁有眾多妃嬪,妃嬪們自稱為“奴婢、臣妾”。即使今日,在廣大農村地區(qū),妻子仍被稱為“婆姨、那口子、孩兒他娘”,妻子稱丈夫為“當家的”。古代女子命名:貴族婦女的待嫁女子在家中的排行孟(伯)仲叔季加姓。普通家庭的女子一般是以夫姓加妻妾身份稱呼如“張夫人、李夫人、王姨娘”,甚至僅以“氏”稱之,如“周氏”、“趙氏”、“錢氏”等等。
2.親屬稱謂
漢語中的親屬稱謂大多是對稱的,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哥哥-姐姐”,但是父親的兄弟有伯、叔兩種,而父親的姐妹只有姑姑一種;而母親的兄弟姐妹也都只有一種稱呼:舅和姨。從中可以看出,父系母系不同,親屬稱謂也有嚴格的劃分。(游汝杰、鄒嘉彥)這與我國長久以來的宗法觀念、嫡長子制有關,由此可見家庭中的性別歧視。
3.社會稱謂
在社會中一些職位本不分男女,但實際中官銜、稱號、職務大多有把女性排除在外的傾向。如果女性擔任一定的職務,一定會在稱號或職務前加“女”字加以區(qū)分,如“女老板、女博士、女教授、女作家、女市長、女英雄”。這足以顯示在人們的思維慣式中只有男性做這些工作才正常,女性做這些工作、取得這些成就屬于例外。這種做法讓人們覺得女性能力低于男性,經常被排斥于主流社會之外。
漢語詞匯中的詞只要和女性相關,往往帶有貶義感情色彩,與之相對男性相關的詞匯卻往往帶有褒義感情色彩或中性感情色彩。如“陰”,在中國古代文化中一般認為男屬陽、女屬陰,于是“陰”字就成為了女性的代名詞。
“陰”字就產生了許多貶義的聯想義,與“陰”搭配組合的詞匯幾乎都是貶義色彩。如人們認為人死后冥界鬼魅橫行、陰森可怕,冥界被稱為“陰間、陰曹地府”。又如“陰森、陰險、陰私、陰毒、陰冷、陰謀、陰魂不散”。而作為男性代名詞的“陽”幾乎沒有貶義的聯想義,男性的“陽剛之美”一直為人們所稱贊。假如一個男孩子行為舉止像女孩,就會被嘲笑為“娘娘腔、女里女氣、婆婆媽媽、像個娘們兒似的”。在思維定式中,一般認為女孩子是弱小的、陰柔美的,如果女孩子行為舉止像男孩就會被鄙視,例如:把缺少女性特征的人稱為“假小子、女漢子、瘋丫頭、潑婦、悍婦、母老虎”。反映出社會對女性性格及行為的壓抑和限制。若有欣賞之意,女性會被認為有“男子氣概、大丈夫氣勢”,即使被稱贊也是從男性角度稱贊。
在中國三綱五常的道德約束下,女性有違婦道就被會大肆謾罵、批判;而男性作風不正當卻不以然,這些詞語不僅在數量上占優(yōu)勢,感情色彩也十分強烈。這些稱呼有:“風塵女、破鞋、狐貍精、賤貨、蕩婦、淫婦、青樓女、婊子、賣肉的、窯子里的、窯姐、野雞、殘花敗柳”等等。男子風流、出軌雖被斥責為“浪子、尋快活、貪花賊”,卻可以以“哪個男人不風流”來開脫。男性若不在適當年齡結婚,可認為悠閑自在的人,稱為“單身漢、鉆石王老五”。而女性歲數大了則被認為“老姑娘、老處女、剩女”等,往往受人鄙視和同情、憐憫,帶有貶義。此外。一些臟話常與女性相伴,以女性作為攻擊對象“他媽的、他奶奶的、狗娘養(yǎng)的、窯子里的東西”。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漢語對女性存在著嚴重的性別歧視現象。
人類經歷了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兩個社會階段,母系社會女子的社會地位比較高,但在漫長的父系社會階段,女子社會地位低下。古代農耕文明,一直實行的是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男人由于體力的原因在家庭中是主要勞動力,隨而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取代了女性。而女性無法勝任繁重的勞作,只得在家中以操持家務、照顧兒女和老人為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女性經濟難以獨立,只能在經濟上依賴于男性,成為男性的附屬。因此便出現了“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此類的諺語。甚至在21世紀的今天,仍有不少女性把嫁人當做再一次投胎?!百t妻良母”也就成為社會為女性設定的理想職業(yè),反而“女強人”為人不齒,即使事業(yè)成功,也會被普遍大眾認為家庭不幸福,主流社會讓女性望而卻步。
中國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可是儒家的開山鼻祖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下過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的定論,父權社會的統治者和思想家,差不多都認為女性天性深處就有邪惡成分存在,如不嚴加管束,就會在男人的家庭和社會釀成各種無法挽回的災難,他們認為女性就是“紅顏禍水”。“三從四德”、“三綱五?!钡牡赖掠^念更是束縛女性。而事實上,傳統中華文化一直在用雙重道德標準要求男性和女性,這在婚姻關系上表現得尤為明顯?;橐鲋?,女人必須從一而終,必須格守節(jié)操,至于男人是不必在乎這些的。
根據薩丕爾·沃爾夫的假說,語言決定論一個人的思維完全受母語的影響、語言不僅僅是社會的產物,它還能反過來影響人的思維和精神的構建。反映出性別歧視的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又以某種方式促進社會心理定式的形成,加以維持著一個壓迫女性的社會。女性從一出生就被打上了卑賤的烙印,《詩經·小雅·斯干》中有這樣的詩句:“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錫,載弄之瓦?!睎|漢的女史學家班昭在其《女誡》中作出如下解釋:“古者生女三日,臥之床下,弄之瓦磚,而齋告焉。臥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人下也。弄之瓦磚,明其習勞,主執(zhí)勤也。齋告先君,明當主繼祭祀也。”這種社會心理反映、加劇了性別歧視。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和社會的關系十分緊密。語言反映社會,社會中存在性別歧視現象,語言中亦會反映出來。漢語中的性別歧視體現在漢語中的各個方面,如造字、語序、稱謂語、語義等。當然,要消除這種性別歧視象決非易事,我們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