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成琴
(四川省德陽市旌陽區(qū)德新初中,四川 德陽)
作為農(nóng)村一線語文教師,擁有20多年的從教生涯,面對現(xiàn)在農(nóng)村大批潛質(zhì)生寫作時的種種不盡如人意,我無言以對:幾度掙扎,幾度困惑,幾度憂慮……最后,我選擇了——淡定、堅定、從容——淡定地面對,不怨天尤人,面對現(xiàn)實,從細微處入手;堅定地實踐下去,不放棄每一個孩子,哪怕他識字不多,依然堅定地陪伴他們寫寫畫畫;課堂上雖然他們最初因多種原因不能和我默契地配合,但是作文教學我選擇了點滴積累,逐步滲透,步步提升,從容引導他們隨著我設計的軌跡緩慢行走在作文教學這條漫長而艱難的道路上。
每接一屆新生,語文老師就是一次迷茫而痛苦的體驗:班上所有學生能語句通順,無錯別字寫出2個自然段的寥寥無幾(成績稍稍好點的,都被城里各類學校選拔走了)。不要說標點符號的正確與否,很多學生每句話結(jié)束都是一種符號“逗號”或者“點號”,他們分不清標點符號的用法,只是覺得,寫著寫著,似乎該停一下了。錯別字最高峰平均30%,書寫一團糟,“我”字體比比皆是,亂涂亂畫,寫錯畫個大叉又涂黑,幾乎是他們寫作文的常態(tài)。老師要求寫500字的文章,能寫夠字數(shù)的占36.5%,多數(shù)不夠字數(shù),甚至3~5個人根本不寫作文,問其原因,不會寫;再深入點詢問,他們會不耐煩,甚至懟老師幾句……面對這一群群潛質(zhì)生,有的語文老師放棄了,任其自由發(fā)展;有的語文老師半推半就,好點的學生稍作指導,基礎弱的聽之任之。而我也是經(jīng)過幾番掙扎后,決定與他們歷一次險:帶著他們,在作文教學這條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點滴積累,不斷總結(jié),不斷激勵,不斷改進,想讓他們體會到生活的快樂,學習的愉悅,作文的輕松……
1.聽說訓練:利用中午班務課10分鐘,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優(yōu)美文章,最初我朗讀,邊讀邊詮釋,帶著他們品評美文,激發(fā)他們閱讀的興趣。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把任務移交給課代表、班委甚至是當天的值日生,要求他們聲情并茂地朗讀,其他孩子聽然后品評:要求學生就最動心的一個詞語或者句子做即興點評。學生即使點評很一般,我也給予贊揚。點評的格式提前展示為:“我聽了某某同學的朗讀,認為最能打動我的是……它讓我感受到了……體會到了……”每個同學每周幾乎都可以聽5~10篇,評1~2次。這樣既鍛煉他們說話的能力(這是提高作文寫的基礎),也鍛煉他們的膽量,一舉多得。這一措施會持續(xù)到初三畢業(yè),因不同的階段,要求選取文章側(cè)重點不一樣,要求學生點評的形式也在不斷地變化。比如,初二的時候,側(cè)重于聽了這篇文章,我獲得了什么知識。初三的時候選取的散文和議論文居多,點評的側(cè)重點在:我感受到了……體會到了什么……今后我會怎么做。聽說的訓練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讓學生很容易接受(但是也有一點,他們越來越會說,會給任課教師帶來困惑,這一點今后還需調(diào)整)。
2.讀寫訓練:初一階段,讓學生每天語文課上課之前讀一個成語故事(每堂課兩個學生收集,并講解),其他學生聽并作記錄。課后用這兩個成語的基本義、引申義(比喻義)造一個30~50字的句子。不斷積累成語典故,讓學生在成語理解上不走歪路,拓寬他們的視野,了解古往今來的傳統(tǒng)故事。
平時學生的作文量不大,但是幾乎天天都在寫,天天都在“創(chuàng)作”,這樣做,達到了舊瓶裝新酒的效果,這一過程,也是滲透積累的過程。
例如:仿寫句子的訓練,文章中人物心情的三言兩語,心理活動的猜測,文章結(jié)尾的推測,某個插敘部分的想象描寫,課后“讀讀寫寫”中的詞語,用自己的話組織成50~100字的語段等訓練,時不時穿插在他們的平時學習生活中,讓他們把生活和學習密切聯(lián)系起來。初二初三的訓練相對加深、加量。記得學了《安塞腰鼓》一文后,我安排學生學寫場景描寫的事,在這之前已經(jīng)講了什么是場景描寫及其注意事項等。學生寫了,后來交上來一看,他們怎么也理解不到位。最后干脆讓學生以《安塞腰鼓》的部分場景仿寫《足球場》《操場上》……最后再講場景描寫要怎樣寫,讓他們總結(jié)。
1.對課外朗讀聲情并茂,并獲得大家一致好評的同學,頒發(fā)一個精美的書簽,作為朗讀成功者的標志,并讓課代表記錄在專門的統(tǒng)計本上,適時通過家長微信群發(fā)給家長看。
2.平時即興點評出彩的同學,給予下期擔當點評者的評委的榮譽。
3.給講成語故事精彩的同學錄像,并發(fā)在家長微信群,老師給予肯定或贊揚,也允許家長點評。
4.能寫出優(yōu)美詞句的,老師把他們的作品結(jié)集,打印出來,并標明“版權”所有,家長會時,每個家長一份傳閱,老師大力點贊。
5.作品獲得市區(qū)獎勵的,班上作特別獎勵,并把他們的文章打印在班級的文章結(jié)集的首頁,享有至高的榮譽。期末給予物質(zhì)上的獎勵,有機會的向報刊推薦發(fā)表。
在農(nóng)村基礎教育這廣闊的沃土上,期待著我們一線教師的耕耘,只要我們努力了,終會有金子般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