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鐵西區(qū)育才小學 遼寧鞍山 114011)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堂上,當學生產生興趣時,意識與潛意識是不沖突的,這時會以20%的精力來完成80%的課程;反之,如果對學習的內容不喜歡,意識與潛意識是沖突的,這時只能用80%的精力來完成20%的學習。所以保持對學習的興趣是至關重要的,那是一份信心,一份力量,一份向往。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根據每堂課內容的特點,精心設計恰當的導入情境,是激發(fā)學生興趣的關鍵。情境導入可以把學生的動機、興趣遷移到學習上來,學生有了興趣,才能產生探索的欲望。教學中若平鋪直敘地講解,只能是教師講得筋疲力盡,而學生卻對此毫無興趣,因此在教學中適當地設置懸念,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疑問和質疑的心態(tài),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德國著名哲學家伽達默爾說:“注重與文本的對話,能夠提出問題” 愛因斯坦也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為了調動學生的思維活動、體驗問題解決的過程,積累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經驗、感受教學內容思想,從而到達教學目的。如果在教學過程中能激發(fā)學生無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從而使學生達到解疑而心悅的境界。然而,一個恰當而耐人尋味的問題,就如同投在學生心中的一顆石子,能激起學生思考的波浪。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善于設疑,巧于設疑,通過設疑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感到新奇有趣,學生就能隨著設置的疑點,不斷地探索下去,自己找出問題的答案來。
十八世紀法國哲學家盧梭說過,兒童如果沒有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將來就不會有思考的能力。獨立思考是學習的一個重要方式,因為它是認知的重要通道、是知識內化的必要形式、也是學習能力形成的必經途徑,更是使心智得以開發(fā)的重要習慣。
獨立思考會得到頓悟的境界,它是由專注學習、積累、長久地思考,最后經歷了一個停滯的時期,然后會突然迸發(fā)出智慧的想法,使艱難的問題得到解決并獲得極大的樂趣,而思考的樂趣并非每個人都能體驗到,而這種樂趣一旦成為一個人的習慣,就會為之帶來精神上的極大愉悅。這是物質的感官刺激所無法得到的體驗,是身心煥然一新的由衷感覺,因而也是我們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沒有獲得過這種體驗的人,是一種很大的人生遺憾和精神享受的損失。課堂教學中的獨立思考,雖然表面上平靜如水,但是學生的思維卻是洶涌澎湃,它表現(xiàn)在緊張思考的專注、獲得時的欣喜與興奮、是一種能夠感覺到的思維緊張氛圍的逼近與張顯,而絕不是表面的熱鬧和死氣沉沉的倦怠。所以我們經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從而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法國著名的數學家帕斯卡爾曾經說過,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人的全部尊嚴都在于思想。
其實思考和語言是相輔相成的。語言就是思想的凝固。法國數學家阿達瑪說過:“思維只有用語言表達時才是最清晰的時刻”。沒有經過思考的判斷過程,沒有經過語言的表述,沒有形成自己的思想積淀,又怎么會形成再認,而達到長時記憶呢?而語言的表述恰恰反應了思考的過程。而伽達默爾的“我理解的存在就是語言”很好地詮釋了語言——這個人類第二大信號系統(tǒng)的重要作用。
英國的著名數學家懷爾斯在證明費馬大定律之前就是在一次討論中獲得的靈感,從而誕生了這個偉大的定律;法國有個布爾巴基學派,就是討論問題著稱。我們都知道法國人崇尚貴族精神,見到他人摘帽敬禮,待人彬彬有禮。可就這樣溫文爾雅的人討論起來像瘋子一樣。他們慷慨激昂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想要駁倒對方,在討論過程中迸發(fā)思維的火花,享受酣暢淋漓的討論所帶來的快感;還有那位盡人皆知的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他就是在對話與討論中完成講學目的。由此可見,語言是多么的重要。
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上由于老師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而地講解與灌輸,過度占用或阻礙學生的發(fā)言時間,同時也逐漸地打消了學生發(fā)言的積極性,學生逐漸地由主動學習變成被動學習。想想現(xiàn)在,越往高年級的孩子越不愛發(fā)言。為什么?根本就沒有思考,逐漸不會思考,也就不愛思考,又怎么會發(fā)言呢?因為他們都自然而然地等待著老師精彩的講解。就像盧梭說的,將來不會有思考的能力,這真是可怕而又可悲的事情。
所以在課堂上,我們要給予學生充分的發(fā)言時間,培養(yǎng)學生流暢自然,真實完整的語言表達能力。當然課堂上的小組討論也是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的重要方式。我覺得討論的習慣是重要的學習習慣。它是合作學習與資源共享、激活思維與獲取靈感的重要途徑。
但是小組討論一定要體現(xiàn)它的實用價值,否則毫無意義。我覺得實施小組討論有兩個條件:一是針對有價值的兩難性問題,能成功激發(fā)學生的思考欲望,從而迸發(fā)不同的觀點或產生矛盾時,學生需要通過小組討論來達到語言宣泄、資源共享、達成共識的目的。第二點在課堂上,老師的提問次數是有局限性的,大多學生的語言功能得不到有效發(fā)展,所以這時就需要小組討論發(fā)揮它的價值,這樣全班學生的語言功能就能得到有效的鍛煉與發(fā)展。
當然有效培養(yǎng)并發(fā)展學生的多種能力,在課堂上能否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能否讓學生由被動參與變主動參與,能否讓學生由被動探究變主動探究,能否創(chuàng)設可教學時刻,從而有效激發(fā)學生積極的學習興趣,這對老師的個人教育教學能力及素質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課堂教學是科學、是藝術、是技術,是面對人靈魂的職業(yè),因而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yè)。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沒有師生互動,沒有問題提出,啞巴教室只聽老師一言堂。學生沒有表達見解的機會,不會質疑、不會咨詢,他們怎么能有好奇心?怎么會聰明?學生只有耳朵功能而沒有語言功能是當今課堂教學的丑陋。在教學中重視知識發(fā)生的過程,采用科學的方式擴容,讓學生的個性品質得到充分地表現(xiàn),讓語言功能和獨立思考教育。
“當老師站在講臺上,學生的面前就會出現(xiàn)廣闊的世界?!边@是吳非老師的名言,說的真好。而學生在這個廣闊的世界里,任自己的思考與語言自由馳騁。這是我的想法。德國著名哲學家維特根斯坦說過:“我能理解語言的界限,就是我世界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