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珍
(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qū)荷塘中學)
歷史課本是歷史課堂教學中老師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也是學生學習歷史的重要資源。但由于篇幅限制,歷史內容繁多,歷史課本一般都是對歷史史實進行簡單的脈絡性、梗概性敘述,更多的是結論性知識。另外,歷史是過去的,與學生相去甚遠,學生很難設身處地地“神入”歷史,產生“同情即理解”的感受。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補充恰當?shù)恼n外史料,有利于擺脫照本宣科的“結論式”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教學內容,突破重難點,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學精神和“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有九分證據不說十分話”的史學態(tài)度。本文以新人教版八年級教材中“新文化運動”一課為例,談談本人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巧用史料破重難點的一些做法。
“新文化運動”是新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新時代的曙光”中的第12課,上承第11課“北洋政府的黑暗統(tǒng)治”,下啟第13課“五四運動”,給多災多難的中國和中國人民帶來了新時代的曙光、方向,是中國近代化探索過程學習和傳播西方思想的典范,是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繼續(xù),其實質就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2011年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新文化運動”一課要“知道陳獨秀、胡適等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要了解其地位和作用,就必須要先了解其內容,因此本課的重點是“新文化運動的內容與意義”,難點是“新文化運動為什么把斗爭矛頭指向孔教”。
1.個人課前自主預習完成導學案,對本課內容整體感知。
知識點1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背景:“中華民國”政局混亂,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必須啟發(fā)國民新的_____________意識,培養(yǎng)國民的獨立人格,徹底蕩滌______________的毒害,進行一場_____________領域的革新運動。
興起: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___________》,并發(fā)表《敬告青年》一文,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
代表人物:陳獨秀、胡適___________、__、魯迅等。
主要陣地:《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成為新文化運動最為重要的陣地。
知識點2 新文化運動的內容與意義
主要內容:
內容(1):抨擊_________________和舊文化,魯迅的白話小說《_____________》,以新文學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
內容(2):____________與______________是新文化運動的兩大口號,由陳獨秀提出。
內容(3):____________革命,____________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以_____________作為新文學的語言。陳獨秀發(fā)表《_____________》,主張推倒舊文學,建設新文學。
意義:新文化運動動搖了_______的統(tǒng)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為隨后爆發(fā)的_______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盡管新文化運動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看法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它仍然是一次偉大的______________運動。
2.學生課前利用網絡、圖書館等工具閱讀魯迅的短篇小說《狂人日記》《孔乙己》《藥》等,初步了解魯迅所批判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
3.課堂前5分鐘學生在組內交流課前預習完成的導學案、教師投影答案給學生訂正。
設計意圖: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導學案,整體感知課本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內容一:思想革命: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提倡出民主與科學。
材料一:“儒者三綱之說,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為臣綱,則民于君為附屬品,而無獨立自主之人格矣;夫為妻綱,則妻于夫為附屬品,而無獨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為臣、為子、為妻,而不見有一獨立自主之人者,三綱之說為之也?!?/p>
問題:材料一的舊道德指什么?
學生小組討論回答后教師點撥:舊道德主要指以三綱五常(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通常指仁、義、禮、智、信)為中心的孔子之道儒家倫理學說。
材料二:民國初年,北京《中華新報》曾刊登一則新聞:有一女子唐氏19歲,許配張家,還未嫁過門,未婚夫就死了。為了做烈女,唐氏選擇自殺殉夫,歷盡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絕食,最后服用砒霜結束了年輕的生命。
問題: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現(xiàn)象?
學生小組討論回答后教師點撥:封建道德思想嚴重殘害了人們。
材料三:“余之抨擊孔子,非抨擊孔子之本身,乃抨擊孔子為歷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權威也;非抨擊孔子,乃抨擊專制之靈魂也。”——李大釗
問題:新文化運動為什么把斗爭矛頭指向孔教?(本課難點)
學生小組討論回答后教師點撥:孔子是歷代君主塑造的精神偶像,他所代表的儒家學說則成為專制統(tǒng)治的靈魂。
材料四:2005年9月28日是孔子誕辰2556年,以中國曲阜孔廟為主祭場,34個國家和地區(qū)首次聯(lián)合同祭孔圣先哲。在當今社會中國乃至世界各地都掀起“祭孔”“學孔”熱。(圖省略)
材料五:“對于中國古代文化,同樣,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進中國的新文化?!薄珴蓶|《論聯(lián)合政府》
問題:你對新文化運動中猛烈抨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tǒng)道德而今天又大力弘揚推崇孔子的思想這件事怎么看?我們應如何對待中華傳統(tǒng)文化?
學生小組討論回答后教師點撥: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tǒng)道德和文化構成了中國封建統(tǒng)治的理論和思想基礎。要在思想領域反封建,就不得不把斗爭矛頭指向以孔子為首的儒家傳統(tǒng)道德,以達到摧毀封建統(tǒng)治思想基石的目的。但孔子的思想也有其值得推廣的地方,例如“五常(仁、義、禮、智、信)”思想,我們在今天摒棄舊的不合理的地方,再融入當今社會所需要的積極向上的精神使其發(fā)揚光大。例如孔子“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等教育思想,對今天所提倡的素質教育都有很大的導向作用。因此,面對傳統(tǒng)文化,我們不能全盤否定,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材料六:民國初年的一副對聯(lián):“皇恩雨露深,帝德乾坤大?!?/p>
材料七:魯迅的小說《藥》中描述的人血饅頭:華老栓是市鎮(zhèn)市民,夫妻辛勤操持著一個小茶館,是普通的勞動人民。他的兒子華小栓患有嚴重的癆病,他不去求醫(yī),卻相信別人說的人血饅頭可以治病。于是他千方百計去找人血,他拼命積攢銅錢,只想著盡快把人血饅頭取到手,好醫(yī)治他兒子的癆病。至于流血的是誰,為什么被殺以及人血饅頭到底能不能治病,他不用也根本沒有去想過這些問題。
材料八:西洋人因為擁護德、賽兩先生,鬧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賽兩先生才漸漸從黑暗中把他們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們現(xiàn)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為擁護這兩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壓迫,社會的攻擊笑罵,就是斷頭流血,都不推辭?!惇毿恪叮夹虑嗄辏咀锇钢疝q書》
問題:材料六和七反映了什么問題?材料八中陳獨秀提出什么才能救中國?
學生小組討論回答后教師點撥:民國初年老百姓還是迷信愚昧,心中裝的依然是君主專制,因此迫切需要注入民主、科學的新思想。民主是指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用以反對封建專制;科學是指包含自然科學和西方的社會科學理論,以及對事物看法的科學態(tài)度。教師適時指出魯迅是攻擊舊禮教、舊道德最猛烈的代表,讓學生分享課前看過的文章,談談魯迅是怎樣通過新文學的形式深刻揭露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號召人民起來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會的。
內容二:文學革命:提倡新文學(白話文),反對舊文學。
材料九:詩歌:李商隱的《蝶》:“葉葉復翻翻,斜橋對側門。蘆花惟有白,柳絮可能溫。西子尋遺殿,昭君覓故村。年年芳物盡,來別敗蘭蓀。”胡適的《蝴蝶》:“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為什么,一個忽飛還。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p>
問題:讀完這兩段材料,哪一個讀起來更順口、更通俗易懂?新文化運動要宣傳新思想、新文化,用哪一種語言更容易普及到大眾之中?
學生小組討論回答后教師點撥:提倡白話文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傳播。
問題:歸納內容:新文化運動“新”在哪里?
提倡_____________,反對專制;提倡_____________,反對迷信;
提倡_____________,反對舊道德;提倡_____________,反對舊文學。
材料十:《新青年》受到廣大青年知識分子的普遍歡迎,被譽為“青年界之金針”和青年的“良師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聞鐘,如當頭一棒。
材料十一:“無論政治學術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國的法子,絕對是兩樣,斷不可調和遷就?!薄惇毿恪督袢罩袊螁栴}》
問題:材料十說明新文化運動有什么歷史意義?材料十一中陳獨秀對待東西方文化存在什么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東西方文化?
學生小組討論回答后教師點撥:新文化運動是一次偉大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存在對東西方文化絕對否定和絕對肯定的偏向。因此我們對待東西方文化應該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改造、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
設計意圖:本部分就是通過巧用各種史料,層層推進,步步設疑,讓學生通過研讀、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討論史料,從而形成自己對“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和意義”的歷史認識,培養(yǎng)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學精神,形成歷史學科批判精神,發(fā)揮歷史“讀史以明智”“鑒古而知今”的教育功能,最終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史料在選用上一定要做到圍繞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重難點,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歷史儲備情況,所用史料來源必須真實可靠。史料運用是歷史課堂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目的是通過補充恰當?shù)氖妨县S富、活化課堂,突破重難點。學生在研讀史料的基礎上能正確理解課本的結論性知識,形成正確的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另外學生研讀史料,培養(yǎng)了閱讀材料并準確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對學生在各類歷史測試特別是中考歷史試卷大題的答題上大有幫助,能很好提高學生的歷史成績。
參考文獻:
季曉燕.科學史教學,高中生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路徑選擇:以人教版必修三“探索生命起源之迷”一課教學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201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