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婧
(安徽省巢湖市第四中學,安徽 巢湖)
在高中階段的地理學科教學中,單純的死記硬背并不能幫助學生理解地理知識。尤其是相關地理知識具有復雜繁多的特點,知識范圍也非常廣泛。而思維導圖模式下的地理學習是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可通過形象又具體的內容幫助學生理解與記憶原本抽象的地理知識。因此,教師應該積極探討思維導圖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思維導圖也被稱為腦圖,主要是指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來表達發(fā)散性思維的一種圖形思維工具,具有簡單性、實用性等特點。利用思維導圖來進行學習,主要是利用主題關鍵詞、顏色以及圖像等等內容建立起相應的記憶鏈接,也是比較特別的個人數(shù)據(jù)庫,可幫助學生利用思維和記憶等方面的規(guī)律來實現(xiàn)高效學習。具體而言,將思維導圖運用在地理學習中,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首先,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信息加工,通過圖表繪制的方式將地理知識點呈現(xiàn)出來,不但內容清晰,且結構簡單。其次,思維導圖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其可以理清某些地理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形成清晰的學習思路。最后,思維導圖的使用可以促進課堂上的互動交流。教師可通過學生制作的思維導圖來了解其構建的知識結構,從而了解學生的學習程度,利于教師對其進行因材施教,給予適當?shù)闹笇А?/p>
在當前的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疏忽了預習這個環(huán)節(jié),而學生也缺乏自主預習的意識。在新課改下,教師應該將課程教學向前延伸到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先為課堂上的學習打下基礎。思維導圖在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就可以發(fā)揮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可先為學生制定合理的預習內容,使其根據(jù)關鍵詞來初步構建思維導圖。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地殼的運動和變化”一課中,學生在預習環(huán)節(jié)就需要抓住“內力”“外力”等關鍵詞來構建相應的思維導圖,然后構建下一級的知識點,延伸至板塊運動、宏觀地形、地質構造、地表形態(tài)等等內容。在有效預習的基礎上,學生還能在課堂上接受教師的指導,完善自己的思維導圖,延伸到板塊交界處的地理知識點、褶皺和斷層等相關知識點,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構建思維導圖時,可以先讓學生自主討論中心主題、子主題、關鍵詞等內容。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這一課中,教師讓學生自主分組討論相關中心主題,并確定相應的子主題和關鍵詞,將相關的思維導圖描繪在白紙上。其中子主題可包括定義、分類、分布以及影響等相關內容。在本課中,思維導圖的中心位置可以寫上“洋流的影響”這四個字,然后畫出分支,寫下“海洋污染”“沿岸氣候”“海洋生物”“航海事業(yè)”等子主題。而由子主題分別延伸出各自的分支,比如沿岸氣候可以分為暖流和寒流,其中暖流又可以延伸出增溫增濕這個內容,而寒流則可延伸出降溫減濕這個內容。根據(jù)類似的方法,可將其他幾個二級子主題進行延伸,完善思維導圖。小組之間可以相互交流與評價,在教師的適當點撥之下,可繼續(xù)完善思維導圖。
在新課改的環(huán)境下,高中地理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及專業(yè)能力,要求學生能夠結合所學知識來對實際的地理問題進行解決。尤其是在高考時出現(xiàn)了學生從未遇到過的地理問題時,能夠做到冷靜應對這完全取決于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的達標。而學生在解題時,一般要經(jīng)歷四個階段:先是審題,然后是聯(lián)系已有知識進行思考,再得出結論,最終對自己的答案進行準確的表達。而這也對學生的思維能力作出了考驗,思維導圖作為可以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工具,教師應該將其積極引入到課堂教學之中,培養(yǎng)其良好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可以在解題時調用腦海中的核心思維圖,在慢慢梳理問題中蘊含的知識點時,漸漸發(fā)散思維,尋找解題的核心知識點,以解決該問題。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氣候”這部分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引入思維導圖,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鍛煉其發(fā)散思維能力。在“氣候”這部分知識內容中,氣候即是核心知識點,學生可發(fā)散思維,圍繞著“氣候多樣”和“季風顯著”這兩個下一級的中心知識點進行延伸,獲取相應更多的下一級知識點,如南北地區(qū)氣溫差異、東西區(qū)域干濕差異、季風氣候、非季風氣候等。結合這第三級的知識點,學生還可以繼續(xù)發(fā)散思維,完善這一思維導圖,最終建立起以氣候為核心的完整知識體系,甚至可以深刻記憶比較零散的知識點。
綜上,思維導圖是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效果的重要工具,對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高中地理教師應該積極引入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善于使用思維導圖提高自身的地理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