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凌
(廉江市塘蓬中學,廣東 湛江)
初中教學的目標是幫助學生進一步完善認知與能力基礎,確保學生以更好的狀態(tài)投入后續(xù)的學習與社會發(fā)展當中,體育科目作為初中教學體系中的重要一環(huán),自然也對學生的成長有著無法忽視的重要影響,但是根據(jù)當前的實際教學情況來看,我國初中學生的體育課程參與度并不理想,這與教師的教學方式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都有密切關聯(lián),為此必須以主體參與思想去完善體育教學,建立起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才能讓學生有更好的未來。
在初中階段,無論是教師的教學目標,還是學生的學習目標,都與未來各方面基礎的鋪墊有著密切的關系,為了讓學生后續(xù)有更好的發(fā)展,教師必須要在初中階段注重學生各方面素養(yǎng)的提升,所以體育教學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而體育訓練與教學是與學生自身的參與不可分割的。在學習與訓練過程中,精神與肉體之苦在所難免,所以學生只有具備參與意識,提起興趣參與到體育課堂中,才能得到更大的身心進步。但是在目前的初中教學過程中,多數(shù)院校的體育教學并不能達到實際的教學目標,在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思想陳舊,對于學生的地位缺乏重視,引導學生時過于形式化,這會導致學生的信心與熱情大幅縮減,不以自身為主體參與到課堂中是無法成長的。教師的教學引導方式得不到創(chuàng)新,不符合初中學生的成長需求,無法滲透主體參與的精神,也自然無法激勵學生在課堂中更加積極地去參與。最后是教師的教學評價思想存在誤區(qū),受到應試體系的嚴重影響,只是以速度、強度等脫離精神與心理層次的基準去評價學生,是無法讓學生積極參與進課堂中的,可見為了確保體育教學的成果,滲透主體參與的思想,運用主體參與策略去開展教學,才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成長[1]。
在我國當前的應試體系下,院校與教師的教學思想顯然都更傾向于主導性,而且更重視文化課的落實,所以體育課過于傾向形式化,甚至是課時被侵占的問題都十分常見,這對初中體育教學成果顯然會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體育教學的影響,絕對不僅局限于在校學習期間,對其后續(xù)的學習、成長乃至社會發(fā)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而且學生的體育學習與訓練,是不可能被他人所取代或是主導的,如果只是走走形式,是無法讓學生有所進步的。所以校方與教師只有意識到體育教學的意義所在,了解到體育教學的要點,真正以學生的需求為主導,將主體參與思想滲透到教學過程中,才能讓學生向著身心健康的方向發(fā)展。為此校方必須要更積極地宣傳主體參與思想,引導學生將體育學習與訓練視作自身的愛好,而不是一項教學任務,這樣才能讓學生的觀念產(chǎn)生轉(zhuǎn)變。
以上曾談及主體參與策略的重要意義,但為了確保主體參與思想的滲透,教師的教學方式改革是十分必要的,特別是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教師應當從目前的社會趨勢去思考如何優(yōu)化教學,特別是要重視學生多方面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教師要意識到體育教學的目標絕不僅僅是強身健體,而是讓學生各方面社會生存的基本能力得到強化,包括應變能力、合作能力、決策能力等等,這些都是關系到學生后續(xù)學習與社會發(fā)展的重要能力,而當前備受關注的拓展訓練便十分符合學生的能力強化需求。無論是考慮到當前的趨勢,還是考慮到學生的素質(zhì)養(yǎng)成需求,拓展訓練項目的融入,都十分符合主體參與教學需求,能夠建立起教學情境,讓學生產(chǎn)生臨場感,把自己代入情境當中去體會、去參與、去體現(xiàn)自身的價值,而不是讓學生只為了滿足教師的教學要求,忽略自己存在的意義。例如在電網(wǎng)穿越這一項目當中,每個學生都可以擔任不同的角色,執(zhí)行者、決策者、指導者,這些角色的分配,會讓學生找到自身的不同優(yōu)勢與不足,包括策劃能力、團隊配合能力、執(zhí)行力等等,明確自身的素養(yǎng)強化方向是最有利的策略[2]。
談及體育教學,多數(shù)教師會普遍認為是以強健體魄為核心的,教學體系的審核基準也是以此為核心,所以教師難免會以此為基準去開展教學評價。但是這樣單一苛刻的評價對學生來說是十分不利的,體育這一詞匯,其內(nèi)涵是十分深厚的,學生的體育相關素養(yǎng)也包含了許多方面,包括以上所提及的團隊合作能力、策劃能力、應對能力等等,當前的體育教學也正需要以這樣的多元化標準為基礎去落實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有更大進步,教師為激勵學生積極地參與進來,意識到自身的主體地位,積極地展開激勵性的教學評價,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關注到每個學生在體育學習與訓練過程中的表現(xiàn),才能讓學生感到自己是獨立存在的,是體育活動的參與者,更積極地投入進來[3]。
總之,初中階段的體育教學,實際目標在于學生多方面素養(yǎng)的強化,而不應當僅僅是學生體魄的強化,所以,教師應當更注重對主體參與思想的融入,激勵學生積極參與進課堂中,才會有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