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縣樓臺九年制學校 湖北 竹山 442200)
創(chuàng)新思維,即求新、求異、求變的思維。是對已知信息進行分析,綜合,并科學加工,從而收到“一個信息輸入,多個信息產出的功效”。即從一點出發(fā),向四周輻射,建立起信息網絡,形成思維的多種通道,并在進行信息篩選、比較中尋找到最佳解決問題的辦法。
作為教師,不能只是傳道授業(yè)解惑,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為參加工作做準備[1]。
學生的思維活動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照頭腦中已有的思維形式思考問題。這種思維過程,是機械性的重復或是簡單的模仿并不產生新的東西,我們稱之為“再現性思維”。另一種思維則是無法直接從頭腦中已有的思維形式中找到問題的答案,而只能從對問題本身的分析,估計各種可能性,篩選可供選擇的途徑等等一系列探索性的思維活動中,得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種思維我們稱之為“創(chuàng)新性思維”,這種思維的主要特征是對思維者來說產生新的東西。
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探究,敢于挑戰(zhàn)教材,挑戰(zhàn)教師,挑戰(zhàn)自我,多問幾個為什么,甚至能對一些概念、定理、公式提出獨特的看法,就會不斷有新思想涌現,逐漸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
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單位,抓住概念的本質屬性,突破抽象關系,開拓學生的思維領域。比如在天平的左端放一個5克的砝碼和一個20克砝碼,再在右端放上一個25克的砝碼,天平兩端平衡了,于是我啟發(fā)學生寫出等式5+20=25;接著我把20克砝碼換成一塊鐵,天平兩端仍保持平衡。設鐵的質量為X,上面的等式成立如何寫呢?學生回答:5+X=25,這時強調指出在這個等式中,含有求知數X,像這樣的等式就叫方程。總結出概念,抓住了概念的本質屬性,使學生真正理解概念的含義,也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2]。
創(chuàng)設一個學生學習情境,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激起學生好奇的心理,使“好奇”轉化為強烈的求知欲。比如 “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向同學們亮出1根1米長的竹竿,問:“誰能在不用刻度尺的情況下,將這根竹竿五等分嗎?”創(chuàng)設了情境,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主動參與這種實踐性的探究活動。
在教學中,我就有意地提問學生:請求出方程x2+x+1=0的兩根和與積,有的同學馬上就回答出。我繼續(xù)提問:請求出方程的兩根。很顯然此方程無解。既然方程無解,為什么又可得出:x2+x+1=0的兩根之和與兩根之積同學們這才明白?!叭绻鸻x2+bx+c=0(a≠0)的兩個根是x1.x2,那么x1+x2=,x1·x2= ”,有前提才有結果。通過這一練習的提示,加深了對定理條件的理解和認識,從而轉變舊的思維方式,發(fā)現新的思維方法,使自己的思維得到訓練和發(fā)展。
在例題教學中,我注重啟發(fā)式教學,一改過去“示范——模仿——練習”的單一模式。變傳授知識為探究問題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讓學生變過去的目標“怎樣做”為“為什么這樣做”、“為什么這樣想”。我最大可能的引導他們進行變題變式訓練,使一個問題與有關問題聯系起來,從而使問題層層深入,思維不斷深化,使學生真正辨清概念、理解題意[3]。
講解例題,習題時,鼓勵學生進行一題多解,先嘗試性分析,縮小探索范圍,可由條件推結論,也可看結論想條件,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多種思路,選擇最佳思路,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的方向探索思路,增強思維起點和思維過程的靈活性,抓好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各種方法之間的聯系,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探索知識的思維總是從問題開始,同時又是在解決問題中獲得經驗的。作為數學老師,不僅要善于設問,更要善于激發(fā)學生質疑問難的意識。在教學中老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設問、大膽探究,為學生創(chuàng)設寬松的提問氛圍。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老師要積極引導,使學生得到正確的結果。然后提出是否能用別的方法推導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時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發(fā)現了許多新的方法,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顯著提升了,在愉快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4,5]。
總之,數學被稱作是“思維的體操”,要想學好數學是有一定難度的,同時數學作為基礎科目,是重點學習內容,因此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我體會到在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是很重要的。在教學中,只有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更新教學觀念,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才能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開闊學生的思維廣度與寬度,給學生創(chuàng)造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愛上數學,具備較好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創(chuàng)新能力,這樣才能為社會培養(yǎng)出可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