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燕
(山東省利津縣陳莊鎮(zhèn)中心小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注重強調在組織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fā),引導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庇纱丝梢钥闯?,學生的生活經驗對其自主地進行數學探究有著重要影響。這就需要我們廣大的小學數學教師,充分發(fā)揮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將數學知識以生活化的教學手段呈現在學生面前,以此使學生在剛剛接觸數學的時候就對數學產生探究興趣,并能建立起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避免走入“學數學無用”的錯誤思想誤區(qū)。
數學教材是教師組織數學教學活動的載體,盡管在新課改的指導下,教材編寫人員有意識地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納入其中,但是這種生活內容具有普適性,存在不符合當地生活實際的情況。我們所倡導的生活教學主要是指立足學生的生活實際開展生活化教學。由此,我們需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將那些不符合實際的內容進行優(yōu)化整合,將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連的內容以生活化的手段呈現在學生面前,情境創(chuàng)設很好地架構起了數學知識與生活的橋梁。
1.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在生活中發(fā)現數學問題
新課改倡導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中心,由此在組織生活化教學的時候,我們不妨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用學生在生活中所觀察的數學問題來豐富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進行思考。比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這一內容時,相信有很多學生都和自己的父母到超市買過東西,結過賬,此時我會向學生呈現一個生活情境:周末小紅和媽媽一起到超市買鉛筆,一支鉛筆5毛錢,小紅一共買3支,媽媽給了小紅一張5元的人民幣,一張1元的人民幣,一張5角的人民幣還有五個1毛的硬幣,小紅不知道怎么付款,你能幫幫她嗎?學生在問題情境的引導下很容易調動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有的說給一張5角和1元的人民幣,有的說給一張1元的人民幣和五個1毛的硬幣,有的說直接給一張5元的人民幣,讓售貨員找零錢就可以了。如此,在生動的生活化情境下,學生不僅可以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還可以在生活經驗的引導下,利用人民幣來解決實際問題。
2.引導學生體驗數學,在生活游戲中理解數學
愛玩、愛鬧是小孩子的天性,小學階段的學生同樣對玩樂有著無比的興趣。但是在傳統(tǒng)的以知識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將學生局限在了狹小的課堂中,他們只能端端正正地坐在課堂中,思維在課堂中隨著教師的照本宣科逐漸僵化。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在組織教學的時候需要利用喜聞樂見的生活小游戲來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使其在游戲參與中獲得有價值的數學知識,點燃學生探究數學的熱情。我發(fā)現學生很喜歡玩撲克牌,所以我在教學“20以內的加減法”這一內容的時候,會積極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撲克牌游戲,同桌合作抽牌,每人從撲克牌中任意抽取一張,然后雙方需要將各自抽到的紙牌進行加法和減法運算。如此將枯燥的加減法運算與輕松有趣的撲克牌游戲結合起來,不僅可以使學生在游戲中放松身心,還可以在游戲中鍛煉加減運算技能。
眾所周知,大部分數學學困生對數學毫無興趣的一大原因在于他們認為學數學無用,這是因為數學與生活割裂,他們無法在生活中運用數學來解決問題,在生活中實現數學的價值。由此,數學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要在基礎知識傳授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將生活問題引入其中,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這些問題,以此在問題解決中拉近學生與數學的關系,感知數學的價值。比如,在講“面積計算”這一內容的時候,我會以教室窗戶作窗簾為契機,引導學生計算需要用到多少布料。如此學生的興趣會被調動起來,他們以小組為形式來測量窗戶,并結合自己已有的面積計算知識來探求需要多少布料。甚至有一些學生結合自己家的窗簾的樣子,擴大所測量的窗戶的長度,使窗簾的長度超過窗戶的長度,以此保證窗簾的密閉性,從而計算出需要多少布料。如此學生將自己的生活經驗納入其中,利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了生活問題,為其應用數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需要立足生活,利用生活化手段,向學生呈現生活化內容,以此用生活拉近學生與數學的關系,激發(fā)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熊覓.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
[2]戴洪海.小學數學課堂生活化教學策略探討[J].科普童話,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