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佳
(長春市第一六四中學 吉林長春 130600)
初中歷史教學屬于歷史知識教學的基礎階段,是學生基礎知識學習的重要時期[1]。因此,要想學好歷史,初中歷史的學習是重要的。初中歷史教師的任務自然而然也就變得不可或缺。初中歷史教師在中考開卷的前提下,要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愛國情懷。
現(xiàn)在的歷史教學,古板、單一,缺乏多元性。隨著歷史考試范圍的增加,教師忙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學生本身的學習興趣。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初中歷史教材的內(nèi)容也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特點,但是相對應的教學方式卻依然呈現(xiàn)出單一化的特征,教師的教學方式已經(jīng)不能適應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發(fā)展的變化[2]。教師在歷史教學中通常將教師本身作為主體,忽視學生自主學習,其正確做法是應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教師為輔助。導致其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歷史教師并非專業(yè)歷史,又或者專業(yè)老師缺乏經(jīng)驗,因此使得沒有自信,所以課堂上并不敢讓位于學生。
影響學習的因素分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興趣屬于非智力因素。有科學報告指出非智力因素開發(fā)的越好,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也就越高。在眾多非智力因素中,興趣是最引人關注的一個。所以,教師需要培養(yǎng)起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記得我還是學生的時候,就只學習感興趣的學科,現(xiàn)在的學生更是如此,不感興趣的老師或者學科根本不學,所以導致偏科現(xiàn)象嚴重。因此,假如學生對歷史感興趣,我相信,他們的成績也會非常好。新課程要求老師以學生為主體,以生為本,如果學生不配合,那何談以生為本???何來學生為主體?在學生對歷史感興趣的同時,才能夠和老師密切配合,使課堂完美的進行,快樂的進行。
大多數(shù)老師都喜歡拿著課本講授給學生,整節(jié)課幾乎都是老師在講,學生在聽,這樣的課堂枯燥乏味,根本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應該改變教學方法。例如,運用小典故引入課堂內(nèi)容,課本已經(jīng)有的基礎知識讓學生自己去找,在教學中,穿插些歷史小故事,吸引學生興趣。
以前的學校,只有黑板,老師只能靠說與寫來給學生講課。而現(xiàn)在的我們,有了先進的多媒體黑板,電腦屏幕搬到了黑板上,學生們可以通過多媒體多方面的了解本學科。因此,教師要多加學習和利用多媒體教學。課前多查閱歷史課的相關視頻或者圖片資料,運用到教學實際中,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火燒圓明園的時候,可以播放火燒圓明園的視頻,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愛國情懷。又或者,在講述夏商周朝代時,其滅亡原因均是君王暴政,可以把君王暴政的圖片或者視頻顯示出來,讓學生體會那時人民的勞苦,體會朝代滅亡的必然性。
教師帶領學生學習課本的同時,也需要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并不是只有考試才能檢驗。方法一畫板報,既鍛煉了學生動手能力,又能夠檢測學生學習是否扎實,前后條理是否清晰。方法二歷史知識競賽,學生研究比賽方案,教師輔導并且出題,對于出色的班級和個人進行獎勵并給予證書,通過競賽的方式,提高學生參與度,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也能夠激勵中下等生努力學習歷史知識。
教師在課堂上,不要說一些生硬的話語,獎勵學生時要明確。批評學生時語氣不要太過于惡毒,語言不要進行人身攻擊,要留給學生尊嚴,可以課后在對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對于課上的問題,設問要有技巧性,因為每個學生的知識基礎不一樣,可以分層次設問,使學生循序漸進的了解問題,解決問題。在課堂上的提問,不能一味的采用一種方法,這樣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從而使教學失去意義,應該采用多方位的提問方式,這樣才能使課堂變得生動活潑,學生的學習才能快樂。
因此,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好一門學科的關鍵性因素。但是,它不是強求來的,也不是教師能給學生的,而是一個長期培養(yǎng)的過程。它需要家長和老師以及學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因此,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該沖破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更新自己,更新教育模式,不斷學習新的教學模式,不斷提高自己,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是學生真正參與到歷史課堂中,提高歷史價值,增強學生的愛護情懷,牢記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