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學勤
今天,把北京四中老師的《雨巷》上課視頻找來看了,感觸頗多,現(xiàn)談?wù)勎业捏w會。
講文學作品,讀非常重要,只有通過反復閱讀或朗讀,才能更好地進入作品的世界,讓學生在感受、體驗和想象中得到熏陶,從而提升審美能力。老師這堂課強化朗讀的效果,并力圖以此調(diào)動學生的感受與體驗,是符合新課標提倡發(fā)揮學生主動性的精神的。
新課標提倡啟發(fā)式教學。所謂啟發(fā)式,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善于抓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見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和探討逐步加以解決,從而使感受力、理解力與表達能力都得到提高。老師在課的每一段都不斷引發(fā)學生感受與思考,這節(jié)課是在不斷的提問與引導中完成的。其實,怎樣引導提問、怎樣層層推進很有講究。所提的問題要深淺適當、有層次感,且符合學生的接受心理,讓學生有興趣,這并不容易。如講到油紙傘這個意象,老師問學生聯(lián)想到了什么,學生說想到電視劇《白蛇傳》中的許仙就是常打著油紙傘的。于是老師順勢讓學生從樸實、古老等方面去體會油紙傘這一意象所喚起的感覺。不妨讓同學們想象一下,如果把油紙傘換成塑料雨衣,那味道就兩樣了。所以應當讓學生全身心去體驗,才能發(fā)現(xiàn)詩歌的美。老師這節(jié)課的節(jié)奏也掌握得比較好,沒有嘩眾取寵的表演,而且又能扣住教學基本要求,實現(xiàn)教學目標。
我想,詩歌教學除了完成知識點的教學以外,還要努力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如何才能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呢?我覺得可以從這些方面做些努力:
一是應當重視閱讀的第一印象。講詩歌一定要重視閱讀,只有反復閱讀,才能沉浸到作品的氛圍中,獲得自己的感受。這一點老師已經(jīng)做得不錯,課堂開始大約三分之一的時間都用來引導朗讀,效果不錯。第一印象也就是直觀感受,對于詩歌欣賞來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其實老師也有一處提到了直觀感覺,可惜未能突出,也未能幫助學生了解怎樣去獲取這種直觀感覺。
教師應當向?qū)W生提示,第一印象的獲取必須通過整體感受。讀一首詩,不要一開始就字斟句酌,不妨在整個作品一氣讀完后,體會一下其中給自己最突出的感覺是什么。這第一印象是分析欣賞一首詩的前提與基礎(chǔ)。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是有他們的閱讀印象的,如果老師能就此強調(diào)這個前提對詩歌欣賞的重要,并引申一步,讓學生了解這是一種讀詩的方法,那教學效果就會凸現(xiàn)出來。
二是應當給學生提示:詩的欣賞不宜直解。老師大約會同意我的建議,因為她也不止一次說到詩的多義性。當?shù)诙槔首x完時,老師問大家感受如何,同學們幾乎都說很美。這時老師簡要介紹戴望舒的創(chuàng)作前后變化以及《雨巷》寫作的時代背景。當然,對于理解《雨巷》來說,這也可以提供一種背景。但同時必須說明,一首詩的成功在于它可以激發(fā)不同的想象與體驗,對《雨巷》的理解不應是單一的。這樣,就可以和理解詩的多義性這一教學目標結(jié)合起來了。我還發(fā)現(xiàn),學生談他們閱讀《雨巷》的感受時,有的感覺太實,某些同學徑直理解為失戀之作。面對學生這種太實的讀詩法,老師應當提醒;詩歌欣賞的要義是不宜直解。
第三,歸納總結(jié)的必要性。很多時候,我們的教學成為了老師的一種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成為了我們自己的審美體驗。但如果課后問學生到底學到了什么,有哪些是以前不懂而現(xiàn)在明白了的,以后再接觸現(xiàn)代詩歌會有什么方法,學生恐怕不見得能回答清楚。所以,我們上課可以放開,讓學生發(fā)揮,但一堂課下來,必須有一定積淀。這就要畫龍點睛,總結(jié)提升。比如,應當以閱讀的直觀感受或第一印象為基礎(chǔ),點明象征性詩歌有多義性,詩歌欣賞不宜直解,讀詩要注意感受和把握意境??傊?,幾條主要的閱讀經(jīng)驗最好都能提煉和突出出來,作為一種必要的知識,提醒學生注意掌握。
讓我們試著從學生的角度想一想:讀完《雨巷》后感到一種特別的美,這種美是怎樣形成的。老師解釋說是意境之美,那么到底為何會有這種意境美。其實,光是講意境如何美是不夠的,學生好奇的可能還在于造成意境美的秘密,包括詩歌形式上的成功。而這方面顯然沒有多少涉及。其實教材的設(shè)計已經(jīng)考慮到了這一點。課后練習第一題要求“從課文中選出一兩節(jié)詩劃分節(jié)奏,標出韻腳,反復朗讀,體會其音樂性”,就有知識性的考量。這道題如果老師課上一點都不講,學生是很難理解的,也就不可能積淀讀詩的必要方法。談到這里,我想稍微展開一下,探討《雨巷》為什么讀起來非常舒緩優(yōu)美,不光是意象美,還有音樂美、節(jié)奏美,而這些又怎樣形成了詩作所要表達的意境的必要條件。
首先,《雨巷》意境美的包含了音樂美。所謂音樂美,是指每一行詩讀起來都會有節(jié)奏感,行與行之間則有稍微長一點的停頓。這些“停頓”又叫“音節(jié)”。
其次,《雨巷》的音樂美還在于句子結(jié)尾的韻腳之美。一般來講,單字音或者三字音煞尾,會顯得輕快,形成吟唱式。而雙字音煞尾,則比較平緩,呈現(xiàn)悠悠訴說的調(diào)式?!队晗铩?2行中有32行為雙音煞尾,因此造成一種平緩舒展的效果。雙聲疊韻也是造成《雨巷》音樂美的一個方面。以上諸多方面,是形式問題,也是形成意境的條件。
意境之美不僅僅是一種美感的體驗,是一種身心愉悅的感受,這也是高考的一個重要知識點。老師在引導學生欣賞《雨巷》時先后用過“思想感情”“內(nèi)容”“環(huán)境”“情緒”“意象”等多個概念,這些概念和意境有什么關(guān)系,又有什么區(qū)別,老師應當加以說明。老師也曾經(jīng)要解釋意境的含義,但同樣沒有作為知識點凸現(xiàn)出來。
一堂課要講得好,設(shè)計自然要精到,但怎樣才能做到,恐怕還得靠老師的學習積累。我們常常說“教育是遺憾的藝術(shù)”。因為遺憾,因為缺陷,所以才有別樣的美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