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金陵中學河西分校)
我們知道,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內(nèi)容的重中之重。生活是作文創(chuàng)作的源頭活水。但如何把“知生活、懂生活”變成“愛生活、悟生活”,最后還能用快樂的心情和靈感的筆尖轉(zhuǎn)化為文字的過程,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作文革命。這就需要我們語文教師適時地調(diào)動學生觀察、記錄生活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把生活的點滴用多種寫作形式來再現(xiàn),以此提高學生習作的興趣,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提高學生的作文素養(yǎng)。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和熱愛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學,豐富語言,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寫作能力。寫作是有話要說,有情要抒,有事要敘。而我發(fā)現(xiàn)寫作文往往成了許多學生“成長的煩惱”。因此,我覺得要真正做到:創(chuàng)設情境,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研究,要求學生說真話、說實話、說心里話。
現(xiàn)實中,學生的好奇心最強,他們的觀察也最仔細,所以表達出來的情感也應該是最真實的。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學生的寫作開始趨向雷同化、模式化和空洞化,甚至可以把其他優(yōu)秀作文氣貫長虹般地“默寫”下來。為此,我作了一些跟蹤調(diào)查和適時采訪,了解到一些學生寫作的“煩惱”:
第一,無話可寫。特別是面對命題作文,學生往往束手無策,思路狹窄,立意俗套,沒有多少語言可以用來恰當?shù)乇磉_。例如,有一次我布置了一篇作文——《初春的那場雪》,本以為立春之后下的那場雪應該在他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激動的情懷。結(jié)果,學生冥思苦想了半節(jié)課,也沒理出頭緒來,最后引用了優(yōu)秀作文里的片段。
第二,假話、套話成篇。學生拿到一個作文主題,直接聯(lián)想到看過的范文。例如,我布置一篇描寫植物的作文,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寫梅花,當我欣慰之余問問學生,原來他們并不是很喜歡梅花,甚至沒仔細觀察過梅花,只是以前背過一些相類似的作文。
文章本由心而生。我們老師應該去找一種特殊的方式讓孩子酣暢淋漓地表達內(nèi)心的生活情感,使他們不吐不快,愿意寫,大膽寫,創(chuàng)意寫,無拘無束地寫。這種類似“微信”的“微日記”寫作樣式便在班級落地生花。
這種“微日記”的寫作模式,心之所想,興之所至,形諸文字,隨時寫作。之后還可以邀請別人在后面“跟帖”,形成一種分享和互動。從篇幅上看,有長有短,長到幾百字,短到只有幾十個字;從內(nèi)容上看,包羅萬象,有寫人的,有記事的,有寫景的,有狀物的,有議論的,也有寫讀書心得、影視觀感的,更有學生慢慢涉及當今的社會時事;從體裁上看,有散文,有連載小說(童話故事居多),有評論等等。學生很喜歡用自己的語言生動形象地記錄下來。
例如,學校課堂課間發(fā)生的一些平淡的事情卻成為了學生筆尖的精彩。
今天的語文課上,老師讓我們配著《二泉映月》的二胡演奏曲讀課文《二泉映月》。當我們飽含傷感地把文章讀完之后,老師提問我們:“聽完樂曲,讀罷課文,你們想到了什么?”誰知我們班“語文學霸”小金同學站起來,胸有成竹地說:“樂曲很憂傷,也很抑揚頓挫(cuó)……”頓時,教室里一片嘩然,大家笑得東倒西歪的,原來“學霸”讀錯音了,把挫(cuò)讀成了挫(cuó)。——季同學
再例如,一些社會的新聞事件也在學生的“微日記”里悄悄地出現(xiàn)了:
昨天晚上,和爸爸媽媽一起看電視,電視上在報道一架飛機在飛行途中失蹤了,飛機上有好多中國人。去哪兒了呢?不會去其他星球吧,如果是,那就好了;如果不是,那就不幸了。爸爸媽媽和我都在說:要保佑飛機上的人,希望他們平安回來!祈禱!祈禱!再祈禱!——戴同學
這樣的寫“微日記”的形式使學生健步踏入一個“生活—寫作—生活”的良性循環(huán)軌道,還可以把讀和寫、寫和評、寫作與生活有機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感到寫作的輕松,團結(jié)合作的快樂,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這就告訴我們在指導學生進行寫作時,“思維”十分重要,現(xiàn)在教育理念的更新,學校和社會的各項活動非常豐富,不僅是讓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廣泛接觸社會,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學會觀察社會、觀察生活、認識事物的方法。這就為學生寫好作文提供了源泉。但如何讓這泉水“叮咚”起來,就是我們語文老師各顯身手的機會了。
于是“微日記+跟帖”的形式,不僅合理地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更能有效地讓學生重新點燃寫作興趣,敞開寫作空間,放飛寫作心靈,架起生活與心靈之間的橋梁,產(chǎn)生傾吐的欲望,更讓作文成了表達的一種需要,真正讓孩子愛上寫作。
[1]吳立崗.小學作文教學論[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7(1).
[2]蘇霍姆林斯基.給老師的一百條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