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為外人道”出自東晉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文。在蘇教版語文教材中,僅注釋出“為”義,而未標(biāo)注其它字詞或整句的釋義。教師參考用書提供的譯文是 “(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古代漢語》(郭錫良、唐作藩等編著)所作的注解是“不足為外人道也: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這是委婉地要求漁人不要把桃花源里的情況講出去?!?/p>
查閱國內(nèi)一些較權(quán)威的詞典、字典,發(fā)現(xiàn)對“不足為外人道”的釋義也不盡相同?!吨腥A成語辭海》(吉林大學(xué)出版社,2002年2月)收有“不足為外人道”一詞,將其解釋為“不值得對外人說”;《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11月)解釋“不足道”時,指出《桃花源記》的例子,“意謂不必向外人稱述。后以不足道謂不值得稱道,不值一談”;《中華成語大詞典》(華語教學(xué)出版社,2014年2月)把“不足為外人道”解釋為“不要把有關(guān)的事情告訴其他的人”。
在現(xiàn)代漢語語境下,“不足”通常作“不值得”義,如我們耳熟能詳?shù)某烧Z “不足掛齒”“微不足道”“死不足惜”等。但是,古漢語中“不足”還有“不可,不能、不要”等意。而且,“不可、不能”的義項最早出現(xiàn)于《荀子》的“淺不足以測深,愚不足以謀知”這句話,遠(yuǎn)早于《桃花源記》的成詩年代。
那么,《桃花源記》中的“不足”,是解釋為“不值得”好還是解釋為“不要”好呢?考慮上下文語境等因素,筆者認(rèn)為,解釋成“不要”更為妥帖。
眾所周知,桃花源是詩人勾勒出的最理想的社會狀態(tài)。桃花源內(nèi),遍布的是“良田、美池、桑竹”,老人和孩子生活安適,心情愉悅。此“絕境”因與外界間隔,便成了一處世外仙界,世人必定“心向往之”。“此中人”雖然對于誤入桃源的漁人特別熱情,也對于外界的新鮮事物、朝代更替很感興趣,但是他們的內(nèi)心深處是不希望別人來打擾其安寧祥和、無拘無束的生活的。無論是從《桃花源記》中的“處處志之”“遂迷,不復(fù)得路”,還是從《桃花源詩》中“淳薄既異源,旋復(fù)還幽蔽。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都可以看出桃花源人不想離開桃花源,再去受那世俗禮制的束縛和繁重賦稅的壓迫。因而,他們在漁人辭去之時,叮囑漁人:“不要把我們桃花源里面的情況告訴外人?。ㄒ悦馐浪字藖泶驍_我們)?!币蕴K軾之言,勿使桃花源因為“武陵太守至焉,化為爭奪之場”(蘇軾《和桃花源詩序》)。所以,桃花源人的叮囑是合情合理的。
從后文“(漁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這一段,我們可以看出“外人”遍求桃花源而不得。桃花源似乎被“幻化”和“神化”了。與其將這種奇怪現(xiàn)象看作是神力使然,不如將其解釋成桃花源人有意而為之。我們來看,《桃花源記》開篇就交代了該詩的成詩年代,“晉太元中”?!疤笔菛|晉孝武帝司馬曜的第二個年號,“太元中”約為公元376年至公元396年間。所處東晉末年,歷經(jīng)王朝更替、血雨腥風(fēng),社會的動亂程度已不亞于《桃花源記》文中所提到的“秦時亂”。據(jù)《兩晉南北朝史》記載,“晉孝武帝性甚愚柔,雖以苻堅之送死,幸致肥水之捷,此乃適值天幸,而非其有戡亂之才也。帝任會稽王道子,政治大亂;逮至大權(quán)旁落,又用王恭、殷仲堪以防之,所任亦非其人”。淝水之戰(zhàn)后,孝武帝司馬曜重用自己的弟弟司馬道子。司馬道子勢力逐漸強大后,又威脅到孝武帝的皇權(quán),兄弟二人矛盾日益尖銳,爭斗不已。然而,離奇的是,昏聵的司馬曜最后竟然死在了自己寵愛的張貴人手上。由此可見,在當(dāng)時的社會背景下,兄弟鬩墻、夫婦相殘,爾虞我詐,人與人之間連最基本的信任感都甚是缺乏。從這一點上來分析,桃花源人并不相信漁人,認(rèn)為僅憑一句“不足為外人道”的簡單囑托,難以保證相識未久的漁人不會失信。他們特別擔(dān)心會因漁人的“告密”而被外人知道“桃花源”這個地方。于是,暗暗跟蹤漁人,擦去或是打亂漁人一路留下的記號,使“太守”“南陽劉子驥”等求之而不得。這一句“不要告訴外人”的有意囑咐,直觀反映出桃花源人為求逃避災(zāi)禍與自保而怕被外人知曉的心理。從另一方面也暗示我們,桃花源或許只是詩人所虛構(gòu)的一處飄渺世界,正如《桃花源詩》所言的“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與世隔絕的桃花源,在當(dāng)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大可能實現(xiàn)。當(dāng)然,這樣解釋為桃花源人“不要把這里的情況告知外人”的叮囑找到了可行的依據(jù)。
再者,從人物語言的邏輯性方面來考慮,“不要告訴外人”的解釋更為妥當(dāng)。在現(xiàn)代漢語語境下,“不值得告訴外人”的釋義,大多用于主體人物的自謙言辭,意思是“事情太小,不值得向別人提起”。假設(shè)換作太平世界,桃花源人說一句 “不值得告訴外人”的謙辭尚在情理之中,但如果考慮《桃花源記》的上下文語境以及當(dāng)時的社會背景,“不值得告訴外人”的釋義就有失妥當(dāng)。再說,《桃花源記》中,既沒有漁人與桃花源人互相贊揚、吹捧的對話,也沒有值得桃花源人謙虛的理由。如果將“不值得告知外人”的釋義帶進(jìn)譯文中,就是“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里人告辭離開。村里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細(xì)讀這段話,便會覺有突兀之感。在上文中,漁人并未說“回去之后,我一定要向鄰里鄉(xiāng)親夸贊桃花源的好。桃花源景美、人美”之類稱贊的話。況且,桃花源中的人長期“與外人間隔”、處于“絕境”之中,他們的文化知識水平定然不高,也絕對說不出“不值得告訴外人”這類的謙辭。相反,“不要告訴外人”的叮囑直截了當(dāng),更符合天性真淳、熱情好客的桃花源人的語言風(fēng)格。
另外,《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鐘嶸《詩品》是這樣評價陶淵明詩的:“文體省凈,殆無長語,篤意真古,辭興婉愜?!碧赵婏L(fēng)格簡潔明凈,語言樸素自然,優(yōu)美而不華麗,皆流于真情實感。據(jù)《文選·陶淵明傳》記載:“滿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歸。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睕]有琴弦,自然彈奏不出曼妙柔美的音樂,但是陶淵明撫弄它只是為了“寄其意”,并非醉心于絲竹之聲。同理,桃花源雖然超脫于塵世之外,是所謂的“神界”“異源”“塵囂外”,難以實現(xiàn)與追尋,卻也正是陶淵明為了 “寄其意”“明其志”?,F(xiàn)實中的陶淵明,為人瀟灑豁達(dá),不慕虛名浮利,不愿為五斗米折腰。為此,從詩人的行文風(fēng)格與性格特征來看,“不要把這里的情況告知外人”的釋義直接、爽快,而又切合文意。將“不足為外人道也”解釋為“不值得告訴外人”,多了一份文人的“虛偽做作”之嫌,而少了桃花源人的淳樸率直與詩人的瀟灑豁達(dá)。
綜上所述,筆者建議,現(xiàn)行的中學(xué)語文教材應(yīng)該將“不足為外人道”整句話注釋出來,并解釋為“不要把這里的情況告訴給外人”或者是“不要把桃花源這里的情況講出去”。這樣一來,既達(dá)成翻譯古文時所要求的“信”“達(dá)”,即譯文的意義不悖原文,翻譯準(zhǔn)確到位、不偏離、不遺漏,合于上下文語境,又兼顧了陶淵明的文風(fēng)、文意,更能突出該句所處的語境,從而達(dá)到“雅”的要求。
參考文獻(xiàn):
[1]郭錫良等編:《古代漢語》,商務(wù)印書館2010年。
[2]柯寶成:《陶淵明全集》,湖北辭書出版社2011年。
[3]呂思勉著:《兩晉南北朝史》,北京理工大學(xué)出版社2016年。
[4]鐘嶸:《詩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5]蕭統(tǒng)編:《昭明文選》,華夏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