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放長
(廣東省云浮市新興縣簕竹鎮(zhèn)中心小學,廣東 云?。?/p>
2011年12月,教育部正式頒布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葉圣陶先生說:“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之。”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一體兩面,讀寫是語文教學永恒的主題,是語文教學的歸依,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現(xiàn)在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很多老師只是找好詞好句,理解課文內(nèi)容,或者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作文課就是作文課,只有在作文課才進行寫作的指導,把閱讀與寫作分成了獨立的兩部分,結果一到語言文字運用時就會出現(xiàn)捉襟見肘情況,寫作表達不出情感,閱讀理解不透,雖然花費大量的時間練習,效果卻不明顯。閱讀與寫作應是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的,從閱讀中可以學習到寫作方法,通過寫作又可以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把兩者緊密結合起來。
那么如何讓閱讀教學更好地服務于寫作,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寫作指導呢?
在人教版語文教材中,每一個單元都會有一個主題,導讀就能讓學生很好地了解這一組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并學習到這一單元的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情感,特別是學習習作表達方法上的運用,所以我們要重視、利用好導讀,讓學生明白這一組課文是如何學習的,作者如何寫這篇文章的。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第一組課文的導讀:“學習本組課文,要注意體會作者是怎樣細心觀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獨特的感受;還要體會作者是怎樣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表達這些獨特感受的。”我們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該要以這一方法為指導,認真落實在閱讀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上,例如在教學《山中訪友》這一篇課文時,通過朗讀,把學生帶入課文意境,這時就要讓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表達這些獨特感受的。通過交流,學生明白作者是通過運用大量的修辭手法,表達出對大自然的熱愛。那么我們就要引導學生了解修辭手法可以使我們的作文更生動,更容易表達出作者的感情,平時的習作也應該要運用好修辭手法。還有在每一組的回顧拓展時還要回到導讀,讓學生多交流在這一組課文中學到了什么寫作方法,除了交流課文中學習到的,也可以讓學生交流自己的習作中運用到了哪一種寫作方法,這樣會更好地幫助學生總結寫作的表達方法。
“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借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巧”(葉圣陶)。我們學習語文并不只是學習課文里的內(nèi)容,而是要通過學習課文學習到生字、好的句子、優(yōu)美的文段,體會作者的感情。把這種學習方法遷移到學習課外閱讀當中,了解作者的寫作方法,并在習作中運用。每一組課文都有不同的寫作特點,我們要在閱讀教學中利用好不同課文的特點,指導好學生的習作。學習按時間順序寫的《觀潮》后,可讓學生寫寫《觀日出》;學習按空間變化順序寫的《鄉(xiāng)下人家》,可讓學生寫寫《我的家》;學習按事情發(fā)展順序寫的《卡羅納》后,讓學生寫寫《難忘的一件事》。從《頤和園》中學生可以學習到“總—分—總”的文章結構方法;《貓》中圍繞中心句“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展開的四個自然段,可讓學生抓住事物特點來習作。有了課文作者的示范,學生在進行寫作練習時就有了一些依托,表達內(nèi)容時就會有得寫,降低了寫作難度,使孩子的感情隨著語言自由發(fā)揮。
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說:“模仿是學習寫作的必經(jīng)之路?!闭n文內(nèi)容有的是優(yōu)美的文章,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利用好這些句子、文段,通過朗讀、感悟,仿照作者的表達,轉為自己所了解的東西,方便在日后的習作中加以運用。如在教學《匆匆》:“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這一組習作可以寫在暑假中發(fā)生的有意義的事,我們可以利用這個仿句,引用到自己要寫作的文章中,如“在暑假中,我們不知不覺地浪費了自己的時間,于是……”教學這些句子,我們可以讓學生仿寫,通過這樣的練習讓學生有話可說,并在習作中運用。我們也可以讓學生在看完一篇文章后,仿照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自己寫一次作文,然后努力用上原文的修辭手法或詞語,這樣的話,學生對于寫作手法和詞語的熟練度會很快上升,提高了習作的表達能力。
總之,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要讓閱讀教學與習作教學密切結合,在閱讀教學中,注重習作的指導,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閱讀中學到方法,并能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學生才會妙筆生花,學生才會真正喜歡習作,享受學習,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才會真正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