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教學研究中,教師要使教學效率得以不斷提升,就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教師是教育改革的忠實實踐者,又是積極參與者,因此,必須站在教育教學改革的前列,關注教改動態(tài),把握教改方向,更新觀念,并積極投身教改實踐。
新的課程體系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強調促進每個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德;強調基礎教育要滿足每個學生終身發(fā)展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改變以往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影響;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課程內容和課程結構的改革與實施強調密切聯(lián)系學生生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加強課程與社會科技發(fā)展的聯(lián)系,改變被動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他們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新課標還強調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學生道德、行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及思想政治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強調在各學科教育環(huán)節(jié)中對學生滲透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以及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態(tài)度等方面的教育。
我們要改變舊的教育觀念,真正確立起與新課程相適應的體現(xiàn)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觀念。觀念是行動的靈魂,教育觀念對教學工作起著指導和統(tǒng)率的作用,教育觀念不轉變,教學改革便無從談起。
新課程不僅要求我們要更新觀念,而且還要轉變角色。教師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者、學生人生的引路人?,F(xiàn)代科學知識量多且發(fā)展快,教師要在短短的學校教育時間內把所教學科的全部知識傳授給學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沒有這個必要,對此,我們要指導學生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以及處理各種信息的方法。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fā)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育者。此外,在備課過程中,教師還應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xiàn)教是為了不教。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提出了許多要求,主要是聽、說、讀、寫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抓住了最根本、最本質的培養(yǎng)學生理解文章和寫文章的能力去突破,那其他能力也會隨之提高,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教材由過去比較重視字、詞、句的單項訓練,轉為重視語言的積累和運用,重視在整合訓練中培養(yǎng)學生積累語言和在語文實踐中綜合運用的能力。習作降低了要求,調整了內容,減少了命題作文,增加了想象作文和應用文的比重,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提高習作能力。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性、研究性學習,以培養(yǎng)探究的意識和語文綜合能力。
先進的教育觀念要通過先進的教育方式體現(xiàn)出來,課堂教學改革既要重視觀念改革的先導作用,又要重視方式改革的載體作用,而后者的改革更為艱難。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
1.把以教師講明白為主轉變?yōu)橐砸龑W生自己省悟為主。學生自省自悟的過程就是自主研究、探索知識的過程,是其感知知識產生的過程。學生唯有通過“悟”,即通過體驗、意會,才能真正把握知識的真諦。對于一些學生領悟不到的知識,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
2.把以教師發(fā)問為主轉變?yōu)橐詫W生提出問題為主。我們應該把提出問題的權利還給學生,學生只有發(fā)現(xiàn)問題才有可能提出問題。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币虼?,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問,即鼓勵學生在研究中學習,在探索中學習。我們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懷疑精神,以問題為紐帶進行合作學習,教學過程以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開始,以產生新的問題終結,促使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意識、習慣和能力。
3.把以題海戰(zhàn)術、應試訓練為主轉變?yōu)橐灾笇W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為主。學習的目的全在于運用,若只學不用,知識的價值就無從顯現(xiàn)。課本上的知識只是引子,教師應通過這些引子,啟發(fā)學生,并使之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這樣才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教師要盡可能多的為學生參與實踐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在實踐中驗證并強化所學知識。此外,教師還可設計多種練習形式,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實踐運用中積極探索,積累經驗,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使思維的多個方面得到協(xié)調發(fā)展。
4.把以強制性教學管理為主轉變?yōu)橐钥茖W、民主管理為主。講究管理的方法,強化管理的效能,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強制性管理必須改變,而改變的重要方法便是創(chuàng)設寬松、民主的教學環(huán)境。學生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嚴的、具體的、現(xiàn)實的學習主體。尊重學生的自由意志和獨立人格不僅是真正教育的條件,而且也是教育本身的內在規(guī)定。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只有在他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大限度地表現(xiàn)和發(fā)展。人在壓抑、恐懼、緊張的心理狀態(tài)下是很難有所創(chuàng)新的,只有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師生平等對話,學生才能充分地張揚個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情感、態(tài)度、意志、信念、動機、需要等非智力精神,實現(xiàn)師生間知識同步、思維同振、感情共鳴。由此,學生便能在輕松的狀態(tài)中,喚起創(chuàng)造的熱情,釋放出巨大的潛能。這樣,教育管理的民主化、科學性才能顯現(xiàn)出來,以管理育人的目的才會實現(xiàn)。
學生是合作學習的主體,他們探究及合作學習熱情的高低,活動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強弱,將直接決定著學習的效果。為此,必須對學生的知識現(xiàn)狀、活動能力、合作興趣、生活環(huán)境等作一正確的評估,可通過心理問卷調查等形式,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摸底,找到一些教學設計的依據(jù):
1.興趣方面。了解學生對合作學習所持的態(tài)度,一般來說,學生對一種新的教學方式總會抱著一定的好奇心,態(tài)度也普遍比較積極。但合作學習自主性、實踐性強,對動腦、動手能力相對薄弱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反應可能不如想象的強烈,對此,我們應做好充分估計。
2.活動能力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了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習慣和性格特點,如他們是否常常與同學或家長進行交流,是否愿意與陌生人聊天,是不是敢在大庭廣眾之下高聲說話等。學生的活動能力有強弱之分,性格有內向和外向之別,而活動能力又往往受到家庭環(huán)境和心理性格等方面的影響。一般來說,性格外向的學生合作能力要強一些,但自制能力往往要差一些,浮躁一些;而性格內向的學生雖然拙于言辭,不善交際,但卻非常沉穩(wěn)。了解了這些,教師就可以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制訂不同的指導策略。
3.知識方面。學生正處在學知識、打基礎的時期,但他們對某些學科又或多或少有些偏愛,因此有必要對他們的知識現(xiàn)狀作一次摸底,以便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才能。比如,了解他們是比較喜歡人文科學還是自然科學,學得最好的是哪門課,最不感興趣的是哪門課,喜歡看哪些類型的課外書,等等,這樣,我們就可以避免許多重復勞動。
4.日常生活方面。當前,學生中獨生子女較多,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往往使得他們比較任性,他們大多不愿向別人袒露自己的思想,心理封閉,這一點在常規(guī)教學中并不十分突出。合作學習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強調集體的協(xié)作精神,一個學習小組有無凝聚力往往決定著合作學習能否順利進行。因此,了解學生是否具有合作意識就成為我們進行合作學習教學設計前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一般來說,教師可以從不同側面去進行了解,如他們是否愿意與大家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悅,是否愿意向父母或朋友傾訴自己的心思,是否有過孤獨的感覺,等等。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研究,我們就掌握了合作學習教學設計的第一手材料,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也就可以對癥下藥,有的放矢了。
研究學生的常用方法是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找學生聊天。在此過程中,只要教師尊重學生,對學生誠懇以待,他們一般都會樂意進行交流。
總之,合作學習的教學設計應以學生為本,以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為主,整個教學要始終圍繞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探究——合作——解決問題這一過程來設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起點撥、指導的作用。根據(jù)學習內容的不同以及學生合作意識的增強、合作能力的提高,我們還必須對教學設計做不斷地調整和創(chuàng)新,如果沒有創(chuàng)新的教學設計,合作學習就沒有生命力。教育觀念、教學方式的轉變,帶來了學生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的轉變,他們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創(chuàng)新意識、合作精神也因此得到了真正的張揚和提升,學生不僅成了學習和教育的主人,還將成為生活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