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市新潮學校 丁 銳
指導學生多讀書、讀懂書,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是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根本途徑。把讀這一環(huán)節(jié)抓好了,就開啟了學生的智慧之窗,使他們能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遨游,受益無窮;同時,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也就有了堅實的基礎。指導學生多讀的關鍵是教師要精講。所謂精講,就是要講在點子上,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促進學生動口、動手、動腦。
教師要根據(jù)教學要求和學生實際,先擬定培養(yǎng)訓練的具體目標,然后把課文分成精講課、略講課、自學閱讀課三類。按照培養(yǎng)閱讀、寫作能力的順序,按文體大致分類,加進補充教材排成單元。三類課文的比例,大體上是各占三分之一。精講課是在該單元的幾篇文章中難度較大,又有代表性的文章。在課時安排上,若以一個單元為10課時計,三類課文占比大約是5:3:2。這樣,就能以少帶多,以老師的講指導學生的讀,培養(yǎng)學生讀書的習慣,擴大讀書的范圍,增長知識,提高閱讀寫作能力。
一篇課文要講、要學的東西很多,教師決不能貪多求全,面面俱到,這是精講的核心原則。實踐證明,只要根據(jù)事先擬定的培養(yǎng)目標和訓練,每課確定單一的教學目的,并準確地抓住能體現(xiàn)這個目的的重點,就能以點帶面,觸類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篇課文要抓重點、交鑰匙、留余地,把時間花在引導學生多讀、多想、多練上。
教師的講是為了學生的讀,應該寓講于讀中,采取講講、讀讀的辦法來處理講讀課。這樣,在讀之前有教師的提示,在讀之中有教師的引導,一步一步深化,把學生引入文章之中。在讀的方式上,重在默讀,使默讀與朗讀互相結合,互相促進,相輔相成。教師講課時在語言的簡練、準確、生動,及精心設計課堂藝術等方面也很注意。
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要將讀引導到說、寫上來,以讀指導寫,以寫促進讀,使讀寫結合,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
練好字、詞、句,為作文奠定基礎。鑒于學生認字不多,詞匯貧乏,作文時往往有話寫不出來。因而教師每教一篇課文,或指導學生讀一篇課外讀物,都應要求學生把學到的詞語和名言警句,分類記在自己的語文手冊上,經(jīng)常拿出來看一看,讀一讀。在講讀課文的過程中,注意要求學生勤查字典、詞典,認真看課文注解;并有目的地做連詞造句,擴句構段等練習。長此以往,學生能認會寫的字多了,詞匯量增大了,思維能力增強了,作文就出現(xiàn)了新的面貌。多數(shù)學生作文時能把話說清楚,詞匯比較豐富;一些比較優(yōu)秀的作文,用詞貼切、準確、鮮明、生動,語言表達富有感情色彩。
學生的模仿能力較強,要充分利用這一點,借鑒課文中某些表達方法,有計劃地設計一些仿寫練習,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仿寫是片斷性的、局部性的小作文。小作文是為大作文做準備的。有了一系列的練筆之后,學生寫大作文就不感到有什么困難了,作文的水平也提高了。
有時,在大作文之后,還要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再作一兩次小作文,通過這樣反復、嚴格的訓練,學生作文會很有起色。指導學生觀察周圍的人、事、景、物,注意其特征,分析其本質(zhì),這對不斷積累素材,提高認識能力,充實寫作內(nèi)容,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