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朗讀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習興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升普通話水平,培養(yǎng)語感,還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審美能力,朗讀好的作品還可以開發(fā)思維,提升人生境界。就中職學生而言,語文朗讀教學對于學生德育發(fā)展和培育高素質勞動者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播音和朗讀同屬有聲語言表達藝術,相通的地方很多,都是一項再創(chuàng)作的藝術。播音創(chuàng)作的基礎可分為兩部分:內部技巧和外部技巧。
內部技巧是指在充分理解文字材料的基礎上產生一種印象深刻、真情實感的心理再創(chuàng)造過程。內部心理技巧與外部表達技巧是和諧統(tǒng)一的。脫離了內心思想感情的運動,外部表達技巧必然失去生命力,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當然,沒有完善的外部聲音形式,內部思想感情也無從表達。只有二者統(tǒng)一,互相作用,才能使內容和形式,體驗與表現(xiàn),感情與技巧融會貫通,和諧一致,從而實現(xiàn)“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并茂”的境界。
內部技巧包括情景再現(xiàn)、內在語和對象感,相比于停連、重音、節(jié)奏和語氣等外部技巧,內部技巧主要解決思想感情的問題,而外部技巧則解決思想感情的表達方法問題。
中職語文的朗讀教學,乃至各級各類學校的語文朗讀教學多強調外部技巧,而較少討論內部技巧。本文將結合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職教材《語文》基礎模塊上冊,對中職語文朗讀教學中有關內部技巧的運用談點看法。
一
所謂“情景再現(xiàn)”是指在有聲語言表達過程中文字表達的人物、事件、情節(jié)、場面、景物、感情和態(tài)度都會被朗讀者認知并感受,仿佛在大腦里放電影一樣一一浮現(xiàn)。它是有聲音語言表達者調動情感的一種聯(lián)想技巧。
情景再現(xiàn)中必須明確聯(lián)想不是隨意的,必須在全面分析理解文字內容的基礎上展開的,必須符合文章主題思想,既不能“無動于衷”,也不能“天馬行空”。另外,情景再現(xiàn)一定要產生于具體感受中,融情于景,不能只有景沒有情。要內心主動接受文字的多層刺激,容納、消化文章的內容,并結合自身生活積累,移情易景,從而使朗讀聲情并茂,產生生動的表達效果。
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職教材《語文》基礎模塊上冊選取了臺灣作家李樂薇的散文 《我的空中樓閣》。這是一篇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散文,文字優(yōu)美、筆調清新,寄托了作者對獨立、安靜生活的向往,抒發(fā)了作者熱愛自然的美好感情。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先讓學生在充分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上進行充分想像。仿佛自己就是山中小屋的主人,時而立足山上,時而身處山下,時而駐足室內,體味山間晨昏,欣賞山間美景,感受鳥語風聲。教師在教學時要讓學生充分調動自己平時積累的各種知覺記憶,讓作者描繪的美景在頭腦當中立體呈現(xiàn)。在充分體會的基礎上的情景再現(xiàn),不僅可以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文章內容,更能激發(fā)學生探究作者寫作意圖,產生情感共鳴:作者對這種遠離喧囂的、恬靜安寧的生活的描繪,實際上隱含了對現(xiàn)代文明的批判,對自由生活、獨立人格的向往,這才是本文寫作的根本意旨。感于此,學生再進行朗讀時,才能聲情并茂,引人入勝。朗讀時還要要求學生能做到心中有圖像、有感情、有態(tài)度,繼而達到聽眾聽到圖像、聽見情感、聽見態(tài)度的表達效果。
該教材詩歌單元選取了舒婷的代表作 《致橡樹》,它創(chuàng)作于1977年3月,是一首愛情詩。對于情竇初開的中職階段的學生比較具有吸引力,內容較容易理解,朗讀起來也朗朗上口。作者通過木棉樹對橡樹的“告白”,來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愛情觀,呼喚兩性自由、平等、獨立、風雨同舟的愛情觀,發(fā)出新時代女性的獨立宣言,表達對愛情的憧憬與向往。
詩中的“橡樹”是詩人理想中的愛人的象征,它高大威儀,有魅力,有深度,并且有著豐富的內涵——“高枝”和“綠陰”就是一種意指。即便如此,詩人也不愿要附庸的愛情,不愿作趨炎附勢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樹的高枝上炫耀自己。不愿作整日為綠陰鳴唱的小鳥,不愿作一廂情愿只會付出的泉源,也不愿作只會盲目支撐橡樹的高大山峰。詩人希望自己是一株木棉,同樣屹立在橡樹身旁,根葉相連,同甘苦、共患難,情投意合、堅貞不屈。
詩歌想象新奇瑰麗,意象貼切,語言通俗易懂,讀來清新靈動,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朗讀時心中想象應具體化、人格化,同時帶著態(tài)度和情感。
首先,要理清頭緒。不僅要使各種意象具體可感,而且要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對詩歌中提到的各種事物的特點了然于胸,進而把文章內容變成動態(tài)圖畫在腦海中一一浮現(xiàn):極盡攀附之能事的凌霄花一路攀援到達樹頂炫耀自己高高在上;癡情的鳥兒在綠樹叢中整日對著橡樹訴說衷腸;泉源、雨露、陽光只知付出不求回報。這些都不是作者認可的兩性關系,她要自己成為一棵樹。橡樹和木棉同樣矗立在電閃雷鳴中,他們相互獨立又相互支撐,分擔寒潮、風雷、霹靂,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其次,要設身處地。我們要讓自己沉靜在詩歌所描繪的環(huán)境中,產生仿佛就在現(xiàn)場的想像。朗讀時就像是在說自己的見聞。
再次,要觸景生情,引發(fā)態(tài)度。就這首詩歌而言,我們知道了作者描繪的意象背后的深層用意后,就要把作者的好惡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來。要結合目前一些不健康的婚戀觀進行聯(lián)想和表現(xiàn),表達時“有破有立”,“有態(tài)度”、“有情感”不能平均用力,語氣感情無變化。
二
所謂“內在語”是指那些在語言表達中不便、不能直接表露或是沒有直接表達、沒有完全表達的語句關系和語句本質。有如戲劇表演中的 “潛臺詞”。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它是挖掘承繼語言鏈條的結節(jié)點;它是語句目的的集中體現(xiàn);它是語氣表達的重要依據;它是語言表達個性的集中體現(xiàn);它是語言表達真實性的重要保證。
《永遠的蝴蝶》是臺灣著名作家陳啟佑的一篇小小說,寫的是“我”和櫻子雨天去寄信,由于只帶了一把雨傘,櫻子一人去馬路對面的郵局寄信,信是告訴母親我們要結婚的喜訊的,可是突如其來的車禍卻把我從幸福的山頂拉回到了痛苦的深淵。文章重在抒情,作者將愛人比喻成一只雨天的蝴蝶飄落在濕冷的街面。作者反復描述蝴蝶的形象,如同電影鏡頭一樣不斷閃現(xiàn)。作者用細膩的筆調將痛失戀人的悲痛、悔恨、自責、惋惜、眷戀之情表達的美麗纏綿,深深地打動了讀者的心,產生了無窮的藝術感染力。
我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可以設如下的內在語:
那時候剛好下著雨,(所以)柏油路面濕冷冷的,(并且)還閃爍著青、黃、紅顏色的燈火。我們就在騎樓下躲雨,看綠色的郵筒孤獨地站在街的對面。我白色風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給南部的母親的信。櫻子說她可以撐傘過去幫我寄信。我默默點頭。(后悔)
“誰叫我們只帶來一把小傘哪。”她微笑著說,(多么善解人意的女子,也許出門只帶一把傘也是她的伎倆,她想和我依偎著走在雨里。)一面撐起傘,準備過馬路幫我寄信。從她傘骨滲下來的小雨點,濺在我的眼鏡玻璃上。
隨著一陣拔尖的煞車聲,櫻子的一生輕輕地飛了起來。緩緩地,飄落在濕冷的街面上,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雖然是春天,好像已是秋深了。(我的心已跌落到冰冷的深秋)
她只是過馬路去幫我寄信。這簡單的行動,卻要叫我終身難忘了。我緩緩睜開眼,茫然站在騎樓下,眼里裹著滾燙的淚水。世上所有的車子都停了下來,人潮涌向馬路中央。沒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這時她只離我五公尺,(卻是生與死的距離)竟是那么遙遠。更大的雨點濺在我的眼鏡上,濺到我的生命里來。(淚如雨下)
為什么呢?只帶一把雨傘?(好悔恨,好自責)
(多年以后)然而我又看到櫻子穿著白色的風衣,撐著傘,靜靜地過馬路了。她是要幫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寫給南部母親的信。我茫然站在騎樓下,我又看到永遠的櫻子走到街心。其實雨下得并不大,卻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場雨。而那封信是這樣寫的,年輕的櫻子知不知道呢?
(信的內容是)媽:我打算在下個月和櫻子結婚?!?/p>
三
“對象感”是播音員、主持人調動情感的另一種手段。播音員、主持人在播講目的的基礎上,想像受眾的存在和反應,從感覺上意識到受眾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緒,并因此而調動思想感情,使之處于運動狀態(tài)。
在朗讀教學中引入“對象感”理論,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研讀文章的興趣,而且可以幫且學生克服朗讀的平淡乏味,固定腔調,體現(xiàn)語文的“人文關懷”。
謝冕在《讀書人是幸福人》說,人們通過閱讀,能進入不同時空的諸多他人的世界;讀書加惠于人們的不僅是知識的增廣,而且還在于精神的感化與陶冶;
一個人一旦與書本結緣,極大可能是注定了做一個與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聯(lián)系的人。所以讀書人是幸福人。
中職生大多是應試教育的失敗者,大多厭學情緒濃厚。這篇文章對于中職生而言可謂是金玉良言、警示名言。面對同學們的慵、懶、散的現(xiàn)狀,應該讓朗讀的同學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深入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產生一種勸誡同學、激勵同伴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內心當中形成與同學的交流和默契。這樣一來,朗讀者的感情才能被激發(fā)并且有的放矢。
這一點和廣電播音主持的“對象感”有所不同,廣電節(jié)目大多面對話筒和攝像機,受眾的反應要靠想像,而課堂朗讀面對的是同學和老師,受眾的反應一目了然。但指導學生運用“對象感”時,不可單純通過外在觀察獲得,因為一來受眾的心理活動有時難以從外表觀察,二來過多關注聽眾的外在表現(xiàn)也容易分散朗讀者注意力,出現(xiàn)思想游離的毛病,要做到“心中有人、目中無人”。
[1]付程:《實用播音教程》,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年。
[2]黎燕敏:《內部技巧在朗讀教學中的作用探析》,《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19卷(增刊)。
[3]倪文錦,于黔勛:中等職業(yè)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guī)劃新教材《語文》(基礎模塊)上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4]吳郁:《播音學簡明教程》,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8年。
[5]張頌:《中國播音學》,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