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知識的基本概念和理論相較于初中化學知識而言較為抽象,比較難理解和掌握,加上大部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未能深入地對化學知識的變化規(guī)律進行分析、概括和總結,死記硬背定義、公式和概念,缺乏對于知識的理解和舉一反三的能力,導致高中化學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一度無法提高。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根據(jù)高中化學的知識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才能有效完成教學目標,才能滿足學生探究、理解和掌握化學知識的學習需求。
人們的認知規(guī)律是從感性認知→理性認知→實踐的過程,化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過程中應充分尊重這一規(guī)律,并根據(jù)這個規(guī)律來設計教學活動。在進行化學概念及理論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較為直觀的教具、化學實驗等輔助手段,把抽象的化學概念等知識點變得形象、直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化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采用實物直觀、模象直觀、言語直觀的方法進行教學。
1.實物直觀——通過直接感知實際事物的直觀方式。實物直觀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或觀察實物,幫助學生獲得有關于實際事物的知覺、感覺、表象、記憶和想象等感知。例如,在教鹽類水分解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先做一個小實驗:使用pH試紙分別測定碳酸鈉溶液、氯化鈉溶液和硫酸銅溶液這三種物質的酸堿性。雖然這三種都屬于鹽類物質,但pH試紙的測定結果卻顯示出了三種不一樣的酸堿度,由于這個結果與學生的認知不同,教師不僅可以帶領學生復習一下酸堿理論、水的電離平衡、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還能運用這些知識解釋為什么不同的鹽溶液使指示劑顯示出不同顏色,進而得出水解的定義。就這樣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解釋新的實驗現(xiàn)象,從學生的感性認知入手,引出全新的概念理論,不僅復習了已知知識點,還讓學生學習了新的知識。
2.模象直觀——通過對事物的模擬性形象直接感知的直觀方式。在教學活動中采用關于非事物本身的模擬性形象如圖像、線條、模型和圖表、多媒體等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作為直觀的對象,來表示化學中無法用實驗類演示的概念和理論,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模象直觀。在高中化學教學活動過程中運用模像直觀的方式進行教學,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電子云概念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幻燈投影疊加的方式,讓學生對電子云示意圖形成初步認知,為后面的學習內容奠定基礎;在進行有機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分子模式幫助學生了解微觀結構知識,然后分析實驗現(xiàn)象,把學生的感性和理性認知相結合,進而掌握知識的本質內容。
3.言語直觀——在形象化的語言作用下,通過對語音、字形的感知及對語義的理解而進行的直觀方式。在化學教學過程中,運用言語直觀進行教學活動,可以幫助學生通過形象的語言描述,對于所描述的物質進行想象、思考,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感知及記憶。例如,在講分子的概念時,教師可以用言語描述一些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過的現(xiàn)象,花店里面花香怡人、面包店里香味四溢、咖啡的味道撲鼻而來,等等,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于分子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同時這種方式也把枯燥的化學知識變得生動起來。
化學概念的內涵就是概念所反映出來的客觀事物的本質,學生在進行化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初步形成的概念認知是模糊的。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去分析每一個概念的內涵,學會抓住概念的中心意義,學生才能透過現(xiàn)象掌握概念所闡述的本質內容。
1.引導學生透過現(xiàn)象抓本質,掌握概念的內涵意義。大部分學生看到概念后第一反應就是死記硬背,雖然倒背如流,但理解都是膚淺、片面的。針對這一現(xiàn)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引導學生把背概念的學習模式改為分析概念,只有了解概念所要反映的客觀事物本質,才能真實地理解和掌握概念。例如,在講溶液的概念時,如果教師使用糖或鹽的溶液做例子,學生通常會把無色透明理解為溶液的本質特征,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使用一些有色溶液,如硫酸銅的藍色溶液等,用實驗幫助學生更準確地掌握溶液的概念。
2.根據(jù)概念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豐富概念的外延。概念所能反映的同一類事物,都屬于概念的外延。例如,電解質的外延指的是所有使用電解質這個概念的事物,電解質首先是化合物,主要包括酸、堿、鹽、金屬氧化物和水,學生了解到這樣的范圍后,在判斷像Na2O2、CO2是不是電解質就一目了然了。
3.找出概念中的關鍵字,深度理解概念的涵義。在化學概念中隱含著重要的關鍵字和定語,往往被學生所忽視,造成理解片面,容易導致判斷錯誤。例如,在講電解質、非電解質概念的時候,教師應先讓學生了解電解質和非電解質兩類物質的共同點是它們都建立在化合物的基礎之上,然后在分析電解質的概念時重點講解 “或”和 “導電”兩個關鍵詞,讓學生掌握到只要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狀態(tài)下能導電的化合物都叫作電解質這個知識點。這里所說的 “或”指的是化合物,在上述的兩種狀態(tài)下,或者兩種狀態(tài)兼而有之,或者兩種狀態(tài)屬其一,可以導電的就能夠稱之為電解質。講酸的概念時,電解質電離時所生成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的化合物,這里的全部二字非常重要,教師一定要強調,這樣學生才能分清楚化合物到底屬于酸還是鹽。
化學概念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往往都是成對或結群的,相似度極高,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容易混淆。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每個概念,教師就要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概念的分析和比較,讓學生掌握概念之間存在的聯(lián)系及區(qū)別,這樣才能夠理解概念運用概念。
化學的基本概念是由淺及深、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深入和完善的過程,教師在講課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知識的階段性,不能妄求一次就能把概念講透,否則結果只能是事半功倍。例如,在講氧化還原的反應這個概念時,需要從初中到高中逐漸深化,要從得氧和失氧的宏觀上講起,再講化合價升降,最后從微觀上電子轉移的觀點講,這樣一步步建立、層層完善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每個階段的深度和廣度,對于高層次的教學要以低層次的理解作為基礎,通過對比再層層深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給學生傳授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去學習,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其實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熟練掌握歸納、演繹的方法。那么,教師具體要怎樣做呢?接下來就說一說歸納和演繹這兩種方法:由具體物質及其變化等事實歸納出概念、理論、各類物質的通性等具有規(guī)律性的知識,這種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就是歸納法;運用理論、各類物質的通性等規(guī)律性的知識,去認識具體物質等新知,這種從抽象到具體、一般到特殊的過程就是演繹法。例如,從具體酸、堿得出酸、堿的通性,認識了酸、堿的通性后,運用通性推導出新酸、新堿的性質。前者運用的是歸納法,后者運用的則是演繹法。教就是為了不教,正確、合理地運用歸納和演繹法來展示化學概念的形成過程,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也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