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開發(fā)區(qū)中學 朱慧
情境,即盡量提供真實或仿真度很高的情境,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能夠觸動內(nèi)心,引發(fā)聯(lián)想與思考。在學科教學中實施情景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思維,加深對情景的理解,從而積極參與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初中化學教學中進行情景創(chuàng)設教師應重點做好以下四個方面。
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把知識置于問題情境,能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以解決問題,通過解決問題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和提升學好化學的自信心。
例如(1)在學習“燃燒的條件”時,教師可以播放火災的情境,然后設問:滅火有哪些方法?學生對于此情景并不陌生,于是紛紛說出了方法——用水沖、用滅火器,然后繼續(xù)設問:油鍋起火、森林著火、電器著火又應采取什么方法呢?利弊分別是什么?于是,通過與實際結合,解決了一個個問題,知識的掌握便水到渠成。
(2)在講授“溶液性質(zhì)”時教師可設疑的問題情境——生理鹽水、油和水的混合物,泥沙和水的混合物是否均是透明的?各自放置一段時間后分別有什么變化?說明了溶液有什么特征?通過比較,學生說出了溶液的性質(zhì),即“均勻、穩(wěn)定、透明”。
(3)在復習“酸、堿、鹽”的性質(zhì)時,教師可引入古詩《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痹O問:說出詩中涉及的變化,寫出反應方程式。給化學知識賦予了一定的情感,能吸引學生去思考并解決問題。
《辭?!分袑θ宋亩x為“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xiàn)象”?;瘜W教學中要借助先進的、優(yōu)秀的現(xiàn)象,設置人文情境,激勵學生關注社會和生活,感悟到化學的魅力從而熱愛化學。
例如:(1)在“緒言”教學時,教師可介紹中國對化學發(fā)展做出的貢獻,展示鉆木取火、制陶、冶金、四大發(fā)明的圖片,并聯(lián)系近現(xiàn)代化學與衣食住行、物質(zhì)文明的關系;播放綠色化學的研究成果,這些情景能讓學生覺得化學是非常有用的,從而立志去學好化學。
(2)對“水的凈化”的教學,教師可展示澳大利亞、德國、日本、美國、以色列等國家的節(jié)水方法;介紹我國節(jié)水方面的成就,旨在讓學生明白水資源的珍貴和節(jié)水的意義,使學生帶著責任感學習。
“一切比較真實的對于自然的解釋,乃是由適當?shù)睦C和實驗得到的?!被瘜W教學中,實驗能幫助學生理解知識,訓練觀察和動手能力。
例如,對“溶液”的教學,在自學溶液的概念之后,教師應要求學生進行分組實驗“配置100g 10%的NaCl溶液”,經(jīng)過親自動手操作,對于溶液的概念、組成、性質(zhì)及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有了深刻的理解。
再如教學“化學肥料”,對于氮肥、磷肥、鉀肥進行實驗比較,分別從顏色、氣味、溶解性的角度去觀察和實驗,對于氮肥和鉀肥進一步用熟石灰與之反應鑒別,通過實驗,學生對于化肥的區(qū)分、使用及保存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例如“竹器刻字”,即用毛筆蘸取稀硫酸在竹片上書寫,晾干,然后在酒精燈火焰上烘烤一下,清水洗凈后,竹片上就呈現(xiàn)出黑色的字跡。以此實驗作為學習硫酸的情境,學生會更容易認識濃硫酸的腐蝕性和脫水性。
再如學習“酸堿指示劑”時,教師可介紹用植物制作指示劑的方法,展示紫甘藍的汁液,然后利用點滴板分別測定鹽酸、NaOH溶液、小蘇打溶液、食醋、雨水的酸堿性。這個實驗是利用生活中的材料來闡述化學知識,增加了趣味性,而且能引導學生關注實際生活,啟發(fā)他們多參與實踐。
課堂交往分為師生交流、生生交流,適當交流可以為教學及時提供信息,鞏固知識,提升能力。因此,要善于設計交流情境,為學生營造學習的時機。
例如,怎樣用實驗證明雪碧中含有二氧化碳?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得出了以下的一些設計:
(1)將紫色石蕊試液直接滴入一瓶飲料中,觀察飲料顏色是否變紅,若變?yōu)榧t色,則含有二氧化碳。
(2)搖動雪碧瓶子,然后在瓶口放置帶火星的木條,若木條熄滅,則含有二氧化碳。
(3)把雪碧倒入澄清石灰水,看是否有沉淀,若產(chǎn)生沉淀,則含有二氧化碳。
根據(jù)學生的設計,要求其說明原理,并且進行評價和改進,實踐證明,學生之間通過合作交流、爭辯,可以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因為,合作可以促進學生之間思維的碰撞,取長補短,建立更為合理的知識框架,產(chǎn)生最為合適的理解問題的方法,并且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學習積極性明顯提升了。
通過提問、交談來了解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習中的困難和知識的漏洞,由此可以反思并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以實現(xiàn)高效。
例如,在質(zhì)量守恒定律的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交流,學生提問:有些物質(zhì)加熱后質(zhì)量變重(如Fe與O2反應),有些物質(zhì)反應后質(zhì)量減輕(如Zn與鹽酸反應),怎么會質(zhì)量守恒呢?于是發(fā)現(xiàn)學生沒有完全認同質(zhì)量守恒的概念,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對于有氣體參與的反應,不能忽略其質(zhì)量的稱量,因此,補充實驗:Zn粒與鹽酸反應——先稱量反應前鋅粒與鹽酸的質(zhì)量,然后將鋅粒置于氣球內(nèi),將氣球套在盛有鹽酸的試管上,將此反應裝置始終置于天平托盤上,讓學生觀察反應過程中天平指針是否變化?然后再與學生一起閱讀此定律,體會到質(zhì)量守恒是指“所有反應物、所有產(chǎn)物”的質(zhì)量。
在學生實驗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適當參與,看看學生如何操作,例如“振蕩試管”“滴加液體”“傾倒溶液”“試管加熱”等,觀察學生在實驗中的行為,再去了解一下如此操作的理由,有利于強化正確的知識和方法,糾正錯誤。
實踐證明,在化學教學中,教師應不急于把知識教給學生,設法給教學內(nèi)容設置恰當?shù)膭?chuàng)設問題情境、人文情境、實驗情境、交流情境,以達到設疑導學、引人入勝、目治手營、合作互助的目的,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思維力和學習熱情,提高學習化學的效率與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