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關村第一小學 董文彬
在整個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無疑應該重視發(fā)展學生的符號意識。而很多教師認為,符號意識應該是在學生學完“用字母表示數”真正跨入代數思維之后要做的事。其實不然,符號意識的培養(yǎng)應該貫穿于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個六年“數與代數”的始終,特別是在學習“用字母表示數”方程單元之前,更應該注重學生前期符號意識的滲透與發(fā)展。下面以北師大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為例,談談我在活用教材中培育學生符號意識的幾點做法和思考。
培育和發(fā)展學生的符號意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符號意識。符號意識是整個數學課程內容教學的方向或目標之一,是學生必須具備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到底什么是符號意識?《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了“符號意識”涵蓋的三方面:1.能夠理解并且運用符號表示數、數量關系和變化規(guī)律;2.知道使用符號可以進行運算和推理,得到的結論具有一般性;3.理解符號的使用是數學表達和數學思考的重要形式。
我們知道,每一個數學符號都有它特定的含義,例如+、-、×、÷分別表示特定的運算意義,=、≈、表示數學對象之間的某種關系,()、[]表示運算順序,圖形符號、字母可以表示數、數量關系等。教學中讓學生理解符號的意義是數學學習中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發(fā)展符號意識的最基本的要求??偠灾瑢W生一要能懂,二要會用。
符號,作為一種數學語言,可以表示數、數量關系和變化規(guī)律;作為一種數學工具,能夠進行運算和推理,得到的結論具有一般性;作為一種數學方法,符號的使用是數學表達和進行數學思考的重要形式。而發(fā)展符號意識最重要的是運用符號進行數學思考,可稱之為“符號思考”,這種思考是數學抽象、數學推理、數學模型等基本數學思想的集中反映,是最具數學特色的思維方式。教學中,教師應該創(chuàng)設一切契機幫助學生感受符號作為數學語言、數學工具、數學方法的獨特價值。運用符號無論是表示數、數量關系和變化規(guī)律,還是進行運算和推理,亦或是進行數學思考和數學表達,核心都是對關系的集中刻畫和反映,這種“關系”不同于運算的結果,獲得的結論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的特征。有時,什么條件都不提供,不需要直觀看到,借助符號運用關系即可推理出這種一般性的數學模式,這是“數學人”不同于“其他人”的基本素養(yǎng)。
北師大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里程表(二)”一課,教材在呈現了“出租車里程表”例題之后,設計了這樣一道有關“電表”的習題,幫助學生鞏固理解同類問題的本質。
學生通過讀取圖表、畫圖理解(如下圖)、分析數據,在解決第(3)問時最終呈現了如下兩種解決問題的策略。
策略1:
7月:545-430=115(千瓦時)
8月:640-545=95(千瓦時)
9月:730-640=90(千瓦時)
10月:825-730=95(千瓦時)
11月:920-825=95(千瓦時)
12月:998-920=78(千瓦時)
下半年總用電量:115+95+90+95+95+78=568(千瓦時)。
策略2:
下半年總用電量:998-430=568(千瓦時)。
通過交流、對比,學生發(fā)現:“策略1”是充分利用第(2)問的結果,思維簡單但要付出計算繁瑣的代價,“策略2”是借助幾何直觀,在圖中尋求關系,用“12月底的電表讀數”直接減去“6月底的電表讀數”。比起“策略1”“策略2”更受學生歡迎,“策略2”幫助學生積累了解決此類問題的數學思維活動經驗。
在匯報交流第(4)問的環(huán)節(jié),精彩出現了!多數學生提出的問題都是“樂樂家用電量最多的是幾月”“最少的是幾月”“某月比某月的用電量多多少或少多少”之類。但此時一個學生提出的問題令大家瞠目結舌。
生1:樂樂家6月的用電量是多少千瓦時?
生2:(馬上舉手質疑)6月份的用電量沒法求???
生3:這是個無效的問題!
生:對,6月的用電量根本沒法算。
生1:(有些著急)可是我提的的確是個數學問題??!
師:問得好,不急。6月的用電量能求嗎?
生:不能求,缺條件。
師:如果要求“6月的用電量”,還需知道什么條件或信息?
生4:必須知道電表5月底的讀數!
生:同意。
師:“5月底的讀數”現在不知道,難道就不能求嗎?
生:不能。
師:如果“5月底的讀數”給了,怎么求?
生:用“6月底的讀數”直接減去“5月底的讀數”就可以了。
師:能不能想辦法表示出“6月的用電量”是多少?
生5:如果5月底的讀數是350,那么6月的用電量就是“430-350”。
生6:5月底的讀數要是300,那6月的用電量就是“430-300”。
生7:這么說,如果5月底的讀數要是200的話,那6月的用電量就是“430-200”了。
師:照這樣,6月用電量的結果也不固定?。靠墒悄銈兛纯?月到12月每個月的用電量是多少就是多少,這是怎么回事?
生:那是因為5月底的讀數每次假設的都不一樣。
師:我懂了。那你們能不能想辦法用一種簡潔、概括的方式表示出“6月的用電量”?嘗試著寫出來。
學生獨立思考,嘗試把自己的表示方法寫出來,教師行間巡視,將學生典型的表示方法按序展示在屏幕上,引導全班匯報,交流分享。
生8:我寫的是“430-5月底的讀數”。
生10:???這樣表示也行?
師:你們覺得這樣行不行?
生:行。
生11:5月底的讀數還可以用“x”表示,那6月的用電量就是“430-x”了。
師:太棒了!你們已經想到尋求用特定的符號來表示這個我們開始“無法求出的問題”了。大家看,(指生1)這位同學開始提出的問題還是不是無效的了?
生:不是。這個問題提得好,很有意義。
師:受這位同學啟發(fā),老師也提一個問題,樂樂家的電表明年1月底的讀數是多少?能解決嗎?試著寫一寫。
生13:我是這樣表示的,“998+a”,這里的a代表1月的用電量。
師:一個簡單的符號“△”或字母“a”就可以表示出要解決的問題的答案,真是太奇妙了!數學的表達和思考就是這樣簡潔。
在上述兩個問題的基礎上,又有學生提出了新的問題:“樂樂家6月份到明年1月份總的用電數量是多少呢?該怎么表示呢?”本已平靜的湖面又掀起了波瀾。
生14:用“明年1月底的讀數”減去“今年5月底的讀數”不就就行了?
生15:可是這兩個讀數都不知道???
生16:我有辦法!用“○”代表“今年5月底的讀數”,用“△”代表“明年1月底的讀數”,那么“△-○”就是“6月份到明年1月份總的用電數量”。
生:哦——
生17:假如“今年5月底的讀數”用“x”代替,“明年1月底的讀數”用“y”代替,那么“6月份到明年1月份總的用電數量”就可以用“y-x”表示。
此時,教室沸騰了,全班學生的臉上都洋溢著問題解決后成功的喜悅。
非常精彩,非常享受!戀戀不舍,不愿下課!可以說,這個“插曲”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可謂“無心插柳柳成蔭”,學生的表現也令我刮目相看。這是一節(jié)“跑偏”的課,這種“跑偏”的“精彩”起緣于“生1”最開始提出的那個令人“瞠目結舌”的備受質疑的“無效”的問題。在面對和解決這個問題的整個過程中,我沒有回避,而是借助教材中的這道習題資源順著學生的經驗和思維而下,不斷啟發(fā),不斷引導,不斷“挑事”,不斷“拱火”,隨機巧妙追問,激發(fā)學生在理解問題本質的基礎上(能懂),自覺主動地用各種符號表示(未知的)數和數量關系(會用),即活用教材、學材,不回避,不躲藏,順應思維,適當延伸,沿著問題的臺階,拾級而上,在潛移默化中自然穿插滲透和培養(yǎng)學生的符號意識。
北師大版教材三年級上冊“數學好玩”單元“日歷中的規(guī)律”一課,教材設計了如下學習路徑:按給出的一份某年9月份的日歷,先觀察日歷中加框的4個數,尋找這4個數之間的關系,從不同的角度發(fā)現并表達其中蘊藏的普遍性的數學模式。同樣地,再有序觀察日歷中有陰影的9個數,發(fā)現并表達其中蘊藏的一般性的數學規(guī)律。最后根據發(fā)現的日歷中的模式或規(guī)律,通過“猜說生日”游戲,應用規(guī)律。
2014年第一次執(zhí)教這節(jié)課時,筆者就注意到了這其中蘊藏的數學模式或數學規(guī)律,其實是一種抽象的共性關系的表達,這種數學表達的背后實際蘊含著符號思考的數學價值,即學生符號意識的培養(yǎng)。于是,我再次執(zhí)教這節(jié)課時對這個環(huán)節(jié)放慢腳步,活用教材,精心預設,適當延伸,讓學生體會符號作為數學語言和數學工具所具備的數學思考的價值,適時“見縫插針”,穿插滲透符號意識的培育和發(fā)展。教學片段如下:
出示日歷(用方框在表中任意圈出4個日期)。
師:這是一份9月份的日歷,用像這樣的方框可以在表中任意圈出4個日期。觀察框中的4個數,你有什么發(fā)現?請想辦法記錄下來。
學生動手圈、畫、記錄發(fā)現的規(guī)律,教師行間巡視,收集學生的作品,按序展示,引導全班仔細觀察,對比交流。
先依次出示觀察一組數框(圈一組的情況)、觀察多組數框(圈多組的情況)。
師:在研究數組發(fā)現時,有同學只圈出了一組數,而有的同學圈出了多組數。哪種好?
生:圈多組數。
師:為什么要觀察多組數?只關注一組行不行?
生:觀察多組數,才能發(fā)現他們之間共同的特點。
師:這張日歷中有很多這樣的數,我們不僅關注一組數之間的關系,還要關注每組數中都存在的共性關系。
展示不同的學生作品,呈現不同的記錄表達方式。
生1用文字語言表記錄:(圈出兩組數:“11、12、18、19”和“7、8、14、15”)12比11多1,19比18多1,18比11多7,19比12多7,11加19等于12加18;8比7多1,15比14多1,14比7多7,15比8多7,7加15等于8加14;橫著看相鄰的兩數差1,豎著看相鄰的兩數差7,斜著看對角的兩數相加的和一樣多。
生2用算式表達:(圈出兩組數:“11、12、18、19”和“14、15、21、22”)
12-11=1 15-14=1
19-18=1 22-21=1
18-11=7 21-14=7
19-12=7 22-15=7
11+19=18+12 14+22=21+15
生3、生4用符號(圖形、字母)的方式表達:
生5、生6用了不同思維層級的符號(圖形、字母)方式表達:
教師引導學生對比交流(略)。
“有意栽花花自開!”在上述案例中,我借助教材中的原生態(tài)素材,適當調整教學內容,改變學習方向,挖掘延伸教材中的問題鏈,適當增加學生的探索和創(chuàng)造性的數學活動,充分發(fā)揮問題情境的價值,引導學生經歷符號思考和符號表達的過程,從文字、算式表達,到圖形、字母符號,感受不同數學表達方式的特點,在評價中不斷缺憾,不斷完善,讓學生感受集簡練性、概況性于一體的數學符號表征方式的精彩之處,體會符號思考的數學價值,進而滲透和發(fā)展學生的符號意識。
筆者繼續(xù)思考:符號意識的培育的核心目標是什么?筆者以為,簡而言之,就是讓學生心中有“符號”。心中有符號,學生才能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心中有符號,才能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心中有符號,才能用數學的語言方式表達世界。心中有符號,還能幫助學生表達對數學世界沸騰的情感。而要讓學生心中有符號,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活用教材,延伸問題鏈,抓住一切學習契機幫助學生在心中建立符號,感受符號思考的價值,滲透學生的符號意識??傊?,無論是“無心插柳”還是“有意栽花”都告訴我:心中有符號,數學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