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新城區(qū)后宰門小學 陜西西安 710003)
在本文中,筆者從古詩作者的身世背景著手,從相關古詩中探究,力圖為孩子營造出想象的環(huán)境和空間。深入淺出,通過一首古詩,讓學生認識到楊萬里的寫作風格,通過想象力的開發(fā),學會賞讀古詩的方法,學以致用,積累一類佳作。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由教到引,由引到放,讓學生最終學會在品味詩句中“獨立行走”。
誠然,不同層次的學生掌握的程度會有所不同,需要教師們一步步地引導,靜待花開。[1]
在浩如煙海的古詩詞中,有那么一朵浪花,沒有世態(tài)的炎涼,沒有心中的憂憤,沒有世間的爭斗,它是那樣的清新活潑,那樣的令人陶醉,字里行間中滲透著和諧與美好,它就是古詩中天真爛漫的童趣詩。而它的代表詩人,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南宋詩人——楊萬里。
楊萬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號誠齋。他是南宋當朝大臣,著名文學家、愛國詩人,與陸游、尤袤、范成大并稱“南宋四大家”、“中興四大詩人”。因宋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故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一位詩人的寫作風格必然和其親身經歷有著直接關系,從挖掘作者的資料中,我們知道楊萬里一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譽為一代詩宗。他創(chuàng)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我們要教授給孩子的《舟過安仁》,就是楊萬里的“誠齋體”中的代表之一。[2]
在本節(jié)課,想象力拓展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基于作者的背景,為孩子營造一個屬于他們的世界:
1.以日常積累為出發(fā)點,為孩子拓寬“道路”;
2.以生活背景為出發(fā)點,為孩子創(chuàng)造“氛圍”;
3.以及時肯定為出發(fā)點,為孩子自信點贊。
基于本首詩的教學,我會圍繞想象力,拓展課外四首古詩進行學習,重點在與通過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lián)系,打開他們想象的翅膀。
詩人在1192年乘舟路過安仁縣(現(xiàn)在的江西省余江縣)時,(此處地點教材中注釋有誤),看到兩個孩童以傘當帆來使船前進。詩人被孩童的稚氣和可愛行為感染,從而創(chuàng)作了此詩。這首詩淺顯易懂,充滿情趣,詩人抓住了那有趣瞬間,展示了兩個孩童的可愛和機智。從這一首小詩,我們還可回憶到學過的《小池》、《宿新市徐公店》,以及在課堂中會積累到的《夏夜玩月》、《桑茶坑道中》、《閑居初夏午睡起》等古詩。這類詩歌一般著眼于兒童的動作、情態(tài)、語言和心理,并通過對他們貪玩、調皮、滑稽等孩童特點的描繪,表現(xiàn)其天真活潑、單純幼稚、坦率真誠和既可愛又可笑的自然天性,詩人往往借童趣詩來抒發(fā)自己對兒童生活的向往和羨慕。這類詩歌描寫的題材和學生的生活有交集,學生易于想象,從中也可激發(fā)學生對童趣詩的興趣。
誠然,這類題材的作品在具體創(chuàng)作的實際中不易把握,很難產生較高的審美效應,又容易流于不倫不類和粗俗輕淺,因此大多數(shù)文人無意涉足。然而南宋著名的大詩人楊萬里卻在這類題材中開拓創(chuàng)新,取得了不少成果,也讓我們知道了為何著名文學批評家嚴羽對楊萬里的童趣詩的評價為:天地間自欠此體不可得! 相信少了楊萬里的詩句,我國文學史上就會失去一顆璀璨的明珠。
楊萬里的誠齋體之所以淺顯易懂,活潑有趣,其實源于作者的一顆童心,這種童心稱之為“我向思維”(一切以我為中心,其他事物都是有生命的)的兒童思維特點在誠齋詩中得到了完全的體現(xiàn)。誠齋詩的童心、童趣在本質上說,是人類回歸自然的心理狀態(tài)在文學上的生動顯現(xiàn)。在誠齋之前,人與自然的關系漸漸形成隔膜,人們寫山水自然時并未真正直觀自然,而是通過模仿前人、模仿書本來描繪自然。 正如錢鐘書對誠齋詩的評價:“跟事物——主要是自然界——重新建立嫡親母子的骨肉關系,要恢復耳目觀感的天真狀態(tài)。”這也是誠齋體在詩歌史上的巨大貢獻。
我想,正是由于楊萬里對自然有著滿腔眷戀與熱愛之情,所以在面對自然萬物時誠齋懷有一種童稚心態(tài),自覺地將童心童趣攝入詩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從而也成就了他在詩歌史上的獨特地位。難怪晚明的李贄,認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這些詩詞,用傳神的筆墨,繪出了孩子們一暮暮有趣的生活場景,鄉(xiāng)土氣息濃厚,讀起來朗朗上口,不管是游戲還是勞動,從中都可以看到童心可掬,童趣盎然。讓人們體會到他們的純真與好奇,以及充滿奇思妙想的獨特世界。[3]
所以,想提升孩子在古詩中的想象力,教師在備課前期對文本解讀的深度要加強,而在課堂上,卻要用淺顯的方式,為孩子營造出“穿越時空”的氛圍,步步推進,課堂生成自然水到渠成。
在此,我也附送孩子們一首學習此類詩句,品味“誠齋體”的方法:
稚趣誠齋體,詩心即童心。若要為己用,處處皆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