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榮 劉義華
【摘 要】 民辦高校大學生對優(yōu)秀家風的理解和傳承直接決定著大學的學習狀態(tài)和生活品行。本文在分析民辦高校大學生家風傳承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探討加強大學生傳承優(yōu)秀家風的途徑:實現優(yōu)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營造優(yōu)秀家風校園輿論氛圍;開展優(yōu)秀家風主題活動。
【關鍵詞】 民辦高校;大學生;優(yōu)秀家風;品行影響;傳承路徑
2014年春節(jié)央視節(jié)目“家風是什么”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全民開始反思討論自己的家風,對優(yōu)秀家風的傳承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2015年的春節(jié)團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論時代發(fā)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fā)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yǎng),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fā)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1]大學生是青年群體中最為優(yōu)秀的一部分,他們對優(yōu)秀家風的傳承將對社會主義道德的建設和發(fā)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對他們在象牙塔內的學習和生活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家風的含義
家風是指一個家庭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形成的較為穩(wěn)定的行為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處事原則、風俗習慣和生活作風等。[2]家風不僅包含著對家庭成員個人的行為規(guī)范,同時也指導著整個家族的價值取向和為人處世的原則,它是家庭個人與家族整體間有機聯系的紐帶。家風作為一個家庭所獨有的氣質,它脫離不了社會大風氣的影響,因此家風中也包含著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小到“修身、齊家”大到“治國、平天下”都在家風中留有深深的烙印。家風伴隨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了幾千年,其中也存在良莠不齊,需要在繼承中揚棄、在傳承中與時俱進。本文研究的優(yōu)秀家風可歸結為以下四點:對己修身,對人誠信,對家孝悌,對公忠誠。
二、民辦高校學生的家風現狀
隨著我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和《關于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fā)展的若干意見》等配套文件的出臺實施,民辦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得以快速發(fā)展,截止2017年1月18日,全國民辦高等學校有742所,本??圃谛I?16.20萬人。[3]本文以陜西的部分民辦高校為例,通過發(fā)放問卷調查和實地走訪、座談的方式進行了優(yōu)秀家風的調研。通過對調查問卷的統計和走訪座談情況的匯總,本文研究的家風現狀如下:
1、家風側重為人處世
在問卷調查統計中,85%的同學認為家風側重于行為方式和禮貌儀表,82%的同學認為家風側重于做人做事,60%的同學認為家風側重于與人相處的方式方法。這些數據反映了父母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對優(yōu)秀家風理解的集中性。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優(yōu)秀的傳統家風也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流淌了五千年。歷代經典家風著作中無不凝結著國人教育子女為人處世的道理。例如《顏氏家訓》是比較完整、系統的家訓專著、《鄭氏規(guī)范》是子女共同遵守的家規(guī)家條、《曾國藩家書》是以家書的形式對子女進行教育、《治家格言》是用生動活潑的詩歌、格言、警句、隨筆的形式教育子女。[4]這些典型的優(yōu)秀家風著作,充滿了教育子女的言談舉止、接人待物、為人處事等內容,涉及儒家所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念。
2、家風傳承取決父母
調查問卷統計顯示,有83%的同學認為家風的傳承取決于父母。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往往被子女所效仿。改革開放之前,人們生活的地域范圍相對較小,家族成員之間的距離較近,接受外部事物的機會較少,終生居住在相對固定的區(qū)域內,家風歷經家族世代傳承,形成了較為穩(wěn)定的家族風氣特質。俗話說“隔輩親”,但爺爺奶奶對孫子輩的教育顯然是愛多與嚴。無論任何時代,在對子女的教育中父母無疑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同樣在家風的傳承中父母也發(fā)揮著決定性的作用。
3、家風必要也需揚棄
家風調研中有92%的同學認為一個家庭中需要家風,76%的同學認為家風對一個人的品行影響很大,83%的同學認為當代家風很有意義并且愿意給自己的后代制定家風。家風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在不同的時代家風具有明顯的社會烙印。在封建時代家風要求家庭成員修身養(yǎng)性、父慈子孝、傳宗接代等家庭準則;革命時代的家風注重愛黨愛國,推翻壓迫,保家衛(wèi)國的家國情懷;改革開放時代的家風更加注重家庭成員間的平等互愛、團結互助、遵紀守法等品德風尚。[5]所以家風是時代的產物,有優(yōu)秀的方面也有腐朽的方面。良好的家風能使人積極向上,銳意進取,實現人生價值,這樣的家風需要大力發(fā)揚和傳承;落后的家風會延誤子弟,使人走向邪惡,甚至自毀前程,這樣的家風需要無情的拋棄。
三、民辦高校大學生家風教育影響因素分析
民辦高校的大學生盡管在高考中成績不夠突出,但這并不能遮掩他們的青春活力。經過三、四年的大學生活,他們中不乏有志存高遠的同學考上研究生或者出國繼續(xù)深造;也不乏有優(yōu)秀的同學走進部隊保家衛(wèi)國;更多的同學走向職場,在平凡的崗位上實現自身價值,為祖國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這些優(yōu)異的表現與他們成長中的優(yōu)秀家風密不可分。
1、傳統美德熏陶
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任何中國人的血液里都流淌著中華傳統美德?!叭柿x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這些膾炙人口的美德已深入人心,歷經千年的錘煉,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依然具有強大的活力,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奮勇前行。民辦高校的大學生依然是傳統美德的傳承者和受益者,在求學的道路上,傳統美德時刻指引著他們前行的方向。
2、“421”家庭模式
1978年開始的計劃生育是國家結合當時的國情制定的一項基本國策,使人口的增長同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計劃相適應。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多子多孫的觀念逐漸改變,社會中也出現了“421”家庭模式,一個孩子得到了6位長輩的關愛。在調查問卷中有38%的同學是獨生子女,他們對家風的概念相對淡化,認為家風可有可無,沒有太大的意義?,F實生活中這樣家庭的絕大部門父母更加注重子女的學習成績,注重物質生活的追求,這也無形中削弱了傳統家風對子女的影響力。
3、社會進程加快
改革開放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彰顯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驕人業(yè)績。在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的今天,信息化、智能化、大數據、云計算已成為時代的代名詞。在物質文明高速發(fā)展的同時,精神文明建設的步伐相對滯后,從而使有些人失去了信仰,無所畏懼,最終走上了違法亂紀的道路。這些社會現象的發(fā)生無疑也影響著在校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四、民辦高校加強學生家風教育的途徑
1、實現優(yōu)秀傳統文化進校園
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中指出“尊老愛幼、妻賢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讀傳家、勤儉持家,知書達禮、遵紀守法,家和萬事興等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銘記在中國人的心靈中,融入中國人的血脈中,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要積極傳播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傳遞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的觀念,倡導忠誠、責任、親情、學習、公益的理念”。[6]教育部長陳寶生在今年兩會的記者采訪中給出了三條實打實的途徑:第一,“覆蓋教育的各個學段,從小學到大學”,這是“固本工程”;第二,“融匯到教材體系當中去”,這是“鑄魂工程”;第三,“貫穿在人才培養(yǎng)的全過程”,這是“中國人打‘底色的工程”。[7]以西安思源學院為例,2017年4月份邀請了著名表演藝術家六小齡童來思源講演,勉勵青年勤學苦練笑對人生;2017年9月13日邀請知名家庭教育專家胡海強來校做《好家風,好未來》的報告;書法、曲藝等活動更是定期舉辦。這些活動的開展,加深了同學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對他們今后人生道路起到了積極的引領作用。
2、營造優(yōu)秀家風校園輿論氛圍
高校的校園文化氛圍對大學生如同春雨潤物,起到潛移默化的效果。民辦高校可以利用校園廣播、海報宣傳欄、橫幅標語等形式和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QQ等電子媒體平臺,積極開展優(yōu)秀家風的宣傳,引導學生學習家風,理解家風,追憶自己的家風,進行家風大討論。通過開展各種活動,將優(yōu)秀家風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理解優(yōu)秀家風的同時更加深刻領悟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8]
3、開展優(yōu)秀家風主題活動
民辦高校應該積極開展展示優(yōu)秀家風活動,提供各種展示平臺,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第一,開展“優(yōu)秀家風我做主”征文活動,讓優(yōu)秀的家風活躍在筆尖紙面,加深同學們對家風的領悟,暢想自己未來家庭的家風規(guī)劃;第二,開展優(yōu)秀家風演講比賽,讓同學們訴說親身體會的優(yōu)秀家風的魅力;第三,邀請專家學者對優(yōu)秀家風進行解讀報告會,讓同學們聆聽大師對家風的闡釋;第四,開展優(yōu)秀家風主題班會,師生共同討論家風的益處;第五,開展給父母寫家書活動,讓子女與父母的親情通過書信交流,增強二者之間的感情,并可以長久留存;第六,開展走出校園活動,走進基層生活,采訪并收集有代表性的家風家訓,通過最接地氣的方式領略家風。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優(yōu)秀家風主題活動,同學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感受優(yōu)秀家風的魅力,從而更好地加以領悟和傳承。
五、結語
優(yōu)秀家風凝結著家族先人的智慧,是家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優(yōu)秀家風的傳承也是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發(fā)揮作用的重要載體和途徑。民辦高校在大學生優(yōu)秀家風的傳承教育中還處于探索階段,肩負立德樹人使命的高校教師亟需深入研究,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進程中,引領師生積極發(fā)揮優(yōu)秀家風的正能量。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2015年春節(jié)團拜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2-18(1).
[2] 倉道來主編.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3.119.
[3] http://edu.people.com.cn/n1/2017/0118/c367001-29033819.html.
[4] 白海燕.2014—2015年家風研究評述[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6.1.79.
[5] 閔詩筠,湯薇.當代優(yōu)秀家風培育探討[J].家庭教育,2017.5.20.
[6] 習近平.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16.
[7] http://www.jyb.cn/zcg/xwy/wzxw/201703/t20170303_467883.html.
[8] 高潔.中國優(yōu)秀傳統家風的傳承與發(fā)展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6.
【作者簡介】
王維榮(1979—)男,山東海陽人,西安思源學院商學院工業(yè)工程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工業(yè)工程、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