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武威第九中學 甘肅武威 733000)
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歌的歷史源遠流長。學習欣賞古詩詞能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激發(fā)追求美的激情、提高審美能力、培養(yǎng)高雅氣質感悟人生真諦。而中國古詩詞是講究含蓄簡雋的,這就給古詩詞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下面就古詩詞教學淺談一下自己的拙見。
大凡名家,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特色。詩歌是用來抒發(fā)個人情感、感悟生活哲理的。由于每個人的生活經歷、文化素養(yǎng)、看問題的出發(fā)點、政治立場等不同,所形成的創(chuàng)作風格、表達思想情感的方式也不同。因此,在學習古詩詞內容前,教者要讓學生盡可能地了解一些關于作者與作品的背景知識,包括作者的出身經歷、家庭狀況、文化素養(yǎng)、理想愿望、社會環(huán)境、時代特點、創(chuàng)作風格甚至創(chuàng)作該詩前后的思想狀況、個人境遇等,以便幫助學生更快更準確地把握理解詩詞內容,品味詩詞意蘊。
詩,之所以為歌,就是因為它是一種有聲的語言,通過發(fā)聲來抒發(fā)情感。任何一種語言文字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載體,也是讀者理解作品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情感的橋梁。學習欣賞詩詞,讀是第一位的。讀是一種眼、口、耳、思并用的綜合性活動,是從文字到語音、語義,從表層意思到潛在情味的全面感知活動。在讀中,讀者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知,把自己的生活體驗聯(lián)系到詩詞的語言文句中,形成讀者與文本內容的對話。有時,讀者本不夠豐富的閱歷會有所增長,沉睡的體驗會喚醒,躲閃的知識能復現,舊有的見識能更新,模糊的情感能變得清晰。這樣,讀者的直接生活感受與間接生活感受豐富了,會對詩詞由獨到的發(fā)現和體會,能更好地理解詩詞的意蘊。那種拋開詩詞的語言文字而滔滔不絕地分析詩詞情感地教學,是有悖于教學規(guī)律的,也不適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的。
教學有千法,誦讀為根本。誦讀是有目的和層次的,在讀中要看到詩詞所潛藏的內在東西,看到詩欲呈現的情感。正如樂黛云先生所解釋的,要通過詩詞看到“畫”——“心靈的畫”。讓學生融入詩詞所描繪的畫面中,成為畫面中的一部分,縮短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距離,達到與作者情感的碰撞、融合,產生共鳴,進而把握詩詞的思想情感和意蘊。一般來說,誦讀過程有以下幾個層次。
首先,通過讀感知詩詞的韻律美。教師要指導學生把握朗讀時的節(jié)奏、停頓、重音、韻腳,要讀得節(jié)奏鮮明、音韻諧洽、抑揚頓挫、聲情并茂,讀出音樂美感,給人以美的愉悅,激發(fā)學習興趣。同時,還要注意把握語句的輕重緩急、語調高低、語音延長,要有快有慢,有長有短,給人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音樂美感。其次,通過讀,整體感知了解詩詞的主要內容??上劝褑蝹€詞語的意思串聯(lián)一起理解整句的意思,再把單句意思串聯(lián)一起理解全詩的字面意義。再次,結合對全詩的整體感受,理解作品內容,體會思想情感,領悟作品的深層意蘊。
中國古代詩歌藝術特別重視對內在精神的追求,把詩歌表現的“意境”和“神韻”作為重要的審美標準。指導學生體味意象,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1、指導學生誦讀時,找出詩句中奇特突出的意象,一般是抽象奇特的比喻、夸張來理解作品。如學習李白的《秋浦歌》之十三首時,“白發(fā)三千丈”這“三千丈”的白發(fā)是違背常理的“無理”,但誰也不非議它,反而認為夸張得好,其奧秘在于它的“無理”的夸張,讓人感受到李白一生蹉跎歲月、壯志未酬的悲憤與愁苦。這“三千丈”是愁的形象好,高度夸張的意象似乎是通過戰(zhàn)勝日常尺度認為不合理而變得更合理、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2、指導學生從詞語運用、修辭方法、構思特點等角度體味獨特的意象運用的妙處。那么又如何指導學生“品”呢?可分兩步走。1、感知景物及其形象,縮短距離,浮現畫面?!霸姼杈拖駡D畫”,“畫是無聲的詩,詩是有聲的畫”。詩與畫是互相滲透,互相闡發(fā),互通有無的。但言語是有形有限的,而意是無形無限的,言語無法完全表達作者的情意,就必須追求言外之意。為使學生理解作品的言有盡而意無窮,最好的辦法是運用聯(lián)想,讓學生進入景物所組成的畫面中品味詩的意象意境。如學習《望江南》時指導學生發(fā)揮聯(lián)想,浮現畫面:“獨倚望江樓”,江為背景,樓為主體,焦點是獨倚樓閣的人。可想象女子初登樓時興奮喜悅的神態(tài),久等不歸的焦急神情,哈有對往日深沉追思的畫面等,從而感受意蘊。再品味“獨”字,既無色澤,又無聲響,既不是戀人呢呢情語的互倚,又不是一群人嘰嘰喳喳的共倚,透過這無語獨倚的畫面,把人、景、情聯(lián)系起來,畫面上就有了盛裝女子和美麗江景調和在一起的斑斕色彩,有了人物感情變化和江水流動的交融,就能體味到這女子孤獨寂寞的生活處境和盼望心上人歸來的殷切心情。2、挖掘生活經驗,鋪設共鳴渠道。學生利用直接生活經驗,浮現畫面,補充間接生活經驗,抓住主要意象,進行體會品味,這樣可使讀者本不夠豐富的閱歷會有所增長,沉睡的體驗會喚醒,躲閃的知識能復現,舊有的見識能更新,模糊的情感能變得清晰,從而產生共鳴,真切感受作者的情意。如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江楓、漁火、孤山、寺、客船”等景物組成了一幅色彩濃艷、生機盎然的“楓橋夜泊”圖,每種景物都是一個意象,而這些意象中,“客船”是點情的重要意象,細細品味,那種羈旅游子的思鄉(xiāng)、思親之情的意境躍然紙上,盡現眼前。
學習古詩詞既要掌握語言知識,培養(yǎng)語言運用的能力,又要得到美的享受,提高審美能力。在品味了意境之后,應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放飛思緒,感悟人生的真諦,積淀生活情感,滋潤學生的心田,提高素質,形成健全人格,升華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