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啟
(深圳市龍華區(qū)振能小學 廣東 深圳 518000)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使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fā)展應用意識;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發(fā)展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經過我近幾年的小學數學教學經驗發(fā)現(xiàn),小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是:解題時,對顯性的條件或問題容易找到解決方法,學生往往有特定的解題方法和解題步驟,直到最后得出答案,只有少數學生想到多種方法;但當遇到隱性條件或者現(xiàn)實情景問題,學生的解題思路是零散的,只知道關鍵的步驟,很難理清思路,解題談不上有策略,至于舉一反三,就更難了!
為了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學習理念,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只有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加強學生解決問題方式多樣化訓練,多給予學生時間和引導,才能讓學生形成發(fā)散思維。在解決問題中,教師應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能動性,一方面需要從不同角度對問題進行思考,另一方面對隱性條件和最終問題進行細致的分析和研究。這就往往需要學生了解一些簡單常見的數量關系,學生對數量關系的理解和運用程度,直接影響到解題思路的形成。同一道題中,數量關系可能不是單一的,讓數量關系的建構“活”起來,是學生多樣化策略解決問題的重要基礎。
小學數學的教學中,計算內容始終貫穿整個小學階段,而計算往往以現(xiàn)實情境為載體,教師以有趣的、有意義的情境引入,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探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fā)現(xiàn)解題策略及方法的多樣性,這樣,枯燥的數學計算、概念問題融入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理解并加深對數學問題的認識。知識源于實踐,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鼓勵學生動手與實踐、合作交流,尤其是在幾何圖形的教學中,小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還不夠完善,解題意識模糊不清,就更需要獲取豐富的直接經驗。這也對老師的備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學的預設和利用課堂生成資源時,都應把解題策略多樣化納入思考的重要一環(huán)。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多采用以啟發(fā)式為主的教學方式,將課堂教給學生,活用教材,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課堂固定的模式難以讓不同知識點的內容出彩,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與信息技術手段融合,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設置有意義的問題情境,讓枯燥的數學理論變得更有趣,將多種教學模式用于解決不同類型的問題,培養(yǎng)和引導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能力,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多種方式和途徑。同時,在解決同一個問題時我們引導采用多種不同的策略,列表、假設、轉化等都是學生常用的解決問題的策略。面對同樣的問題,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角度會有所不同,解決問題的策略也存在差異。教師應重視每一位學生的解題過程和結果,無論是否正確,教師都應去傾聽、分析學生的思維方法,切實掌握學生的學情,為進一步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做鋪墊,當然,并不是一味的追求解題方法的數量,也要比較多種解題思路中的優(yōu)劣,讓學生將自己的方法和別人去做對比,讓學生在不斷應用、比較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取長補短,不斷改進自己的策略,多中選優(yōu),擇優(yōu)而用。在強調策略優(yōu)化的過程中教師也應做出解釋和引導,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視學生的學情選擇最合適的策略,因為有些學生始終對自己的解題策略比較熟悉。
隨著現(xiàn)代科學發(fā)展和進步,未來需要的人才應是善于思考的,所以,數學課堂注重培養(yǎng)與開發(fā)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發(fā)散思維。經過小學數學解題多樣化的學習不斷鍛煉和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將來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造就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