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市廣播電視總臺 江蘇 223800)
由于我國實行“四級辦電視”,各電視臺以覆蓋范圍及其占有的資源劃分。市級電視臺介于中央臺、省臺和縣級臺之間,有些學者將這一級電視臺稱為“城市電視臺”。但是很多市級電視臺還需要照顧農村觀眾,在行政區(qū)域上一般都包含了一定的農村區(qū)域,所以把它們都稱為“城市臺”不全面。本文為討論方便,仍然按照實際情況稱為“市級臺”。
市級臺新聞在內容上一般分為時政新聞、民生新聞、三農新聞、經濟新聞等;從新聞來源上看,還有“外來新聞”。下面分別予以剖析。
中國電視是“黨和人民的喉舌”之一。因此和其他電視臺一樣,市級電視臺新聞節(jié)目首先要考慮它的政治性。[1]在市級電視臺,時政新聞主要體現在報道當地領導講話,黨、政會議方面。
現在的市級臺新聞大多有著這樣的一些特點:板著面孔說話,居高臨下,拉開一副架勢訓人,拒人于千里之外。某些新聞在報道當地領導講話,黨政會議的時候,通篇充斥著“意義”“影響”“強調”“指出”“要求”等詞匯,“務虛”意味甚濃。而對于普通觀眾想知道的實質性內容,則語焉不詳。
新聞要告訴群眾,發(fā)生了什么事情,要解決什么問題,對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影響,從與老百姓關系最密切的角度把它們生動地表達出來。同樣是時政新聞,如果從老百姓的角度出發(fā)去“看”,從老百姓關心的角度切入,無論從內容到形式都“平民化”地報道,那么我們就能夠做到:既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又用真摯的情感感染人。具體地說,就是不過分拔高,不空洞類化,報道內容細節(jié)豐富,有血有肉。這樣的新聞既能表達主流價值取向,又突出人情味,淡化宣傳味,觀眾會更樂于接受。
民生新聞內容上關注“日常狀態(tài)下,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及所想所感”,表達上“新聞體裁和文學體裁的特點發(fā)生融合,常常并不嚴格按照新聞的結構來表達,語言帶有一定的文學色彩或更加口語化”。[2]
對民生新聞現象大體有三種看法。一種是“本土化”,認為這是地方臺在央視新聞的強大壓力下突出重圍的成功嘗試;一種是“平民化”,認為向受眾回歸是中國電視改革的大趨勢;第三種是“民主化”,這是研究者們對民生新聞提出的一個比較高的期許。
電視新聞的“平民化”追求,不等于“平面化”,更不等于“片面化”,不能成為庸俗化、游戲化的檔箭牌。從百姓的視角出發(fā),并不代表“小市民化”、“世俗化”。
節(jié)目要有較高的知識含量和文化品位,就要注意三個問題:一是平民意識的強化不等于世俗化,不要小看“老百姓”;二是五光十色的豐富不等于雜揉,在做節(jié)目的時候還是要有一定的指導思想;三是信手拈來的輕松不等于沒有章法,也要做得很有內涵。
很多市級電視臺之所以沒有能力做深刻,是由于人才的缺乏,因為看似簡單的節(jié)目背后是需要大量工作人員團隊支持的。孟非說:“我自己的職業(yè)其實是所有的擔心中最輕的,臺長和總監(jiān)已經把80%的壓力消解掉了。”他背后有著龐大的100人的團隊。
目前我國大眾傳媒(不止是電視)上對農報道極度匱乏,對農村播出的專業(yè)頻道屈指可數;對農電視專欄節(jié)目更是鳳毛麟角。在市級電視臺當然也不例外。
很多市級電視臺,除了在“三夏”大忙時節(jié)比較關注農村以外,平時很少有“三農”的新聞。
做好三農新聞,要結合農村變化的實際情況,真正貼近農民搞好農村報道,不能簡單地唱“四季歌”;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在大眾傳媒大打“都市牌”的今天,要有勇氣和魄力把根扎到農村去。在做好其他新聞的同時,農村新聞要圍繞千村萬戶的廣大農民,在貼近農村、農民的情感,服務于農村、農業(yè)的內容,適合農村、農民的形式上做文章,下功夫。
任何一個電視臺都建立發(fā)展于特定的地域,服務于特定地區(qū)的觀眾。很多市級電視臺還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特別是在節(jié)目方面,擺脫不了對省臺和中央臺的模仿,甚至有的電視臺把自己服務的地方定位于“城市電視臺”,把主要的服務對象定位為城市人。如果說黨政新聞比較方便采寫,經濟新聞容易獲得收入,那么農村新聞就顯得沒有任何吸引力,但是“利益”并不是我們唯一要注意的方向。因此,市級電視臺還要照顧到地域特色,對于農民和農村、農業(yè)方面的新聞尚有待深入挖掘。
經濟類新聞的主要內容是經濟政策和生活,而經濟政策寓于不斷發(fā)展變化的經濟生活中,同時也在不斷引導著經濟生活的發(fā)展變化。[3]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經濟類節(jié)目是受觀眾歡迎的,一旦找到了令觀眾關注的切入點,經濟類新聞的優(yōu)勢就能顯露出來。
由于缺乏人才,或者本地經濟落后,經濟新聞在與同臺的時政、民生類新聞相比,常有捉襟見肘之感。
究其根源,這些“經濟類新聞”熱衷于播報短、平、快的經濟信息,或者是為了“創(chuàng)收”而做節(jié)目,放棄了對經濟現象、事件的思考、接近和發(fā)掘,“形式”和“內容”分家了。要糾正這樣的毛病,就要努力做到植根于生活,從人們的生活感受出發(fā),捕捉那些觀眾最感興趣的題材,通俗地解釋繁雜的財經信息,幫助他們了解市場行情,指導生活消費。通過焦點、熱點的分析,以自己或者專家的真知灼見幫助觀眾理解經濟事物,把節(jié)目做得既具專業(yè)化,又具平民化。
可以變換經濟新聞的表現手段,比如采用講故事的方法。經濟生活的主體是人,用特定的典型人物,以小見大,以情動人是經濟類新聞的創(chuàng)新之路。人物是表現經濟活動的最好的載體,任何經濟的發(fā)展變化,最終都要落實到人的生活和觀念的變化上;其次,通過有血有肉的人物本身經歷、語言去表現更具真實性和生動性,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和形象化。
嚴格地說,“外來新聞”只是從新聞來源的渠道上劃分的。市級電視臺為了拓展新聞視野,大多都有外來的新聞,比如新華社的通稿,或者兄弟臺的新聞互換,縣級臺“上送”的稿件等。
但是播報外來的文化和信息,并不意味著就可以不考慮地域性。比如一些市級電視臺,在播報新華社的國際新聞時,主動把當地人和外地的新聞事件有機結合,解決了當地人關心的問題。
對于市級電視臺新聞的建議:
1.融媒體互動。通過融媒體互動,在第一時間把新聞事實“講”給聽眾,及時收到受眾反饋,實現了各種媒體優(yōu)勢互補,拓展了新聞來源,實時互動,打破電視的線性傳播局限。
2.采用觀眾拍攝的DV素材。觀眾自己拍攝的DV作品,由于來自于新聞現場,是生動、真實的第一手資料,并且是以平民化視角來表現的,所以通常內容新奇,真實感強,收視率高。
3.形式和手法要生動、活潑。在報道的具體方式上,可以多使用現場同期聲,現場采訪,讓新聞人物自己說新聞,主持人也可以在一條新聞之后加上適當的點評。
一般說來,現在并不是大家不重視電視新聞本地化的問題,而是要認真解決實際存在的三個問題。[4]
第一,要從內容到形式上不斷改革和創(chuàng)新。市級臺新聞究竟以抓身邊小事、社會生活為主,還是突出黨政宣傳?往往是后者。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大家在“喉舌”的定位下,不由自主地把新聞變成“宣傳”,缺乏生動性,缺少靈活性。
第二,地方新聞要做深做細。市級臺新聞一大賣點是“正在現場”,也就是“老百姓身邊的事情”,應當用“同期、細節(jié)、感受、展示”打造感性新聞。此外,還必須重視二次新聞(即新聞追蹤)。但是我們往往是流于瑣碎,浮于“就事論事”。
第三,涉及本地區(qū)的重大新聞事件,市級臺為何不如中央臺做得好?比如多年前的“非典”、淮河抗洪,央視收視率不斷攀升。而與事件直接相關的北京、廣東、安徽等電視臺則相形見絀,就更不用說市級臺了。這說明,市級臺策劃能力、思辨能力、組織能力還有待加強。
解決這些問題,市級電視臺新聞才能夠回歸“本地化”。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門徹兒提出了“三層報道”概念。[5]他認為:對事實表面的報道是第一層;調查性報道是第二層;解釋性和分析性報道為第三層。
深度報道是在第二、三層報道上發(fā)展起來的,強調更深入挖掘題材內在和外在的諸多聯系,在內容上充分拓展,多角度、大范圍展示事物的全貌和動態(tài)過程。主題是深度報道的靈魂,選題要“新”,要有新事實、新思想;即使是老題材,也要有新切入點、新看點、新信息帶給觀眾,從而使報道既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又有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社會意義。
《關于新聞采編人員從業(yè)管理的規(guī)定(試行)》里面也提出,新聞從業(yè)人員要“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調查研究,求真務實,努力改進工作作風和文風,不斷創(chuàng)新報道內容、形式和手段,使新聞報道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增強新聞報道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