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靜
(1、河北科技大學 050018;2、中國民生銀行石家莊分行 050000)
當前我國已經邁入信息化時代,網絡技術融入到各個層面中去,而網絡技術的出現也營造出全新的公共空間,作為公民表達自身訴求的一個渠道,使得公民能夠借助網絡參與到公共事務當中,而通過網絡平臺,政府也可以更加貼近公民的意愿,了解居民對于公共事務的看法。但需要注意的是,公民網絡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影響具有積極與消極的雙面性,為了能夠消除負面影響,發(fā)揮正面影響,應當要對這一問題引起重視,并制定有效的應對策略。
首先,從政策議程的角度來看,公民網絡參與后有助于公共政策議題選擇范圍的擴寬,網絡輿論對于熱點話題的關注能夠引起政府的重視與關注度。其次,從政策方案的制定角度來看,公民網絡參與促使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學性與民主性增強,與議題相關的利益群體能夠有機會參與到公共政策制定的過程中,選擇更加有效的實施方案。再次,從政策執(zhí)行的角度來看,政策執(zhí)行過程是驗證公共政策實施效果的過程,而通過公民網絡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渠道,能使公民從網絡渠道內對公共政策制定的初衷與作用形成認識,加深對公共政策的認知與了解,從而增強政策執(zhí)行的效率。
首先,公民網絡參與公共政策可能引發(fā)虛假民意流行的現象,網絡虛擬環(huán)境下信息的真實性難移辨別,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海量的信息增加了對有價值信息選擇的難度,從而造成最終的決策發(fā)生失誤,甚至出現盲目決策的現象。其次,數字鴻溝現象的發(fā)生。由于網絡、信息水平的差異,導致不同群體網絡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程度不同,不能面向全體社會大眾提供平等的網絡參與決策的機會,從而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侵害這一部分人群的利益。此外,隨著數字化技術的日漸成熟,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的信息技術越來越多為技術官僚所掌控,改變網絡程序,從而使得網絡公民難以真正參與到公共政策決策的過程中。
基于公民網絡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影響,應當要積極采取有效的應對策略,其中建立健全法律系統(tǒng),奠定堅實的法律基礎是十分關鍵的。政府應當盡快出來互聯(lián)網相關的法律政策,增強法律體系的規(guī)范性與完整性,并且要充分考慮到電子政務管理、網絡內容信息化、組織與個體權益等方面的需求,制定專門的法律政策,凈化網絡環(huán)境,為網絡環(huán)境下的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提供法律依據。通過這種方式,一旦在公民網絡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過程中出現有不規(guī)范的現象,便可以參照法律相關規(guī)定進行處理,充分發(fā)揮出政府的主導作用,推動網絡參與的成熟。
公民網絡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要求政府必須要加快對網民訴求的回應速度,提高回應的質量,加強互動,形成雙向互動的模式。政府是公共政策制定的主體,往往與公民的互動較為不足,而通過網絡渠道則能夠解決這一問題,及時發(fā)現公民所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并進行整理,將公民意愿吸納到公共政策的制定當中。加強與網民的互動要求政府密切關注網絡熱點話題,了解網民所關心的公共事務管理事件,例如教育、住房、婚姻等等。在此基礎上,通過網絡平臺對網民的想法、訴求、不滿以及建議等進行整理和匯總,及時回應公民所關注的熱點話題,并且將針對問題的整改建議體現在公共政策的修訂當中,從而也增強了政府的公信力,獲取公民的認同與支持。
網絡環(huán)境下公民可以通過網絡來表達自身的意見與不滿,然而部分網絡的個體素質較差,在網絡環(huán)境下發(fā)表不負責任的言論,或者進行網絡暴力,這與公共政策制定的需求并不相符。因此,政府需要加強對網絡的引導教育,重視對正確價值觀的宣傳和推廣,增強公民的整體素養(yǎng),對網絡輿論進行正確的引導。通過這樣的方式,公民在網絡環(huán)境下的發(fā)言更加具有價值和意義,讓公民能夠在正確、全面理解政策制度的前提下發(fā)表意見和建議,縮減不同公民群體之間的素質差異,最終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意見與建議,提高網絡公共輿論的整體質量與效率。
綜上所述,網絡已經成為當前網絡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一個渠道,為中國民主建設提供了全新的途徑,而網絡也成為當代人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的平臺。然而網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會帶來積極的影響與消極的影響,積極影響在于增強了政策的廣泛性以及民主性,確保了公共政策實施的有效性,而消極影響在于可能導致錯誤決策的風險性以及引起盲目決策的不合理性等。公民網絡參與公共決策的制定過程中應當要加強與網民的雙向互動,提升網民的素質,奠定法律基礎等,通過這樣的方式,盡可能的降低消極風險,實現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