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媛媛
(中國煤炭科工集團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
連續(xù)采煤機是主要用于煤礦井下短壁機械化開采和煤巷快速掘進的設備,具有安全、高效、配套靈活的特點,適用于開采后的殘留煤柱、不規(guī)則塊段及“三下”壓煤的開采[1]。連續(xù)采煤機結構復雜,在設計和使用時習慣性優(yōu)先考慮其可靠性及穩(wěn)定性,而經過多年來的發(fā)展,相關煤機設備在技術方面均已趨于成熟,人們對于煤機設備的需求有所提高,對外觀、色彩、舒適性等方面均有更高的要求。駕駛室作為操作者與設備接觸最多的區(qū)域,駕駛人員的舒適性及與設備的人機互適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人機工程學是從工程設計的角度出發(fā),研究人-機系統(tǒng)中人、機的相互作用,使機器的設計適應于人,以保證人的操作簡便迅速、舒適安全[2]。駕駛室是駕駛員操作控制車輛的工作場所,更是人機工程學在連續(xù)采煤機整體設計中的集中體現。連續(xù)采煤機的駕駛室由顯示系統(tǒng)、操作系統(tǒng)和附件系統(tǒng)組成。顯示系統(tǒng)包括顯示器、指示燈和儀表;操作系統(tǒng)包括操作閥組、控制箱體等。
人機界面(HumanMachineInteraction,HMI)作為裝備與操作員的交互窗口,實現了裝備信息的內部形式與操作員可以接受形式之間的轉換,是裝備整體設計中至關重要的部分,將直接影響到操作工效的提升和作戰(zhàn)效能的發(fā)揮[3-4]。因此,連續(xù)采煤機中駕駛室設計就應該是充分地考慮井下顯示、操作系統(tǒng)裝置的特殊性,安全有效、方便快捷地控制操作儀器,避免因人為習慣而產生的錯誤操作[5]。
連續(xù)采煤機顯示系統(tǒng)包括顯示器、儀表和指示燈等,顯示器原來位置在座椅左側方,駕駛員需頭部轉動較大幅度方可進行觀察,頻繁大角度轉動頭部易引發(fā)頭暈等不適感,且距離操作人員眼部太近,且在暗環(huán)境下長時間近距離觀察發(fā)光強烈的屏幕對視力損傷極大。因此,設計時應考慮顯示屏的位置及距離是否得當。
儀表位于操作臺上,考慮到最佳視區(qū)與駕駛績效的關系,儀表板的中心與視線水平中心線連線的夾角取值范圍應在30°左右,而整套操作面板系統(tǒng)應該盡量控制在駕駛員視野的120°范圍之內。
連續(xù)采煤機操作系統(tǒng)由操縱手柄、控制閥組等組成,協同控制設備運行??刂泼姘宓脑O計需要根據人體尺寸的測量數據確定最佳布局范圍。
連續(xù)采煤機內部元部件繁多、管路布置復雜,使得操作界面相對繁瑣,也造成駕駛室擁擠,加之煤礦機械運用工況惡劣,需要操作者長時間面對管線密集、雜亂的操作空間,極易引發(fā)誤操作。為此設計時應合理布局操作閥組及元部件,結合人的操作習慣,可有效減少誤操作。
連續(xù)采煤機駕駛室內除了必要的顯控裝置,還包括座椅、工作臺等附件。工作臺作為安裝操作閥組及儀表盤的平臺,其高低需結合人機工程學中操作臺的數據進行設計,可以有效減少誤操作。
除此之外,駕駛室內管線密集,還應考慮到人的心理舒適度及減少誤操作的因素,將管線隱藏于覆蓋件下,可以有效整合空間。
為了提升操作人員觀察顯示器的舒適度,實現信息交互效果的優(yōu)化,方案將顯示器布局到駕駛員左前方,并將放置顯示器的覆蓋件設計為斜面30°。儀表布局在操作面板右前方,確保在24°最佳視區(qū)之內。
操作臺的角度和高度直接關系到駕駛人員額舒適度,必須符合人機工程學中易于操作的范圍內,參照操作臺尺寸,將操作臺傾斜角度定位上斜35°,高度定為下沿距離地面為600 mm。
最常用的控制手柄靠近手邊安裝,可以縮短操作者的反應時間和移動距離,有效減少長時間操作引起的疲勞。不常用的操作裝置應考慮到連續(xù)采煤機駕駛室狹小的特點,安置在座椅側上方,人在進出駕駛室時只需操作一次即可,其余時間無需操作。根據人機工程學,人體手臂所及范圍,將工作臺上的操作閥組布局在人體500 mm的范圍內。依據駕駛室的空間布局特征,在Rhino軟件中建立駕駛室的三維模型進行尺寸比對,將行走箱體設計為距離地面高度600 mm,符合人的操作舒適度,還有利于操作行走箱體,減少疲勞感。
井下煤機設備與普通工程機械的駕駛室有所不同,不僅空間狹小,且所處井下工作環(huán)境惡劣,這就需要在設計時不僅要滿足正常操作,還要考慮駕駛員心理舒適度。
此方案以滿足使用條件為基礎,綜合考慮生產成本等因素,添加適度的弧面造型,通過簡約的曲面設計為駕駛員營造一種平靜的駕駛體驗。方案在駕駛員左側添加覆蓋件,將接線盒、總管線等置于覆蓋件內,與現有駕駛室相比,增強空間利用率、提升原件秩序感,降低駕駛員由于長時間在昏暗環(huán)境下工作產生的緊張、焦躁情緒。側邊工作臺高度設計為600 mm,人手抓握操縱桿后大臂可自然下垂,為小臂提供有效支撐,緩解長時間操作手柄的疲勞感。
人機工程學已在諸多領域取得豐碩的成果,為飛機、汽車、機床等行業(yè)的使用者提供了舒適的體驗,同時也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工業(yè)設計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工具,在提高舒適性及經濟效益的同時可以輔助煤機裝備提升其競爭力。因此,通過工業(yè)設計來提升產品必將成為煤機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利用人機工程學方法對煤機產品進行設計,使其操作更加安全舒適、簡潔高效,對于推動我國煤機產業(yè)進步,提高井下安全生產水平,加快煤機企業(yè)的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