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義旺
進入21世紀后,我國的經濟文化都在飛速的發(fā)展,藝術作品市場也不例外,國畫、瓷器、木雕等等多個藝術品領域的佼佼者層出不窮。正所謂“盛世收藏,亂世黃金?!边@些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成為了人們收藏的首選。那么我們如何去判斷一件藝術作品的優(yōu)秀程度呢?這不僅要看收藏家的“眼緣”,更加要探討它的藝術層次結構是否和諧合理,是否滿足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的統(tǒng)一。對藝術作品結構的探討,歷來為美學和藝術理論所關注,且眾說紛紜。其中,內容與形式的二分結構說影響最大,包含一定的理論價值,但現(xiàn)代美學和藝術學的探討突破了二元論的結構觀,認為藝術作品的結構是多層次的。
簡單來說藝術層次大致有三個——藝術語言、藝術形象和藝術意蘊。當一件藝術作品同時擁有這三個層面,就能說這是一件好作品。如果這件作品的三個層次十分豐富且協(xié)調,就可以認為這是一件優(yōu)秀的作品。接下來我們就仔細地分析一下這三個層面:第一層是藝術語言。藝術語言是創(chuàng)造主體在特定藝術種類的創(chuàng)作活動中,運用獨特的材料和媒介,按照審美法則,進行藝術手段的表現(xiàn)與方式。藝術語言是作品外在的形式結構,也是傳達內容、塑造形象的重要藝術手段,是由文字、聲音、線條、色彩、畫面等所構成的層次。第二層是藝術形象。藝術形象是作品內在的形式結構,其通過藝術語言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物態(tài)化形式,它包括鮮明生動的人物,也包括其他具有審美特征的情境、畫面或意境,通常分為視覺形象、聽覺形象、文學形象和綜合形象。第三層是藝術意蘊。藝術意蘊是指藝術作品中所蘊含的深層的人生哲理、詩情畫意或精神內涵,藝術意蘊是藝術創(chuàng)造的最高境界。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具有象征和寓意、哲理或者詩情,這種深藏在藝術作品中的意蘊,常常需要鑒賞者的高度理解和強大的感受能力。
在魚龍混雜的藝術品世界,能做到以上三個層次都完美協(xié)調的并不多。在一些優(yōu)秀的大藝術品類中,本身就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比如陶瓷,陶瓷本身就既有審美意義,又有實用意義,并且制作難度大,出品率低,這都為它做了附加增值。今天我們就主要探討一下瓷器中的佼佼者粉彩瓷的藝術層次。
粉彩瓷,又叫做“軟彩”,因為其色彩豐富,以淡雅柔麗為特色,又有軟彩之稱。它是在高溫燒成的白瓷上先用珠明料勾畫出圖案的輪廓,然后以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將顏料施于這層玻璃白之上,用筆將顏色依深淺濃淡的不同需要洗開,使花瓣和人物衣服等有濃淡明暗之感,填好粉彩顏料后,入爐經7 5 0℃左右溫度燒制。燒成后顏色不僅固著在瓷器釉表面,而且光澤晶瑩,粉潤柔和,手觸摸有明顯的凸起感。粉彩瓷始于康熙盛于雍正,康熙時期的粉彩瓷并沒有得到很大的重視,而且在畫法上還是繼續(xù)沿用五彩的風格,這種情況一直到雍正朝得到了改善。雍正時期粉彩由于它不可復制的獨特氣質迅速竄紅,雍正粉彩胎質薄白,畫面淡雅柔麗,色彩濃淡適宜,更具有文人的書卷氣,被《飲流齋說瓷》評為“艷麗而清逸”的絕美之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過枝”畫法,器物內外壁所繪花卉枝葉延伸相連,既獨立成章又渾然一體。到了乾隆時期,粉彩瓷的熱度也并未消退,而是走上了更加精致繁縟的裝飾風格。乾隆一朝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鏤空、轉心、轉頸等粉彩瓷器,在乾隆之前既無崇尚繁縟奢華的審美風氣,而乾隆之后國力衰退,也無雄厚的燒造資金和技術力量來燒造這些僅僅為了賞玩的精美瓷器,因此那些大件的鏤空、轉心、開光、軋道各種復雜到無以復加工藝的粉彩器,均為乾隆朝所獨有。如2 0 0 8年香港蘇富比春拍上一對黃地軋道錦紋粉彩開光式“嬰戲龍舟”圖螭龍耳扁壺,成交價逾3168萬港元。2008年北京翰海春拍上一只粉青釉描金鏤空開光粉彩荷蓮童子轉心瓶,成交價逾2133萬元,這件瓷器新穎別致,工藝高超,貼花、鏤雕、刻花、彩繪等工藝技法相結合,充分體現(xiàn)了乾隆粉彩“新奇精巧”的特點。正應了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中的評論:“至乾隆則華縟極矣,精巧之至,幾于鬼斧神工”。
在粉彩瓷畫的創(chuàng)作中,筆者比較偏愛花鳥,因為它既表現(xiàn)世界萬物所存在的本質,還能使藝術家對客觀事物的存在產生情感的注入,是物我交流結合的產物。中國花鳥畫一直都是藝術家在情趣與審美上的追求。從古到今,藝術家都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探尋著古人所擁有的那份平靜感和意境高度的傳達感。花鳥畫可以細分為花卉、翎毛、蔬果、草蟲、畜獸、鱗介等支科。它的起源也是十分的早,在工藝、雕刻與繪畫尚無明確分工的原始社會,中國花鳥畫已萌芽,在最開始還是一些表號和圖騰。天水放馬灘出土的戰(zhàn)國末期木板畫《老虎被縛圖》,是已知最早的獨幅花鳥畫。花鳥畫發(fā)展到兩漢六朝則初具規(guī)模,南齊時期的謝赫《畫品》中記載的東晉畫家劉胤祖,是已知第一位花鳥畫家。后來花鳥畫經唐、五代北宋,花鳥畫完全發(fā)展成熟。五代時期出現(xiàn)了分水嶺,由于這時出現(xiàn)了兩位花鳥繪畫史上重要的人物——黃荃和徐熙。這兩位都是當時的著名花鳥畫家,人們用“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的評價來概括二家的不同藝術風格。
導致兩位大家繪畫風格不同的原因有很多,個人意志和生平經歷的不同是主要部分,具體來說兩位有以下四點的不同。第一,師承關系不同。黃筌師承唐代的刁光胤等所謂的“正統(tǒng)派”。徐熙師承關系不明,主要靠師法自然和體驗生活來發(fā)揮他的獨特的繪畫風格。第二,題材不同。黃筌多取材于宮中的珍禽瑞鳥,名花奇石。而徐熙整日寄情山野,善畫自然中的題材。第三,表現(xiàn)技法不同。黃筌妙在賦色,用筆極新細,不見墨跡,以輕色染,謂之寫生。而徐熙的主要特點是“落墨為格”。第四,格調不同。黃筌追求形象的真實和畫面的生趣,而徐熙追求生動活潑的筆墨情趣和樸實淡雅的格調。總的來說,兩位的花鳥畫實際是兩種美學感受。北宋的花鳥主要還是承接五代的傳統(tǒng),早期以黃筌之風格為主導,基本上用的是“勾勒填彩”法,旨趣濃艷,墨線不顯。到了南宋,畫院一半以上的畫家畫花鳥,這一時期的花鳥畫是中國花鳥畫發(fā)展史上一個高峰。到了元代,花鳥畫受宋代文同、蘇軾的影響,出現(xiàn)了一批專門畫水墨梅竹的畫家,他們以柯九思、仉瓚、吳鎮(zhèn)、王冕為代表,表現(xiàn)了文人的“士氣”。后來的清代,花鳥畫發(fā)展也十分繁盛,出現(xiàn)了很多名留史冊的大家,例如大家熟悉的石濤、惲壽平、朱耷和揚州八怪等,特別是八大山人以其獨特的繪畫語言,表現(xiàn)內心的憂傷與家國之痛。
粉彩花鳥瓷畫的藝術層次可以說是十分協(xié)調又統(tǒng)一了。從其藝術語言方面來看,粉彩花鳥畫既有粉彩這種極具表現(xiàn)力的技法加持,又是和諧自然的花鳥主題,在情感的表達上很占優(yōu)勢。從藝術形象方面來說,粉彩花鳥畫存在形式多以近景為主,透視感不強,但是卻不受空間位置的限制,更能在這尺寸間注重疏密、大小、布局的錯落感,還能有更多的空白作為變化的安排,使得粉彩花鳥畫在注重外在美感的同時擁有了可供思考的豐富內涵。從藝術意蘊來看,鳥語花香作為大自然中美的對象,早在三代上古,詩人六義,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而繪事之妙,亦相繼寓興于此,與詩人相為表里。因此粉彩花鳥的藝術意蘊也是很高的,這些都決定了粉彩花鳥瓷畫的藝術層次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