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楠
江蘇省江陰市中醫(yī)院肺病科,江蘇無錫 214400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簡稱肺心病,而肺心病心力衰竭則是由于長期慢性肺源性疾病導致肺血管慢性病變,逐漸引起肺動脈高壓,造成右心室肥大,部分患者可累及左心室,最終發(fā)生心力衰竭的疾病[1]。肺心病可由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支氣管擴張、支氣管哮喘、肺結核等多種疾病引起,進展緩慢,多見于老年人。目前肺心病是中醫(yī)是優(yōu)勢病種之一,肺心病心力衰竭是一種全身性疾病,中醫(yī)以整體觀念對臟腑陰陽進行調(diào)理,具有療程短、療效好、復發(fā)少的優(yōu)勢[2]。該院采用二陳湯聯(lián)合三子養(yǎng)親湯為基本方,在此基礎上辨證加減,取得了很好的療效,特選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于該院就診的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126例臨床研究統(tǒng)計分析,對此法進行觀察總結,現(xiàn)報道如下。
共選取該院就診的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126例,患者年齡 42~88 歲,平均年齡(63.8±5.3)歲,其中男性患者102例,女性患者24例,病程2~10年,平均(5.8±0.7)年。原發(fā)病為慢性支氣管炎38例,慢性阻塞性肺氣腫42例,肺結核12例,支氣管擴張10例,支氣管哮喘16例,其它8例。其中心力衰竭Ⅰ級53例,Ⅱ級44例,Ⅲ級21例,Ⅳ級8例。所選病例患者均同意該研究,并通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1)符合肺心病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①臨床表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為右心衰癥狀,輕者咳嗽、咳痰、氣短、心悸、下肢踝部輕度水腫;重者出現(xiàn)呼吸困難、尿少、上腹痛和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消化系統(tǒng)癥狀,還可見心率加快、紫紺、肝腫大、全身浮腫、腹水等癥狀。②輔助檢查:血常規(guī)可見紅細胞計數(shù)和血紅蛋白增高,全血粘度、血漿粘度和血小板聚集率增高,動脈血氧飽和度低于正常,二氧化碳分壓增高;痰細菌培養(yǎng)多為陽性;X線檢查可提示肺氣腫、肺動脈高壓,心臟早期無明顯變化,后期可見右心房擴張或全心擴大[3]。
(2)患者思維意識狀態(tài)正常,配合治療。
(3)患者及其家屬同意該研究及該研究所用治療方法。
①肺癌等惡性疾病患者。
②先天性心臟病患者。
③心力衰竭并非由肺源性疾病引起者。
選取該院就診的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126例,以二陳湯聯(lián)合三子養(yǎng)親湯為基本方加減進行辨證治療:基本方:姜半夏 9 g、陳皮15 g、茯苓15 g、炙甘草 6 g、白芥子 6 g、紫蘇子 15 g、萊菔子 15 g、丹參 15 g、黨參15 g;心腎陽虛、痰水互結者,合真武湯、五苓散,添加藥物白術 15 g、白芍 9 g、生姜 15 g、豬苓 9 g、澤瀉 15 g、肉桂6 g;氣陰兩虛,痰水互結者,合麥味地黃湯,添加藥物麥冬15 g、五味子9 g、熟地黃15 g、山藥15 g、山萸肉15 g、澤瀉9 g、丹皮9 g;痰瘀阻肺者,合葶藶大棗瀉肺湯,添加藥物葶藶子9 g、大棗12枚;肺雍腑實者,合宣白承氣湯或己椒藶黃丸:添加藥物生石膏30 g、大黃 6 g、杏仁9 g、瓜蔞皮15 g或防己15 g、椒目6 g、葶藶子6 g、大黃6 g;痰迷心竅者合導痰湯,添加藥物天南星 9 g、橘紅 15 g、枳實 15 g、赤茯苓 15 g;脾腎陽虛者合苓桂術甘湯,添加藥物桂枝10 g、白術15 g;脾肺氣虛者加用黨參、白術、黃芪等健脾益氣。觀察治療12周時的治療效果及治療前、治療6周、治療12周的主要癥狀和體征緩解率。
參考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于2002年頒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①顯效:水腫及頸靜脈怒張消失,雙肺啰音明顯改善,咳嗽咳痰等癥狀明顯改善,呼吸困難消失,心功能改善2級及以上;②好轉:水腫及頸靜脈怒張減輕,雙肺啰音減輕,咳嗽咳痰等癥狀減輕,呼吸困難減輕,心功能改善至少1級;③無效:水腫級頸靜脈怒張無明顯改變,咳嗽咳痰等癥狀無明顯改變,心功能無明顯改變。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進行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12周時進行療效評定,其中顯效64例,好轉53例,無效9例,顯效率50.8%,總有效率92.9%。治療6周時,顯效42例,好轉63例,無效21例。兩次統(tǒng)計情況可見表1。
表1 治療效果統(tǒng)計[n(%)]
表2 主要癥狀和體征緩解率統(tǒng)計[n(%)]
治療6周和治療12周時主要癥狀和體征緩解人數(shù)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中醫(yī)藥治療肺心病心力衰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彌補西醫(yī)治療的不足之處,尤其是針對于主要癥狀和體征,近年來中醫(yī)治療本病越來越受歡迎,已逐漸成為中醫(yī)優(yōu)勢病種之一。中醫(yī)治療疾病貴在辨證論治,不少醫(yī)家在肺心病心力衰竭的分型上有其獨到的見解,如商煒琛[4]等人采用蘇子降氣湯進行治療,其認為肺心病的基本病機為上盛下虛,氣不升降,故用蘇子降氣湯降氣平喘,祛痰止咳,方中當歸養(yǎng)血潤燥,防其中大量燥藥傷陰。陶紅衛(wèi)等人[5]則認為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病理因素為水飲上逆,故用加減茯苓導水湯進行治療,基本方丹參30 g、白術12 g、桑白皮9 g、麥冬9 g、大腹皮 9 g、陳皮 6 g、木香 3 g、蘇葉 9 g、檳榔 9 g、蘇葉 9 g、葶藶子 30 g、茯苓 30 g、澤蘭 15 g、甘草 6 g、燈芯草2 g,總有效率達到95.0%。龔成初等[6]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方法,其中中醫(yī)治療采用參附湯合真武湯加減進行,方中茯苓30 g、白術30 g、炮附子10 g、生姜 10 g、紅參 30 g、丹參 15 g、薏苡仁 30 g、益母草 15 g、紅花5 g,治療組總有效率達到93.8%,顯著高于單純采用西醫(yī)治療的73.3%,該法與該研究所用方法的辨證加減中有相似之處。鄒存珍等[7]也采用真武湯為基本方進行加味,但針對心力衰竭還用到鹿角片用以扶陽,用三棱、莪術活血化瘀,用生龍骨、生牡蠣降氣。趙凱[8]則采用定喘湯加減進行治療,藥用麻黃10 g、杏仁10 g、厚樸 10 g、黃芩 15 g、白果 15 g、赤芍 10 g,桑白皮15 g、地龍20 g、海蛤殼30 g。多位醫(yī)家雖對于該病病因病機的認識有所差異,在治療的用藥上也有所不同,但從藥物的功效作用來看,其基本選擇化痰除飲、降氣止咳、活血化瘀之藥物,與該研究所用方法具有異曲同工之處。
對于某些特殊證型,有楊惠琴[9]使用大承氣湯加減進行治療,藥用大黃15 g、厚樸15 g、芒硝15 g、枳實 10 g、桃仁 10 g、赤芍 10 g、金銀花 12 g、連翹 12 g、杏仁 8 g、麻黃 6 g、魚腥草 30 g、茯苓 50 g、炙甘草 6 g,總有效率達92.2%,該法對于肺雍腑實者尤為適宜,即痰多、便秘患者,其它患者宜辨證使用。我院針對肺雍腑實者則對于熱者合用宣白承氣湯、寒者合用己椒藶黃丸。肺心病心力衰竭重者常有神疲、昏迷表現(xiàn),針對此類患者,朱均[10]在小半夏加茯苓湯的基礎上合安宮牛黃丸,而我院認為此昏迷乃痰飲蒙蔽心竅導致,故采用導痰湯進行治療,本研究中有3例神昏患者,使用此法均收到一定療效。
治療前咳嗽咳痰103例,呼吸困難83例,肺部啰音110例,浮腫79例;治療6周時咳嗽咳痰43例(58.3%),呼吸困難 23例(72.3%),肺部啰音 32例(70.9%),浮腫 17例(78.5%);治療 12周時咳嗽咳痰12例(88.3%),呼吸困難 9例(89.2%),肺部啰音 11例(90.0%),浮腫 6例(92.4%)。 (緩解率=(治療前例數(shù)-治療后例數(shù))/治療前例數(sh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法對于并發(fā)癥的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基于西醫(yī)學對肺心病心力衰竭的認識,認為該病的基本病機為痰飲壅盛,氣滯血瘀。痰飲阻礙肺氣宣通,氣為血之帥,氣滯日久日久瘀血阻絡,血為氣之母,舊血不去,新血不生,心肺不榮,進一步影響氣機運轉,病理因素為氣、痰、瘀,三者相互交結。因此選用二陳湯化痰理氣,選用三子養(yǎng)親湯降氣止咳,添加丹參活血化瘀,在此基礎上對于不同患者再加以辨證加減,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對于主要癥狀和體征的改善尤為顯著,從表1可見,治療6周和治療12周時顯效率與總有效率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