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紅梅
面對成長中的幼兒,觀察其發(fā)展情況與行為表現,是了解幼兒的重要途徑,更是幼教工作者必備的專業(yè)能力。通過開展幼兒行為觀察,有利于真正了解幼兒需求,幫助幼兒更好地學習與成長。保育工作貫穿于幼兒的一日生活,保育教師因其工作的特殊性,具有開展幼兒行為觀察的優(yōu)越性??偨Y實踐經驗發(fā)現,保育教師開展幼兒行為觀察需要經歷“看孩子—看到孩子—看懂孩子”的觀念轉變,有效提高保育團隊的專業(yè)水平,真正落實“保教結合”的原則,更好地為促進幼兒發(fā)展提供幫助。
一、問題的提出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要理解和尊重幼兒在發(fā)展進程中的個體差異,支持和引導他們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fā)展,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兒。這為幼兒教師觀察和了解兒童提供了導向,同時也對幼兒園開展幼兒行為觀察的實踐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對成長中的幼兒,觀察其發(fā)展階段與具體行為表現的特點,是理解和尊重幼兒的重要途徑。保育教師的工作貫穿于幼兒的一日生活,使觀察更具連續(xù)性,由于在參教、助教的過程中能從旁觀者的角度進行觀察,因此觀察更具客觀性,這成為其開展幼兒行為觀察的獨特優(yōu)勢?;诖?,河南省鄭州市惠濟區(qū)天地灣幼兒園在推進教師進行幼兒行為觀察的同時,還開展了保育教師幼兒行為觀察的探索和嘗試,讓教師們在困惑中思辨,在問題中聚焦,在思考中前行,在實踐中成長。
二、行為觀察準備——思想動員,理論培訓
起初,受傳統保育觀念的影響,對于保育教師是否要開展幼兒行為觀察的問題,天地灣幼兒園存在很多不同意的聲音。如:有教師做行為觀察就行了,保育教師沒有必要開展此項工作;保育教師的業(yè)務水平有限,所以沒有足夠的能力開展行為觀察;開展幼兒行為觀察對自身和幼兒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對這些問題,幼兒園做出的回答是:保育工作貫穿于幼兒的一日生活,幼兒園“保教結合”的原則要求保育教師不僅要做好衛(wèi)生消毒、生活活動的組織、關注幼兒生活護理等工作,更要與班級教師和家長進行溝通合作,積極配班參教;觀察兒童本來就是保育教師的一項工作,觀察幼兒的發(fā)展階段與具體行為表現的特點,是理解和尊重幼兒的重要途徑,因為保育教師工作的特殊性,所以更具開展幼兒行為觀察的優(yōu)越性。這也說明,轉變保育教師的傳統觀念勢在必行。
為此,幼兒園主要采用了四種措施加強保育教師的培養(yǎng)。一是圖書閱讀。給保育教師提供充足的圖書,讓她們能夠從書中尋找答案,并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二是專家引領。聘請鄭州師范學院幼兒教育心理研究方面的專家作保育教師的導師,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三是指導培訓。由保教主任為保育教師系統講述幼兒行為觀察的步驟和注意事項,讓保育教師學會觀察。四是同伴分享。舉辦教師組、保育組聯合教研活動,由大中小班的班主任分別匯報各自的行為觀察記錄,再把各班主任的觀察記錄與分析作為教研資源分享給大家,促進保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三、行為觀察實施——梳理要點,準確切入
幼兒園發(fā)動每個班的教師、保育教師組成合作研究小組,開展專題討論,通過互動、交流、分析,梳理要點,找準切入點,結合幼兒園“自然教育”所踐行的“放手讓孩子學會做自己”的保育理念,針對幼兒普遍存在的自我服務意識差、自理能力弱等具體問題,在幼兒一日生活各環(huán)節(jié)展開觀察。
比如,可以從幼兒入園情緒、幼兒衛(wèi)生習慣、幼兒喝水、幼兒進餐習慣培養(yǎng)等環(huán)節(jié)入手進行觀察。具體做法是:保育教師在完成日?;A保育工作的前提下,在參與組織幼兒一日活動的過程中,從最小處著眼,觀察幼兒的行為??梢詫δ骋挥變旱哪骋恍袨?,或全體幼兒在某一環(huán)節(jié)的行為進行詳細密切的觀察,采用多種形式進行記錄(如小視頻、照片等),并對觀察記錄進行思考,具體思路是:觀察什么—如何觀察—付諸實施—有所收獲—解釋成果—交流推廣。
四、行為觀察反思——回放案例,聚焦問題
活動開展初期,保育教師在觀察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大多數保育教師都是針對一個幼兒的某一點進行觀察,文字記錄與分析過于粗糙,存在為了觀察而觀察的現象;觀察后的分析不透徹,對問題的把握不準確,對解決問題的辦法缺乏思考,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鑒于此,幼兒園及時開展了同伴研討、優(yōu)秀案例回放等活動,保證活動的實施效果。
【案例1】自由活動時,一個幼兒的鞋帶散了,他理直氣壯地找保育教師求助,教師沒有直接幫忙,而是通過反復示范教他系鞋帶。雖然幼兒剛開始流露出畏難情緒且不予配合,但經過教師的耐心引導和幫助,最終嘗試著系上了鞋帶,這使他感到很有成就感。
【案例2】小四班的小芳和牛牛每天都把自己心愛的小物件帶到幼兒園。保育教師通過觀察其表現,與家長交流了解到這些行為背后的原因:很多年齡較小的孩子缺乏足夠的安全感,因此會把對家人的依戀轉移到身邊經常接觸的物品上。針對這種現象,保育教師采取了以下措施:利用幼兒感興趣的話題,逐步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幫助他們慢慢養(yǎng)成好習慣。
五、行為觀察總結——交流分享,實踐轉化
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案例,教師們發(fā)現通過記錄和分析,可以找到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此舉也促使保育教師不斷改變觀念,明白保育工作絕不是簡單地“?!保òk、代替),而是要會“教”(引導,讓孩子自己學會)。這樣,就使保育教師從關注幼兒身體健康,逐漸過渡到關注幼兒心理健康,而且非常注重家園共育。通過“實踐—教研—再實踐”的過程,折射出了保育教師的成長與變化:文字性資料增多,觀察更加準確、全面;思路逐漸清晰,更有條理,更注重觀察對象、觀察現象,對原因分析、解決方案和成果分析逐漸把握得更準確了;增加了專業(yè)性知識,知道如何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通過交流與分享,保育教師理解了“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通過反思與實踐,保育教師的觀念和行為都發(fā)生了很大轉變。
兒童的發(fā)展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表現在兒童發(fā)展的起點、發(fā)展的速度和發(fā)展的方向上。隨著保育教師開展幼兒行為觀察活動的不斷推進,天地灣幼兒園將進一步把保教工作要面對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整理,不斷梳理大環(huán)節(jié),聚焦小問題,強化以幼兒為本的觀念,把觀察到的行為提煉為經驗,轉化為實踐成果,逐步提高保育工作質量,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