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菲菲
摘 要:紅九軍團作為紅一方面軍(中央紅軍)的重要隊伍,長征期間在云、貴、川三省輾轉活動,歷時時間較長,轉戰(zhàn)戰(zhàn)線長。雖然軍團隊伍士兵數量較少,但短小精悍,利于行動,且有較強的戰(zhàn)斗力,因此承擔紅軍長征過程中的重要掩護任務。
關鍵詞:長征;紅九軍團;貴州;作用
紅九軍團是紅一方面軍(中央紅軍)中一支率創(chuàng)奇跡的部隊,1934年9月30日從福建長汀出發(fā),經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肅、寧夏等11個省份完成長征。紅九軍團是走的時間最長、行進里程最長的隊伍,為中國工農紅軍最終完成長征做出了巨大貢獻。
1 黔東南地區(qū)擾亂敵軍視線
1934年12月13日中央紅軍一部——紅九軍團占領貴州錦屏,14日中央紅軍占領黎平縣城,16日林彪、聶榮臻發(fā)布致朱德《關于目前我軍應在黎平西北略事休整等戰(zhàn)略行動建議》電文,內容(部分)如下:
朱主席:
在上述情況下,我軍主力應利用目前機會在黎平西北一帶略事休息、整頓與集結,并以一部阻滯追敵,一部(九軍團)向錦平(屏)以北威脅,與掩護我軍基本企圖,并誘湘敵向錦屏方向前進(使我將來不能側擊他們,只能向我尾追)。我主力略事休息整頓后,重新布置經施秉以南向鎮(zhèn)雄關、綏陽,綦江、納溪、畢節(jié),而以桐梓、遵義、仁懷為中心之地域前進。在前進途中須決心消滅阻我前進之黔敵,以便鞏固爾后再新發(fā)展之便。
林、聶 十六日十八時[1]178
從電文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央紅軍在湘江戰(zhàn)役后由湖南進入貴州,仍然受到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由于敵軍內部不團結,中央紅軍可以利用相關策略擺脫敵人的追擊。林彪、聶榮臻發(fā)布致朱德電文建議中央紅軍第九軍團吸引敵軍至錦屏附近,為我軍大部隊的行進及修整贏得時間。16日,朱德《關于我軍突破黔敵清水江、沅江第二道防線的部署》電文回復林彪、聶榮臻,內容(部分)如下:
各軍團、縱隊首長:
A、我一師昨占黎平城。黔敵在錦屏、黎平的防線已為我突破,現黔敵正企圖固守清水江、沅江的第二防線。
B、我野戰(zhàn)軍以繼續(xù)突破黔敵第二道防線與趕過薛、周兩敵之目的,定明十七號部署如下:
1.一軍團應以先頭師前進至柳霽地域,并派出一團占領柳霽通南包、龍壙的渡河點,向玉屏、邛水偵察警戒,一軍團主力應進至柳霽東南地域,一師應經鰲魚咀向主力靠近。
2.九軍團應由老錦屏沿清水河南岸約前進至時洞地域,以后即經拿洞、堯光準備經柳霽以北渡河。在行進中應向對岸及來路警戒,宿營地點由羅、蔡自定。
朱德 十六號十九時半[1]179-180
從16日朱德回復的電文中可以看出,紅九軍團執(zhí)行中共中央的行軍部署至錦屏,負責清水江沿線警戒,最終渡過清水江吸引敵軍注意,為中央紅軍順利行軍提供保障。
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翹街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黎平會議作出《中央政治局關于在川黔邊建立新根據地的決議》,要求中央紅軍應放棄與紅二、六軍團匯合的建議,向貴州北部進軍,爭取與二、六軍團協同作戰(zhàn)。為執(zhí)行該決議的要求,中央軍委要求一、九軍團為右路縱隊,三、五軍團及軍委縱隊為左路軍團,分別向施秉及黃平地區(qū)前進,目的是給敵軍錯覺認為中央紅軍仍計劃向西進軍。在中央軍委的作戰(zhàn)計劃中,紅九軍團一直充當吸引敵軍注意、轉移敵軍視線的作用,為中央紅軍其余部隊向黔北地區(qū)進軍贏得了時間。
2 黔西北地區(qū)掩護紅軍主力渡過烏江
紅九軍團在黎平會議結束后具體行程如下表:
遵義是黔北地區(qū)的重要城市,是貴州省第二大城市,占領遵義對中央紅軍擺脫敵人的圍追堵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紅九軍團到達遵義湄潭后進行了一系列宣傳革命理論、擴大紅軍影響的活動,組織湄潭地區(qū)農民成立相關協會、游擊隊等,并將地主的土地和糧食等發(fā)給窮苦大眾。這一做法不僅使紅軍隊伍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更為紅九軍團全體將士贏得了整修的機會,吸引了更多的民眾加入到紅軍隊伍中。紅九軍團在長征初期總人數近萬人,經過激烈的戰(zhàn)爭,隊伍損失慘重,在不斷的宣傳及實踐中,湄潭期間紅九軍團從當地群眾中招納了上千名戰(zhàn)士。
遵義會議結束后,紅九軍團根據會議后形成的意見及安排,主要任務是策應紅軍主力進行長征,充當后衛(wèi)作用。實際上,在紅九軍團接到后衛(wèi)任務前夕,13日中央軍委發(fā)布關于紅九軍團改編的命令,紅九軍團在軍團長羅炳輝的帶領之下毫無怨言地接受了中央軍委的命令,履行了軍人的職責。因作戰(zhàn)需要,在四渡赤水及中央紅軍主力橫渡烏江過程中,紅九軍團的番號仍被保留。
蔣介石集團察覺中央紅軍經赤水進川南,后北渡長江進川北的行進計劃,緊急調兵對中央紅軍進行圍追堵截,中央紅軍只得放棄渡江計劃,于18日—20日二渡赤水,3月16日—17日三渡赤水,3月20日彭德懷為迷惑敵軍,對中央紅軍各軍團任務進行了總體部署,具體安排如下:
為迷惑敵人,應以九軍團單獨向西急進至扎西、威信地域,以迷引該地滇敵向鎮(zhèn)雄、昭通方面,紅一、五軍團繼向回龍場及其以西引川敵郭師向古、敘,然后脫離該敵向雪山關前進,掌握赤水河及其上游渡河點,在適當時機,一、三、五軍團渡赤水河由畢節(jié)以東打回黔西大定境,求得與敵王家烈、薛岳決戰(zhàn)。遵義戰(zhàn)斗的勝利沒有擴張,由于機械和失掉時機,魯班場的戰(zhàn)役失利及各種關系,因此,原則上不應打,并表示他的拼命主義。
彭德懷 1935年3月20日21時[2]
3月21日—22日中央紅軍主力在紅九軍團的掩護之下四渡赤水,最終沖出敵人包圍圈,將敵人遠遠拋在黔西北。中央紅軍四渡赤水甩開敵人后,計劃南渡烏江,“除留紅九軍團于烏江北岸牽制敵軍外,主力部隊南渡烏江”[3],進行機動作戰(zhàn),期冀與紅四方面軍匯合,紅九軍團牽制敵軍的作用在中央紅軍內部素有執(zhí)行“特殊任務”之說,為便于聯絡,中央軍委特意將三十分隊無線電臺給予紅九軍團。最終中央紅軍在紅九軍團軍團長羅炳輝等人的帶領下,于3月26日在馬鬃嶺地區(qū)開展單獨行動。羅炳輝畢業(yè)于云南講武堂,作戰(zhàn)經驗豐富,在軍中素有“游擊專家”稱謂,擅長指揮運動戰(zhàn),在其有效指揮下,紅九軍團有力牽制了國民黨軍隊,最后在3月31日及4月1日兩天保證了中央紅軍主力部隊順利渡過烏江,進一步粉碎了蔣介石對中央紅軍的圍追堵截??傊?,在中央紅軍南渡烏江進程中,紅九軍團掩護得力,使得主力部隊得以存續(xù)。
3 黔西地區(qū)獨立作戰(zhàn)轉戰(zhàn)云南
在成功掩護中央紅軍主力南渡烏江后,紅九軍團原計劃緊隨主力部隊渡過烏江,但渡江浮橋已被敵軍破壞。在此不利局面下,軍團長羅炳輝及政委何長工迅速調整戰(zhàn)略,轉向敵軍較為薄弱的金沙老木孔地區(qū)。1935年4月3日—4日在老木孔與黔軍猶國才部隊進行混戰(zhàn),紅九軍團準備充分,給予敵軍較大打擊,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同時這也是紅九軍團扭轉作戰(zhàn)形勢的重要戰(zhàn)役。
4月5日—8日,紅九軍團一直在黔西北及黔西地區(qū)盤旋,擾亂、迷惑敵人,掩護中央紅軍主力部隊,偵察連不費吹灰之力繳獲大方縣城保安隊的槍支。9日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紅九軍團向黔西進軍,13日抵達貓場,在貓場遭到敵軍的襲擊,損失慘重,經姬官營、虎跳石,最終于22日渡過北盤江,23日進入云南富源縣。經20余天的轉戰(zhàn),紅九軍團終于從貴州進入到云南,結束了在貴州的活動。
4 結語
紅九軍團長征在貴州期間對于掩護中央紅軍主力部隊的戰(zhàn)略轉移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既負責吸引敵軍注意、轉移敵軍視線,也正面與國民黨軍隊作戰(zhàn)。不僅成功掩護中央紅軍主力部隊由黔東南地區(qū)轉移到黔北地區(qū),后經黔西地區(qū)進入云南,還鼓舞了其他軍團將士的士氣。在此過程中表現出了中國共產黨有效的戰(zhàn)略決策,在中國紅軍及軍事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紅軍長征·文獻[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5.
[2]周朝舉.紅軍黔滇馳騁史料總匯(中集)第二分冊[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0.
[3]四川博物館.紅軍長征在四川的戰(zhàn)斗歷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