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憾
(武漢紡織大學,湖北 武漢 430000)
城市公共雕塑不應該是冰冷藝術品,它的特殊性可以使之成為大眾生活中的一部分,可以成為與人從各方面產生互動的溝通藝術品。城市公共雕塑是藝術家對城市的愛還是人與自然的互動者,是公共藝術的主要課題。隨著城市不斷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公共藝術漸漸成為了城市構成的主要成員之一,它被稱之為城市活著的靈魂,新鮮的血液,為我們營造了富有活力和文化內涵及趣味性的生活環(huán)境。城市公共雕塑是公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其獨特的空間語言、造型結構和新穎的材質,讓人們從中感受到強烈的審美內涵。
“互動”一詞最早是出現(xiàn)于英文中的,就是形容詞interactive可以說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意思,后來被公共藝術所引用。是指人與人或事物之間的產生關系和互動,從而讓表情或動作在人與在事物之間產生交流。也可能是發(fā)生在雙方之間的行為,但這種互動性的出現(xiàn)是建立在互動雙方必須發(fā)生特定的時間關系,而且互動雙方需具有發(fā)生相互作用的狀態(tài)和條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互動”在藝術領域得到了運用和高度的重視,而對于藝術品或創(chuàng)造作品公眾已從傳統(tǒng)的被動接受轉為主動的參與。互動性藝術作品可變性和多樣性給城市注入了全新的源泉和活力,給公眾帶了不一樣的新鮮感,而人們在使用和參與中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情感上的愉悅。可以更加有效的讓人感受到環(huán)境中的公共藝術帶給他們的輕松與愉悅,從而得到滿足。
城市互動性公共雕塑的特點在與人之間的互動過程來看,人與雕塑小品之間的互動的過程可以分成三個步驟:
雕塑小品的互動性可以給人帶來感官刺激,可以通過雕塑自身獨特的符號或形態(tài),同樣也可以通過人的聽覺、嗅覺、視覺等因素從而產生的對大腦意識的影響,如鮮艷的形態(tài)、獨特的造型、強烈的節(jié)奏感或意想不到的擺放位置都會引起人們的注意和興趣,這是互動的第一步。
人本身的互動在感官刺激之后就會自我聯(lián)想,對雕塑小品本身產生聯(lián)想引起興趣,在腦海中幻想一個場景。如可愛的牧童騎在水牛背上吹笛子放牧的雕塑,加上周圍環(huán)境與雕塑的配合表達產生了一個悠閑的場景,將人腦海深處一段牧童快樂生活的故事也就漸漸呈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如一道清涼的風撫平人躁動的心靈。
雕塑小品與人之間的互動再加上人的自我形象,人或人群因興趣引發(fā)的自我互動參與。從聯(lián)想之后在到參與,人就不由自主參與到藝術家為雕塑創(chuàng)造的場景中,就會讓人零距離的接觸雕塑小品產生互動。
城市公共空間放置雕塑小品的目的是服務和美化環(huán)境,雕塑設計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整體風格與城市的環(huán)境要協(xié)調,引起人的注意給人帶來輕松,快樂,從而達到服務人群、美化環(huán)境、增加內涵的效果。要做好人與雕塑小品的互動,語言、動作、形象表達是重中之重[4]。所以說雕塑都有一個暗示語言,這就要對設計過程中造型、色彩、材質這幾個重要元素綜合考慮。
雕塑形象表達多是藝術家生活的體驗,為的是在記憶、感覺和幻想中再次找到生活的樂趣并感悟生活。
像這樣的雕塑就經常發(fā)生在生活中,平凡溫馨又讓人在與雕塑的互動中倍感親切,留下一個無限的想象空間。像這種帶著溫馨,真實的生活片段會激發(fā)人情感的認同,而生活在這樣一個更加貼近生活的城市,能讓人們從不同的角度感受生活,體會融入其中的樂趣。
藝術家在顏色上也下了功夫,不同的顏色可以代表不同的意義,可以讓人們從雕塑中感受到一種視覺語言。雕塑的顏色可以給人帶來不同的感情認同,可以激起或者改善人的心情,這便是人與雕塑之間的互動。以如火一樣充滿激情與奔放的紅色,加上別具一格的造型,或如大海一樣充滿活力與自由的藍色,加上如鳥一樣的造型,這兩幅圖都給人強烈的心靈暗示與視覺沖擊。
傳統(tǒng)雕塑大部分的主題都是以歷史人物事件或某一歷史事件為主。莊嚴、正式是這類傳統(tǒng)雕塑的主調,這就讓雕塑從造型或者材料的選擇與運用都會使人們對雕塑產生不可褻瀆的神圣感,這就是傳統(tǒng)雕塑最大弊端之一。而公共藝術中的互動性公共雕塑就不會刻意追求一些深沉的問題,它主要是讓雕塑成為人群的一部分。所以公共藝術注重點的是在于人與公共雕塑間的互動和諧加上寫實、重構、夸張等各種方法把互動性雕塑變成常見的藝術形式,讓公共雕塑比其他雕塑更具親和力,讓人更容易接受互動性雕塑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主要體現(xiàn)在:人的參與,體現(xiàn)“以人為本”“平民化”“趣味性”的藝術理念[1]。公共雕塑的藝術家最開始在造型設計上給于某種特殊心理暗示,讓人認同它,主動接近或進入雕塑,所以藝術家常常會讓城市公共雕塑留有足夠的空間供人們參與[5],會讓活動或放松在不知不覺中與公共雕塑融為一體。這就需要在設計時以換位思考的方式對人們的生活習慣和心理進行縝密的研究,可以很好的抓住人的好奇心理,最好充滿童趣來吸引兒童。因為兒童總是對周圍事物有一股強烈好奇的心,可以說兒童是互動性公共雕塑最大的參與者。
互動性雕塑本身一定要具有“趣味性”這是可以吸引人參與活動的出發(fā)點,讓人與雕塑可以產生“互動”。它可能是人常見的熟悉的事物或符號組織的作品,擁有一定的參與空間。使人的好奇心和生活習慣被雕塑吸引人產生“互動”,雕塑會被設計成可以讓人們去接近、去觸摸。同時可以打破傳統(tǒng)雕塑固定的形式,外形上可以給人帶來親和力,無論是成人、老人或兒童,都可以從作品中找到自己熟悉又感興趣的目標[5]。這些城市公共雕塑可以觀看欣賞,還能夠毫無顧忌的觸摸和乘坐,這其中無窮的樂趣,是構成了人與城市公共雕塑最生動、最直接的聯(lián)系。沒有實際上的距離感,沒有環(huán)境的限制,拉近了人們和城市公共雕塑群體的距離。
由國外設計師Karl-JohanEkeroth設計的這件《互動游戲》就是典型的功能互動性代表作品。這件裝置性雕塑放置在公共場合內供兒童少年游戲、玩耍。它的特別之處在于它強烈又直白的“互動”形式上,以聲音來表達趣味性。在玩耍時可以在小口喇叭的一頭說,大口喇叭的一頭聽,這熟悉的一幕立即可以讓人想起了小時候用一根線連著兩個紙杯制成的悄悄話傳聲筒,充滿了童年的樂趣又溫馨又有趣。這件裝置性雕塑的身上還裝了幾種特殊按鈕,按下按鈕可以發(fā)出各種不同的聲音。Karl-JohanEkeroth設計這件作品的想法可能就是想將聲音在空中的傳達表現(xiàn)出來,才會以這種彎曲的管狀造型來表現(xiàn),當然這最重要的目的是最大程度上能調動人的好奇心,在休閑時不失趣味性的同時讓人與雕塑藝術作品之間產生互動聯(lián)系。從這類型的互動性雕塑中可以明顯的看出運用了很多的新技術,實現(xiàn)了功能與藝術的結合。從生理知識和科學試驗中獲得靈感,通過雕塑形式的造型設計來創(chuàng)造出新的藝術表達方式,這正是城市公共雕塑應該具備的特征。使大眾能在享受雕塑與人、人與環(huán)境、環(huán)境與雕塑“互動”的同時感受理性與感性,科技與藝術的結合。
城市公共雕塑在外形與功能上的發(fā)展,可以讓人與公共雕塑在精神和物質在互動中得到了最大肯定[2]。而城市公共雕塑獨特的風格加上一些實用的功能,都可以讓人主動融入其中并且與其發(fā)生互動聯(lián)系,讓城市公共雕塑具有美麗的外表又兼具實用功能得到廣泛運用。讓雕塑打破傳統(tǒng)的同時融入到人群中,成為了生活的功能藝術品。藝術家根據(jù)心理暗示來創(chuàng)造設計出來作品在以人的心理需求為主,讓人主動融為作品的一部分。城市互動性公共雕塑可以成功讓成為作品的一部分,但人也不一定配合,這就要藝術家通過心理暗示讓人與作品產生默契主動參與到與環(huán)境的互動。這一切都是藝術家為了人們在忙碌中停一下腳步,放松娛樂一下。因為尋找心里的放松是人們在忙碌的城市一直追求的目標,這就說明精神上的放松才是人們在這個忙碌城市的生活目標。而公共藝術的藝術家正在為這個目標奮斗著。
[1] 陳涵虛.淺談城市公共空間中的互動性雕塑[J].美與時代·城市,2013年2期
[2] 城市公共雕塑與城市文化[J].雕塑,2005年3期
[3] 付明芳.城市雕塑與環(huán)境設計[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1年31期
[4] 曹燁君.城市雕塑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的應用研究[J].皖西學院學報,2013年2期
[5] 由濤.現(xiàn)代雕塑變革中的趣味形態(tài)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