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超華
摘? ? 要: 大學英語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屬性,教材內(nèi)容應(yīng)體現(xiàn)這一雙重性。本文借助敘述聚焦理論的基本觀點對《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I(第三版)》第四單元課文的兩個版本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改編版對原版聚焦模式的具體形式做了多處調(diào)整,引入了中國社會文化語境,突出了不同聚焦者的眼界和思想特征。敘述聚焦理論有助于讀者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內(nèi)涵,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能力。
關(guān)鍵詞: 敘述聚焦? ? 大學英語教材? ? 人文內(nèi)涵
一、引言
教育部《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16年正式頒布)指出,“大學英語課程是高等學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zhì)”,“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弘揚人的價值”。因此,要從各方面充分挖掘大學英語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實現(xiàn)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tǒng)一。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組織編寫的《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充分體現(xiàn)了課程人文性的特點,所選課文大多是對國外原版精心改編而成的,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內(nèi)涵。本文旨在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I(第三版)》第四單元課文“身邊的英雄”為例,從敘述聚焦的角度分析改編版與原版的異同,從而挖掘人文性內(nèi)涵特征,以利于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nèi)容,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二、聚焦模式
敘述聚焦是敘事學的重要概念,通常用來分析敘事語篇的情節(jié)發(fā)展,有助于揭示故事的深層結(jié)構(gòu)和思想內(nèi)涵。熱奈特中對前人的敘述視角理論做了歸納和精煉,提出了敘述焦點的概念及相應(yīng)的三種聚焦模式:(1)無聚焦或零度聚焦,即傳統(tǒng)敘事作品的全知敘述,敘述者說出來的比任何一個人物知道的都多;(2)內(nèi)聚焦,“敘述者=人物”,敘述者僅說出某個人物知道的情況;(3)外聚焦,“敘述者<人物”,敘述者所說的比人物所知的少[1]。內(nèi)聚焦又分為三種具體形式:固定式,敘述者固定不變地采用故事主人公一人的眼光敘事;不定式,事件的敘述是通過幾個不同焦點人物的變動完成的;多重式,即采用幾個不同人物的眼光描述同一事件。聚焦模式是描述事件的特定角度,即以一定視角對要敘述的對象進行選擇和限制的手段,通過聚焦,可以突出表現(xiàn)聚焦者的眼界和思想特征[2]。敘事聚焦理論常用來分析小說的思想內(nèi)涵和藝術(shù)審美,如嚴歌苓小說《芳華》通過第一人稱敘述聚焦向其他聚焦模式的多重轉(zhuǎn)換,令小說敘述結(jié)構(gòu)層次立體多樣,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審美效果,使讀者在虛構(gòu)和現(xiàn)實中來回思考[3]。實際上,不僅是小說,大部分敘述文本也會采用某一甚至多重敘述聚焦模式,令讀者體會文本隱含的不同觀點。對于學習英語的大學生而言,領(lǐng)會教材中人物的觀點、作者的觀點,并進行對比分析,有助于批判性思維和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I(第三版)》中第四單元A課文“Heroes among us”改編自加拿大《環(huán)球郵報》的一篇評論,主要探討諸如警察之類的應(yīng)急救援人員在并沒有完成任務(wù)時犧牲是否應(yīng)被尊為英雄。下文對兩個版本的不同部分依次進行對比,分析不同聚焦模式營造的不同效果。
三、案例分析
(一)開篇提出問題——“誰是英雄”?
改編版首段增加第一人稱內(nèi)聚焦貼近讀者,易于融入中國語境。文章第一段使用了第一人稱“我們”作為敘述者,先通過兩句話說明“我們”習慣使用“英雄”稱呼那些災(zāi)難中的受害者或幸存者,然后引出話題“Who are the heroes among us?”(誰是我們身邊的英雄?)這樣的視角迅速拉近了文本跟讀者之間的距離,使讀者進入語境。與傳統(tǒng)零聚焦中敘述者的無所不知相比,這樣的內(nèi)聚焦意味著敘述者與讀者并不事先知道以下故事的詳情,雙方需要共同思考這個主題。在原版文章中第一段首句就提出“Whos a hero these days?”并沒有出現(xiàn)第一人稱,全段甚至沒有直接出現(xiàn)人物,僅僅是在“‘英雄這個詞被人們廣泛使用”的語句中通過被動態(tài)引出隱含的主語“人們”。原版的第一段是典型的新聞社評類文章的寫法,開篇僅為引出現(xiàn)象,不帶個人色彩。讀者像是一個冷靜的旁觀者,在客觀分析這一主題。兩個版本各有特點,都不扮演全知的上帝角色,都試圖引導(dǎo)讀者思考。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可以對改編版增添的人稱“我們”進行更深一層的挖掘。改編作者顯然是考慮到讀者對象是中國大學生,不僅在詞匯的難易度上進行了適當調(diào)整,在敘述方式上也做了改變。人稱代詞“我們”的加入無形之中將中國語境納入進來,中國大學生們不再是單純地閱讀一個外國故事,而是由此及彼,探討中國當前的英雄觀,尋找時代的英雄。帶著這樣的思考閱讀接下來的文本無疑會在人文教育層面有更大的收獲。
(二)回答問題——平民英雄
課文的第二段至第四段為第二部分,通過兩個事例回答生活中的平民英雄。第二段講述的是在美國的一起槍擊案中丹尼爾·赫爾南德茲冒著生命危險拯救上司的故事。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改編版與原版存在著顯著差異,達到了不同的敘事效果,借助第三人稱內(nèi)聚焦激發(fā)讀者進入故事中的人物體驗情感狀態(tài),通過改變主語定位不同的聚焦者。改編版本中,該段首句為主題句“...many described 20-year-old political associate Daniel Hernandez as a hero”,直譯為“許多人都把20歲的政界同事丹尼爾·赫爾南德茲描述為英雄”。這一句的主語是“many(許多人)”,顯然下文的敘述是通過這一主語的眼光完成的,而不是作者本身。即敘述者為故事中的人物,屬于第三人稱內(nèi)聚焦,如何看待丹尼爾代表的是“人們”的觀點。原版中的主語是奧巴馬總統(tǒng),他把丹尼爾描述為英雄,是聚焦者。奧巴馬不在槍擊案現(xiàn)場,本身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主語的改變導(dǎo)致后文措辭的變化。在敘述丹尼爾去救上司的動作時,改編版增加了副詞“courageously(英勇地)”修飾丹尼爾奮不顧身沖向危險,而原版“he ran toward his boss(他向老板跑去)”只用了一個簡單的中性動詞“ran(跑)”。由此我們可以推測改編者的意圖,希望讀者能帶著情感體會丹尼爾的英勇行為。故事經(jīng)此改編,仍然具有客觀可信度,但不再顯得遙遠。原版顯得更加客觀,由于奧巴馬本就不在事故現(xiàn)場,作者不借助奧巴馬的眼光隨意揣測,符合新聞文體的客觀特征。
教師可以通過對比兩個版本發(fā)現(xiàn)不同點,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駕馭能力。例如,從“人們”的角度來看,丹尼爾是英勇的,從中國學生的經(jīng)歷來看,學生可以思考他除了英勇外還有什么樣的品質(zhì)促使他做出這樣的行為,他是否有過恐懼和不安,是否想過萬一遭遇不測給家人造成的痛苦,等等。教師可以引導(dǎo)學生體驗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真正理解英雄事跡,也思考自己的生命狀態(tài)。
兩個版本的第三段均為第三稱內(nèi)聚焦,第三段講述的是槍擊案中的一名男子為拯救妻子而喪生。兩個版本在描述男子的動作行為時均沒有使用帶有情感的修飾性副詞或形容詞,對男子的評價都用到了葬禮上當?shù)啬翈煹脑u語,借用了牧師的眼光,稱贊他為英雄。雖然改編段添加了一句“精神高尚、富有愛心”,但也是對牧師評語的解釋。牧師是該段的敘述聚焦者,給讀者留下客觀評價的印象。
第四段是對上文作總結(jié)性評價,“他們都是平民英雄,在危急的情況下做出勇敢而高尚的舉動”。這樣的評價跳出了之前某一人物的眼光,敘述者站在制高點看待事件,不受時空的限制,屬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零聚焦。
(三)探討問題——“應(yīng)急救援人員是英雄嗎”?
第五段是轉(zhuǎn)折,大意為:如果說前文中的人物是英雄,是大眾能理解的話,那么對于那些本職工作就是“迎著危險上”的應(yīng)急救援人員,他們可以被認為英雄嗎?這是本文要探討的主題。
“應(yīng)急人員是否算英雄”?兩個版本并沒有從全知者的高度進行直接論述從而給出答案,而是采用第三人稱內(nèi)聚焦的方式陳述一個故事,讓故事中的人物述說他們的英雄觀。故事是多倫多市一位名為Russell的警察在試圖阻攔一輛醉駕司機駕駛的掃雪車時不幸犧牲。警察的葬禮是透過第三人稱的眼光加以敘述的。兩個版本在介紹該警察時,稱其是一名好人、好警察,但是引人關(guān)注的是這樣的詞語被加上了雙引號(“good man and good cop”)。顯然作者并不打算在此對犧牲的主人公給予評價,這是多倫多市民們給予其的贊美。這是本段的基調(diào),是由雙引號奠定的。但是兩個版本在本段接下來的文字中卻以不同的形式呼應(yīng)這一基調(diào)。一方面,改編版增加了一句“who believed deeply in his commitment to protect and serve”?!癰elieve”直譯“相信”,指的是人的心理活動。一般而言,對于人物的心理活動,要么是人物本身言明,要么是他人判斷,讀者才會感知。此句表達的是警察“保護大眾、服務(wù)大眾的信念”,而他并沒有直接告訴他人自己的這一信念。因此,讀者需要判斷這句話代表的是作者的觀點還是當?shù)卮蟊姷挠^點。結(jié)合上一句雙引號中對警察的評價可推斷,此處應(yīng)為當?shù)孛癖妼@名警察的補充評價。這樣的分析更加符合作者對于本文主題問題的探討,作者并不急于拋出自己的答案,而是讓讀者先認識別人的反應(yīng),從而加深對主題的理解。另一方面,如果說改編版是通過believe這個詞比較隱晦地表達他人的評價,那么原版則是通過語態(tài)實現(xiàn)與基調(diào)的統(tǒng)一。原版在段落最后有一句“Russell was deemed to have died a heros death”,直譯為“拉塞爾被認為是英勇犧牲”,也就是說拉塞爾被認為是英雄。Deem(認為)此處是被動語態(tài),言外之意,這里的評價來自他人,不一定是作者。兩個版本雖然都采取了第三人稱內(nèi)聚焦的方式,但是采用的具體語言形式不同。改編版比較隱蔽,一般學生可能不會輕易推斷出作者的意圖,但是主動句的形式更容易讓讀者進入情形,容易產(chǎn)生移情的效果。原版的被動語態(tài)能夠清晰地反映出作者的答案并不在此,讀者容易發(fā)現(xiàn)言外之意,但是會使讀者始終以局外人的身份審視這個故事。
作者對于主題的探討并沒有就此結(jié)束,接下來敘述的是采訪一位女士的過程。兩個版本對于采訪的敘述高度一致,都大量使用了該女士的間接引語和直接引語,透過女士的眼光直截了當?shù)馗嬖V讀者應(yīng)急人員理所當然屬于英雄。但是兩個版本有著較為明顯的差異,改編版雖然也是大量使用女士的引語,但仍省略了一些原版中的引語,這使得原版的新聞報道風格更加突出。改編版另外一處較為明顯的差異是增加了一個排比句的直接引語,讀者可以從中感受到女士對質(zhì)疑者的憤怒及對應(yīng)急救援者們的敬仰。
在結(jié)尾部分,兩個版本都是論述,對前文的問題給出了正面答案:應(yīng)急救援人員就是英雄。但是明顯不同的是,改編版采用了大量第一人稱,而且直接點出“英雄的事跡告訴我們,平凡的人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不管是履行職責還是在日常生活中”,并呼吁人們緬懷英雄、致敬英雄。這樣的結(jié)尾更符合中國大學生讀者的語言學習中的認知,是他們更熟悉的“故事—道理”敘事結(jié)構(gòu),呼應(yīng)了改編版的標題“Heroes among us”。原版的結(jié)尾段雖然表達了尊重英雄、紀念英雄的意思,但更顯冷靜、理性。
四、結(jié)語
改編版對原版進行了多處調(diào)整,通過第一人稱內(nèi)聚焦的形式讓中國讀者進入故事語境,通過第三人稱內(nèi)聚焦給讀者提供了看待問題的不同角度。教師引導(dǎo)學生開展深度閱讀,透過不同的聚焦模式,分析人物的觀點、作者的觀點,從而建立自己的立場。這是批判性閱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大學英語課程人文性特征的具體體現(xiàn)。改編版在敘事時雖然體現(xiàn)了一定的客觀性,但已經(jīng)不如原版具有明顯的新聞評論特點,更符合中國大學生的學習特征。改編版呼吁中國的大學生們結(jié)合中國的國情樹立良好的英雄觀、人生觀,進一步彰顯了大學英語課程的情感目標,也體現(xiàn)了提高大學生素養(yǎng)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熱拉爾·熱納特,王文融.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2]侯桂杰,李千鈞.喬伊斯《小云朵》中的敘述聚焦形式研究[J].外語學刊,2011(06):124-127.
[3]李燕.論嚴歌苓小說《芳華》敘述視角的審美效果[J].小說評論,2017(5):19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