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尚潔
摘? ? 要: 志愿服務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實質(zhì)上是一脈相承的。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志愿服務活動,潛移默化地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在探索和實踐中通過創(chuàng)樹志愿服務品牌實現(xiàn)精準化的管理,通過采取項目化運營、立體式合作、精細化管理實現(xiàn)志愿服務工作的系統(tǒng)化,以明確的發(fā)展目標實現(xiàn)志愿服務的長效化。
關鍵詞: 志愿服務?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認同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學習時強調(diào):“要利用各種時機和場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場景和社會氛圍,使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在。”[1]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誠信建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guī)則意識、奉獻意識。2017年12月1日,國務院頒布《志愿服務條例》。2018年3月,團中央印發(fā)《關于推進青年志愿服務工作改革發(fā)展的意見》,強調(diào)發(fā)揮志愿服務的育人功能,確保志愿服務始終充滿活力,凝聚更多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xiàn)人民美好生活而努力奮斗的青春正能量。
志愿服務作為深受大學生喜愛的社會實踐活動,在高校蓬勃發(fā)展,志愿服務組織遍地開花。志愿服務成為大學生參與社會生活、實現(xiàn)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徑,成為新形勢下高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載體。兩者的有機結合既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的載體,又為志愿服務平臺提供了價值觀層面的精神支撐和價值引領。
一、志愿服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論述
(一)志愿服務的內(nèi)涵與特點
志愿服務是一項高尚的活動,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行善立德、助人為樂的傳統(tǒng)美德,是大有作為、大有希望的行動,“能夠使人追求精神的極大滿足,實現(xiàn)人的極大幸福。同時,能夠?qū)崿F(xiàn)社會的公平正義,提高和諧社會的幸福指數(shù)”[2],是個體人生觀的一種積極態(tài)度?!胺瞰I、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是一種精神、價值的體現(xiàn)。
志愿服務具有自愿性。志愿服務“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是自覺的而不是強迫的”,它的動機是追求高尚、完善自我、利他,對社會、對他人來講,盡的都是一種道德的責任[3]。學生自發(fā)組織,自愿加入,自愿活動的各種志愿者組織,體現(xiàn)了大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深厚的人文情懷,集中體現(xiàn)了社會的文明與進步。
志愿服務具有公益性。以不求回報、不計得失,相互關愛、服務社會為要旨,提倡奉獻、互助、友愛、進步,付出時間、精力、金錢等,尤其以助殘助困、應急救援、大型賽事為表現(xiàn)形式。學生的志愿服務常以付出時間和精力為主,以經(jīng)濟付出為輔。
志愿服務具有實踐性。志愿服務是學生積極投身實踐的一種很受歡迎的方式,在服務他人、奉獻社會中收獲了成長和進步,實現(xiàn)了理論和實踐、服務人民與提升自我的有機結合。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志愿服務一脈相承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主導價值觀,是社會主義社會根本的價值理想、價值原則和價值規(guī)范”[4]。“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在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對國家的發(fā)展、社會的建設和人的價值觀塑造等有積極的作用,換言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弘揚志愿精神。
奉獻精神體現(xiàn)了國家層面的文明和諧。奉獻是不求回報、不計得失的精神,是志愿精神的精髓。國家的大型會議、賽事、重大自然災害等都有著志愿者不計得失、不求回報的奉獻自我的身影。志愿者們更是通過奉獻自我,不僅展示了良好的國民素質(zhì),提升了國家形象,更凝練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價值共識,引領了社會主義社會的思想意識。因此,奉獻精神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追求的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友愛精神傳遞社會層面的平等理念。在志愿服務中,志愿者友好善良地與人相處,體現(xiàn)了平等與互助,尤其在愛老敬老、助殘助困中體現(xiàn)了更深一步的平等即尊重。可以說,友愛傳遞了大愛精神,構建了人與人之間的友善關系,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追求的平等理念具有重要意義。
互助進步追求個人層面的完善提高。志愿者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不計回報地服務社會,以滿滿的正能量影響他人,有崇高志愿精神的人在工作中亦是講奉獻講付出的,這是敬業(yè)精神的體現(xiàn)。而愛心助人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誠信待人的表現(xiàn)。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志愿服務精神一脈相承。
二、以志愿服務為平臺的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探索與實踐
以江蘇工院建工志愿團的“四大品牌活動”為例,通過“愛心助學、敬老愛老、興趣班支教、關愛船民子女、地震災害募捐”等主題活動多層面、多方位地對大學生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一)“展翅行動”托起渴望翱翔的翅膀
志愿服務融入暑期社會實踐,多次赴汶川災區(qū)開展關注兒童心理健康等志愿活動,赴沂蒙革命老區(qū)開展留守兒童關愛志愿活動。深入地震災區(qū)、革命老區(qū)的志愿活動,很好地引導學生加深對“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的理解。
(二)“滴水行動”凝聚生生不息的真情
不因自己的奉獻小微而放棄奉獻,不因自己的行動微不足道而不去行動。志愿團在線上線下發(fā)起募捐與呼聲,幫助患尿毒癥的如東小女孩募集善款,尋找腎源。雅安地震發(fā)生后,第一時間線上發(fā)起“為了雅安,一塊行動”的倡議,倡議全校學生捐錢、獻血,用大學生自己的行動與災區(qū)同胞在一起。這些主題活動引導大學生用責任詮釋義無反顧的擔當,體現(xiàn)了“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公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
(三)“聚愛行動”塑造傳承文明的豐碑
志愿團有系統(tǒng)、有計劃地在兒童福利院、養(yǎng)老院、啟秀小學、學田社區(qū)等地開展敬老、關愛留守兒童等志愿活動。在留守兒童集中的學校等開辦書法、繪畫、手工等興趣班,為留守在家渴望關愛的孩子送去關愛,在聚愛行動中追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好社會。
三、以志愿服務為平臺的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長效機制建設
志愿服務是實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和平臺,多角度、全方位、系統(tǒng)性地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能有效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如何建立志愿服務的長效機制,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來說,有同本溯源之意。
(一)以品牌活動提升志愿服務工作精準化
線上發(fā)起“為了雅安一塊行動”,微博救助尿毒癥小女孩等活動探索形成了網(wǎng)絡志愿服務品牌模式?!八狞c半”興趣課堂等一系列有口皆碑的志愿服務品牌經(jīng)策劃、推進、完善后獲得社會的一片好評,活動被當?shù)孛襟w多次報道?;顒佑谐尚?,激勵學生進一步提升質(zhì)量,將志愿精神屆屆相傳。
(二)以特色措施實現(xiàn)志愿服務工作系統(tǒng)化
第一,項目化運營整合志愿服務資源。所有志愿服務品牌活動都實行項目負責制,項目負責人帶領團隊制訂活動計劃并上報團總支,每次活動填寫記錄表,每學期提交項目總結報告并進行考核、評優(yōu)。四點半興趣課堂、關愛留守兒童等項目,長期、系統(tǒng)地開展志愿活動,尤其是同時在多個小學開班,均能多而不亂、忙中保質(zhì)。
第二,立體式合作拓展志愿服務陣地。志愿團最初由建工系發(fā)起,但成員遍及全校,甚至涉及其他高校。志愿團組織的活動,走出校門與南通大學、彩虹義工社等合作,借助外力開展“陽光助殘、送文藝下鄉(xiāng)”等活動,取得良好效果。
第三,精細化管理保障志愿服務成效。所有項目組均用“志愿者打卡器App”發(fā)起活動、考勤打卡、儲蓄服務時間等,便捷高效,形成志愿者招募、培訓、獎懲制度,將志愿服務活動納入綜合測評加分范疇,有效地促進活動的開展。
(三)以發(fā)展目標實現(xiàn)志愿服務工作長效化
在校內(nèi)外多渠道的宣傳下,“爭做榮耀志愿者”的良好風氣已形成,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與愛同行”的志愿服務中。有7名學生主動將自己所獲獎學金捐出成立“愛心幫扶基金”,用以資助家庭貧寒、品學兼優(yōu)的學弟學妹,匿名資助了學弟的“中國好學姐”被廣泛報道。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志愿服務,潛移默化地開展教育,常做志愿者的學生都能體會到自己在思想認識和行動上的變化。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中學習時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4-02-26.
[2]陸士楨.中國特色志愿服務概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7:184-185.
[3]丁元竹,汛清,建光.中國志愿服務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66.
[4]北京志愿服務發(fā)展研究會.中國志愿服務大辭典[Z].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4:12.
[5]伍廉松.以志愿服務為載體增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路徑構建[J].北京青年研究,2017(1):83-88.
[6]楊軍,韓兆霞.志愿服務視閾下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理路[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