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蕊
(西北師范大學,甘肅 蘭州 730070)
19世紀中下葉,紅極一時的大歌劇在19世紀30年代走向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介于大歌劇和喜歌劇之間的“抒情歌劇”和一種更加輕松諧謔的“諧歌劇”(又稱趣歌劇和輕歌劇)。這些新時期的歌劇作品旋律輕松明快、善感甜美,內容主要描寫市井小人物的喜怒哀樂,情感淳樸真實、有睿智的玩笑和比喻,也有非常尖刻的諷刺。19世紀后期的法國歌劇除了在篇幅和題材上有了改變以外,在風格上也有了新的變化,歌劇作曲家在作品中更多的引入異國風情的元素,喬治·比才的作品,是對這種新的音樂風格最好的詮釋。
喬治·比才,法國作曲家,1838年10月出生于法國巴黎,比才的音樂啟蒙來自于他的雙親,少年時便顯示出音樂天分,1848年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師從于古諾、馬蒙泰爾、阿萊雅等人。在校期間受古諾的影響創(chuàng)作《第一交響曲》。1856年參加奧芬巴赫在“巴黎滑稽劇院”舉行的獨幕輕歌劇創(chuàng)作比賽中以作品《米拉克爾博士》獲獎。1872年比才為法國作家都德的話劇《阿萊城的姑娘》配樂時,顯示出了他獨特的音樂魅力。但在1875年創(chuàng)作的《卡門》是比才的這些作品中最杰出的一部歌劇作品,至今仍是西方歌劇史中最受歡迎的幾部歌劇之一。
歌劇《卡門》取材于法國是法國作家普羅斯佩·梅里美的同名小說,比才改編成歌劇后享譽全世界,《卡門》是現實主義歌劇的代表,該劇在1875年3月3日在巴黎首演時引起軒然大波。這部歌劇題材內容都與之前的歌劇不同,它所具有現實主義風格也領其他的同時期的法國歌劇相形見絀。但由于新作象征著新的思想和文化潮流,與人們所接受并形成觀念的舊作產生沖擊,所以新作品在誕生時都會受到暫時的冷遇。
在比才的歌劇創(chuàng)作中,對異國風情和女性題材一直具有濃厚的興趣,在他的音樂中明顯體現著巴西、西班牙等國家的異域風情。比才將這些外來的音樂素材與本國的傳統音樂相結合,形成比才式獨特的藝術風格。在歌劇《卡門》中,他將梅里美的現實主義題材、吉普賽民間音樂風格與法國喜歌劇完美結合,用民間音樂將卡門的人物特點表現的淋漓盡致。
在第一幕第5分曲,卡門入場時所唱的詠嘆調《愛情像一只自由的鳥兒》堪稱表現卡門熱情奔放性格的最經典唱段。這首詠嘆調也叫《哈巴涅拉舞曲》,歌曲取材于西班牙人塞巴斯蒂安·伊拉迭爾的一首曲調,比才在此基礎上改編。第10分曲塞吉迪亞舞曲《塞爾維亞老城墻旁邊》,是卡門被捕后希望何塞能祝他逃走時唱的一首詠嘆調,這首詠嘆調源于塞吉迪亞,是發(fā)源于16世紀并流傳于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地區(qū)的舞曲,類似于波萊羅舞曲,是速度較快的三拍子,并用響板伴奏。全曲充滿濃郁的異域色彩并鮮明的刻畫出卡門媚惑的人物形象。
第二幕第12分曲,在卡門的吉普賽之歌《聽鈴聲響得多美妙》,這首詠嘆調生動的刻畫出吉普賽民族在舞蹈中的隨性與熱烈,用西班牙傳統的弗拉明戈舞蹈的形式展示民族風情、深化戲劇主題。卡門用鈴鼓伴奏邊舞邊唱,歡快的節(jié)奏和曲調深化了音樂活躍熱情的基調。第13分曲是斗牛士埃斯卡米洛出場時唱的《斗牛士之歌》,這首歌的旋律動機在整部劇中多次出現,強化了斗牛士威武的形象和豪邁的性格,埃斯卡米洛的出現推動了劇情的發(fā)展也為歌劇最后的結局埋下伏筆,斗牛在西班牙人的生活和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同時結合熱情歡快的弗拉明戈舞,將吉普賽人的熱情奔放和西班牙的民族傳統推向高潮。在第17分曲中,卡門為慶祝何塞出獄又唱又跳,熱情的用響板打著節(jié)奏,腳步踢踏打點,揮舞著手臂擊掌為何塞而歌,全身上下散發(fā)著迷人的活力,火熱的西班牙風情和浪漫的吉普賽節(jié)奏成為卡門表達愛情不可缺少的載體。在第20分曲中,紙牌占卜三重唱,將古老的占卜術引入歌劇中,紙牌占卜在7世紀有吉普賽人流傳入歐洲,也是帶有明顯的異域文化,當時的主流文化形成鮮明的對比。
在歌劇的音樂中,戲劇與音樂完美結合,不偏不重,使歌劇呈現出完美的藝術魅力,音樂被賦予濃郁的民族風格,體現強烈的名族特色;舞蹈更是烘托主題、深化人物形象、豐富了歌劇的表現手段。比才將法國歌劇的傳統音樂與西班牙風格的民間音樂舞蹈完美結合,二者即融會貫通,又對比明顯相互排斥,用音樂將劇中卡門、唐·何塞、米凱埃拉和埃斯卡米洛的人物性格表現的淋漓盡致并達到戲劇所體現的尖銳的矛盾沖突,也深刻的體現了歌劇中戲劇為基礎音樂為靈魂的創(chuàng)作思想。最終,卡門以獻血和死亡的悲劇結尾收場,隱晦的表現了吉普賽民族的思想文化與當時文明社會的格格不入,以及女性對當時宗法式的愛情觀和婚姻觀的反抗。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在1874年創(chuàng)作的《自由與愛情》的短詩中寫到“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正是卡門愛情觀的真實寫照,也是整部歌劇所體現出的主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