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文化遺產(chǎn)的科學價值

        2018-02-15 12:45:01王巍WangWei
        建筑遺產(chǎn) 2018年1期
        關鍵詞:科學價值歷史

        王巍 Wang Wei

        吳蔥 Wu Cong

        文化遺產(chǎn)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歷史、藝術(shù)和科學三大方面,這在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領域,已經(jīng)成為共識。無論是國際層面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公約》(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對文化遺產(chǎn)的評定,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對文物的定級,都以這三大價值為主要標準。國內(nèi)外學界對遺產(chǎn)三大價值的演化歷程、構(gòu)成內(nèi)容,以及如何進一步優(yōu)化遺產(chǎn)的價值評價體系研究成果頗豐。但在演化歷程部分,學界的研究主要圍繞遺產(chǎn)的歷史和藝術(shù)價值展開,很少涉及到科學價值,導致我們對遺產(chǎn)科學價值的由來,以及其如何與歷史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并列構(gòu)成今天三大價值的格局等內(nèi)容了解不足,本文的研究目的正在于此。

        1 歷史脈絡概述

        法國是資產(chǎn)階級啟蒙思想的發(fā)源地,比較系統(tǒng)的歷史建筑修復實踐和理論思考也發(fā)軔于19世紀初的法國。以法國建筑師維奧萊 · 勒 · 杜克(Eugène Emmanuel Viollet-le-Duc,1814—1879) 為 代 表 的風格式修復不僅在法國得到認可,還引領了19世紀大部分歐洲地區(qū)的修復實踐。關于風格式修復最突出的一點,是主張藝術(shù)風格的統(tǒng)一性,重視藝術(shù)價值。但是,這種做法在 19 世紀后半葉越來越受到質(zhì)疑,并逐漸形成“反修復運動”(Anti-restoration movement),以英國藝術(shù)理論家約翰 · 拉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為代表,強烈批判風格式修復,為歷史建筑的歷史價值不斷發(fā)聲。兩派的爭論一度愈演愈烈,后隨意大利學者的影響力逐漸擴大而平息。意大利學者的態(tài)度比較折中,20世紀,他們在已有的歷史建筑修復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先后提出科學性修復和鑒別性修復兩個概念,其中鑒別性修復對意大利的影響最為廣泛深遠,《威尼斯憲章》(The Venice Charter,1964)相關內(nèi)容即深受其影響?!锻崴箲椪隆肥亲?9世紀起,建筑修復理論的第一次國際性的全面總結(jié)。其開宗明義:“保護與修復古跡的目的旨在把它們作為歷史見證,又作為藝術(shù)品予以保護?!盵1]53由此,歷史建筑的歷史和藝術(shù)價值得到了國際認可。1972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公約》(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提出從歷史、藝術(shù)和科學角度判斷古跡(monuments)或者建筑群的價值。歷史脈絡的梳理可以到此為止,因為現(xiàn)今學界談到三大價值在國際層面的同時亮相和重要地位時,基本都會援引此項公約作為依據(jù),但是對于在這之前科學價值的來龍去脈卻很少涉及。

        2 科學價值的基本含義

        首先,我們需要厘清什么是遺產(chǎn)的科學價值。雖然很多學者都試圖定義遺產(chǎn)的科學價值,但目前尚無公論,還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而從國際性或國家層面的法律法規(guī)文本入手,可以獲得對科學價值的一些基本認識。國際文件中,只有在《關于工業(yè)遺產(chǎn)的下塔吉爾憲章》(The Nizhny Tagil Charter for the Industrial Heritage,2003)里,科學和技術(shù)價值被放在一起解釋為“工業(yè)遺產(chǎn)在制造、工程、建筑歷史上所具有的價值”,其余文件對此均未進行解釋。中國2014年通過的《中國工業(yè)遺產(chǎn)價值評價導則(試行)》與《下塔吉爾憲章》相似,也是將科學和技術(shù)合二為一,提出科學技術(shù)價值指工業(yè)遺產(chǎn)在該行業(yè)發(fā)展中所處地位,以及其是否具有革新性或重要性,但《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2015)明確將科學價值定義為文物古跡作為人類創(chuàng)造性和科學技術(shù)成果本身或創(chuàng)造過程的實物見證的價值。

        總結(jié)這些定義可以看出:首先,科學價值和科學技術(shù)價值本質(zhì)上是接近的,只是在工業(yè)遺產(chǎn)領域較常使用科學技術(shù)價值。這似乎也是為更切貼地體現(xiàn)工業(yè)遺產(chǎn)的“工業(yè)”屬性,兩者差異對于本文的研究來講可以忽略。其次,上述定義都將科學價值視為一種實物見證,如見證人的創(chuàng)造性、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和革新,或促進其他學科發(fā)展的卓越成果等。如果科學價值只是一種實物見證,那么應該被歸為科學技術(shù)史上的價值,即從屬于歷史價值,而不是和歷史價值并列存在,所以這種角度的定義值得商榷。再次,奧地利學者阿洛伊斯 · 里格爾(Alois Riegl,1858—1905)在其名篇《古跡的現(xiàn)代崇拜:本質(zhì)和發(fā)展》里曾將古跡的價值區(qū)分為兩大類,紀念性價值和現(xiàn)今價值,其中第一類包含歷史價值,歷史價值又包含藝術(shù)史上的價值,但藝術(shù)史上的價值應與藝術(shù)價值有所區(qū)分,后者屬于現(xiàn)今價值[2]。按照這樣的邏輯和前面的分析,科學價值也應屬于現(xiàn)今價值;相應地,科學技術(shù)史的見證則屬于歷史價值。最后,或可將科學價值定義為遺產(chǎn)當下在自然科學或工程技術(shù)方面仍具有的借鑒價值甚至實用價值。這樣的實例很多,如意大利學者根據(jù)威尼斯歷史建筑吃水線的變化研究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等。

        3 科學價值的提出

        在確定其基本含義之后,本文將從國際和國內(nèi)兩個層面分析科學價值如何被提出。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法律和公約中關于科學價值的描述,有時針對古生物化石等自然遺產(chǎn),有時針對具有科學屬性和價值的可移動文化遺產(chǎn)(如科技儀器等),也有明確針對建筑遺產(chǎn)的,因此需要對這些描述進行具體分析、區(qū)別對待。

        3.1國際層面的理論文件追溯

        較之1972年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公約》,更早提出與科學價值類似或相關觀點的文件至少可以鎖定到1863年美國內(nèi)戰(zhàn)期間由政府頒布的《利伯條約》(Instructions for the Government of Arm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Field,簡稱Lieber Code)①此條約旨在規(guī)范美國內(nèi)戰(zhàn)期間軍隊和士兵的行為,主要起草者為德裔美籍法學家、政治哲學家弗朗西斯 ·利伯。。這雖不是一份國際條約,但卻被公認為19世紀最成熟的關于軍隊和士兵的行為準則,得到其他國家的普遍認可,深深影響了之后包括《布魯塞爾宣言》(Brussels Declaration)、《海牙公約》(Hague Convention)等一系列國際性公約的制定?!独畻l約》第34條在解釋什么不屬于公共財產(chǎn)時,列舉義項中包含“具有科學特征的博物館中的資產(chǎn)②原文為“the property belonging to…museums…of a scientific character”?!?;第35條規(guī)定,“經(jīng)典的藝術(shù)品、圖書館、科學收藏品或者珍貴的儀器(如天文望遠鏡)等,應避免一切損害,即使它們處在會受到攻擊的防御工事里③原文為:“Classical works of art, libraries,scientific collections, or precious instruments, such as astronomical telescopes,as well as hospitals, must be secured against all avoidable injury, even when they are contained in fortified places whilst besieged or bombarded.”?!?;第36條補充:“35條所述藝術(shù)品、圖書館、收藏品或儀器如屬于敵方,出于敵方利益考慮,我方應組織將其移動至安全地帶④原 文 為:“If such works of art, libraries,collections, or instruments belonging to a hostile nation or government, can be removed without injury, the ruler of the conquering state or nation may order them to be seized and removed for the benefit of the said nation.The ultimate ownership is to be settled by the ensuing treaty of peace.”。?!睆倪@些條約內(nèi)容可以看出,戰(zhàn)爭的破壞性促使人們關注并保護那些“為人類社會增光添彩但不會增強敵人力量的輝煌建筑物,以及所有美麗超凡的作品[3]”。其中明確提到了關乎科學價值的物品,并將其歸于文化遺產(chǎn)的范疇,其地位與具有藝術(shù)價值的藝術(shù)品同等重要。

        1874年,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促成的國際會議,通過了對后世影響深遠的《布魯塞爾宣言》( Project of an International Declaration Concerning the Laws and Customs of War, 簡 稱Brussels Declaration,參考了《利伯條約》),其中第8條提到,所有對上述機構(gòu)、歷史建筑物、藝術(shù)品和具有科學價值的作品的有意破壞和強占都應該受到主管部門的法律起訴⑤原 文 為:“All seizure or destruction of,or willful damage to, institutions of this character, historic monuments, works of art and science should be made the subject of legal proceedings by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4]。該宣言較《利伯條約》增加了歷史建筑物(historic monument)這一條目,是國際文件中三大價值相關內(nèi)容首次同時出現(xiàn)??上У氖牵圆⑽瓷?。

        1899年和1907年召開的兩次海牙會議通過了一系列條約,合稱《海牙公約》,其中1899年的《海牙第二公約》和1907年的《海牙第四公約》都涉及到遺產(chǎn)保護的相關內(nèi)容?!逗Q拦s》參考了《利伯條約》和《布魯塞爾宣言》的內(nèi)容,稍作改動?!兜诙s》附件《陸戰(zhàn)法規(guī)和慣例章程》第56條規(guī)定,“對這些機構(gòu)、歷史性建筑物、藝術(shù)和科學作品的任何沒收、毀滅和有意損害,均應予以禁止并受法律追究⑥原文為:“All seizure of and destruction, or intentional damage done to such institutions,[5]”,被《第四公約》原稿繼承?!逗Q拦s》較之《利伯條約》態(tài)度更堅決,而且公約自簽署之日起便具有了廣泛的約束力,有些條款至今仍有效?;蚩烧J為,三大價值首次同時得到國際認可源于1899年的《海牙公約》,其中科學價值的描述主要針對的是文化遺產(chǎn),不涉及自然遺產(chǎn)。

        承接1899年、1907年的《海牙公約》,在《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公約》(1972)公布之前,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接連發(fā)布了一些文件,對科學價值給予了持續(xù)且較高的關注。其中包括:1954年《海牙公約》在定義文化財產(chǎn)時,提到了科學收藏品;《關于保護受公共或私人工程危害的文化財產(chǎn)的建議》(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Endangered by Public or Private Works,1968年)在定義文化財產(chǎn)時,提到“其他具有歷史、科學、藝術(shù)或者建筑價值的特征[1]56”,所指范圍主要涉及建筑遺產(chǎn);《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chǎn)和非法轉(zhuǎn)讓其所有權(quán)的方法的公約》(Convention on the Means of Prohibiting and Preventing the Illicit Import, Export and Transfer of Ownership of Cultural Property,1970年)定義文化財產(chǎn)時,提到“具有重要考古、史前史、歷史、文學、藝術(shù)或科學價值的財產(chǎn)[1]64”,所指范圍涉及自然遺產(chǎn)(如古生物化石)和可移動的文化遺產(chǎn)。至此,國際文件中關于科學價值的表述,已經(jīng)囊括了自然遺產(chǎn)和文化遺產(chǎn)兩個方面,其中后者有建筑遺產(chǎn)和可移動的文化遺產(chǎn)之分,上述種種均為《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公約》(1972)的制訂奠定了基礎。

        我們發(fā)現(xiàn),在國際層面關注文化遺產(chǎn)命運的文件里,科學價值很早便與藝術(shù)價值并列,然后固定下來,成為定義保護對象的價值門類,之后逐漸形成了三大價值并重的格局。以上按時間順序追溯的這些文件,闡釋的都是在特定背景下如何對待文化遺產(chǎn),而不只針對建筑遺產(chǎn)。相比之下,同時期的歷史建筑領域,焦點仍是前述的歷史與藝術(shù)之爭和修復原則。20世紀先后召開了兩次歷史古跡建筑師及技師國際會議,第一次會議于1931年通過了《雅典憲章》(Charter of Athens)。通觀《雅典憲章》全文,在保護對象前所加的定語中,“歷史的”共出現(xiàn)10次;“藝術(shù)的”出現(xiàn)7次,“科學的”出現(xiàn)1次,“考古的”出現(xiàn)1次。這些數(shù)據(jù)從側(cè)面反映出當時科學價值還沒有上升到和歷史、藝術(shù)價值同等重要的位置。第二次會議于1964年通過了《威尼斯憲章》。如前所述,《威尼斯憲章》開宗明義提出了歷史和藝術(shù)價值并重的原則。但全文沒有出現(xiàn)與科學價值相類似的表述,僅出現(xiàn)過一次“考古價值”??梢姡@兩部憲章作為專業(yè)領域的文件,始終圍繞歷史和藝術(shù)價值,對科學價值的關注度很低。

        查閱從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中葉歷史建筑保護領域相對先進的英法意等國家的相關法律也會發(fā)現(xiàn),科學價值同樣很少在其中被提及。

        1882年英國通過的第一部關于歷史建筑保護的國家層面法律《國家古跡法》(Ancient Monuments Act)中并無關于價值的表述,1900年的新版中提出保護對象應具有建筑或歷史價值;1953年的《歷史建筑和古跡法》(Historic Buildings and Ancient Monuments Act)認為,保護對象應具有突出的歷史或建筑價值①原文為“buildings of outstanding historic or architectural interest”。,同時也應包括具有考古價值的物品;之后,1979年的《古跡和考古區(qū)法》(Ancient Monuments and Archaeological Areas Act)和1983年的《國家遺產(chǎn)法》(National Heritage Act)都提及歷史、建筑、藝術(shù)、考古價值,沒有科學價值。

        法國的情況也類似。1887年法國通過了第一部《歷史紀念物法》,從其法文全稱(Loi du 30 Mars 1887 Pour La Conservation Des Monuments et Objets D'art Ayant Un Intérêt Historique et Artistique)可以看出,其著重強調(diào)的是歷史和藝術(shù)價值(un intérêt historique et artistique),通篇沒有提及科學價值;1906年,法國頒布了一部《具有藝術(shù)價值的歷史建筑及景觀地保護法》②全 稱 為Loi du 21 Avril 1906 Organisant La Protection Des Sites et Monuments Naturels de Caractère Artistique。,在定義保護對象時,提到其應具有藝術(shù)或者“如畫”(pittoresque)價值;1913年,在1887年法律的基礎上,通過了新的《歷史紀念物法》(Loi Sur Les Monuments Historiques),此法奠定了現(xiàn)代法國歷史紀念物保護的法律基礎,屢次修訂,沿用至今,而其正文第一條便提出“從歷史或藝術(shù)的角度應具有價值③原 文 為:“Art. 1er : Les immeubles dont la conservation présente, au point de vue de l’histoire ou de l’art, un intérêt public, sont classés comme monuments historiques en totalité ou en partie par les soins du ministre des beaux-arts,selon les distinctions établies par les articles ci-après.”?!钡南嚓P表述;1930年,在1906年法律的基礎上,法國頒布了新的《具有藝術(shù)、歷史、科學、特殊或者如畫價值的歷史建筑及景觀地保護法》④全 稱 為Loi du 2 Mai 1930 Ayant Pour Objet de Réorganiser la Protection Des Monuments Naturels et Des Sites de Caractère Artistique,Historique, Scientifique, Légendaire ou Pittoresque。,在法國遺產(chǎn)保護法規(guī)文件里唯一一次提及科學價值,此法于2000年被廢止;在之后1962年的《歷史街區(qū)保護法》⑤全 稱 為 Loi n° 62-903 du 4 Ao?t 1962里,定義保護對象時使用歷史和審美價值,沒有提及科學價值。

        意大利的情況類似,把歷史和藝術(shù)放在首位,很少提及科學價值。

        在這期間,奧地利學者里格爾的理論值得關注,他在《現(xiàn)代的古跡崇拜:本質(zhì)和發(fā)展》里將歷史建筑的價值分為紀念性價值(commemorative values)和現(xiàn)今價值等,前者分為年代價值(age value)、歷史價值和目的性紀念(deliberate commemorative value),后者分為使用價值(use value)和藝術(shù)價值,都沒有科學價值。

        綜上可見,在這個歷史建筑修復理論形成的關鍵時期,歷史建筑保護領域?qū)v史建筑價值的認識是見仁見智的。各方基本上都認可其歷史和藝術(shù)的雙重屬性,但細節(jié)上存在差異,表述方式也略有不同。這樣的狀態(tài)持續(xù)了很長時間,直到20世紀上中旬,各個國家才開始陸續(xù)引入其他的價值種類。例如英國法律強調(diào)的是歷史和建筑價值,1950年左右引入考古價值,與前兩者并列,同時偶爾也出現(xiàn)藝術(shù)價值,但自始至終都沒有提及科學價值;而法國自始至終都在強調(diào)國家層面的歷史和藝術(shù)價值,后來于1930年引入科學價值和其他價值。上述種種表述雖有不同,但卻在內(nèi)涵上表現(xiàn)出趨同的傾向。如英國提倡的建筑價值,實際和今天所說的藝術(shù)、科學價值非常接近,甚至與考古價值都有交集。

        3.2 國際層面兩條線索的比較和背后的原因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國際層面上的兩條線索:其一從1863年的《利伯條約》發(fā)端,提出了科學價值的類似表述,至遲在19世紀末三類價值已經(jīng)同列,對科學價值的關注遠遠領先于另一條線索,即專門針對歷史建筑的各國法律和國際憲章。這一現(xiàn)象的背后可能有以下原因:

        首先,兩條線索對應的文件所定義的保護對象不同。前者最初由戰(zhàn)爭引發(fā),而后過渡到和平時期也適用,其保護對象范圍很寬,是文化遺產(chǎn)的雛形;而后者主要針對歷史建筑物(historic monument),范圍較小,是文化遺產(chǎn)的一部分。

        其次,文件的制定者不同。第二類文件的制定者大都為歷史建筑領域的專家,擁有濃重的人文學術(shù)背景,他們大都身處拉斯金引領的“反修復運動”的思潮中,無論支持或是反對,關注焦點都還在保存和修復分別對應的歷史和藝術(shù)價值上;而第一類文件里《利伯條約》最先明確提到科學價值,之后便一直被國際公約沿襲,所以《利伯條約》的起草者弗朗西斯 · 利伯(Francis Lieber,1800—1872)值得關注?!独畻l約》雖在一定程度上參考了瑞典法學家艾默里克· 德 · 瓦泰爾(Emmerich de Vattel,1714—1767)于1758年發(fā)表的《各國法律》(The Law of Nations),但《各國法律》多次提及戰(zhàn)爭期間應保護杰出的藝術(shù)品①原 文 為:“For whatever cause a country is ravaged, we ought to spare those edifices which do honor to human society, and do not contribute to increase the enemy’s strength,—such as temples, tombs, public buildings,and all works of remarkable beauty. What advantage is obtained by destroying them? It is declaring one’s self an enemy to mankind,thus want only to deprive them of these monuments of art and models of taste; … We still detest those barbarians who destroyed so many wonders of art, when they overran the Roman empire.”。[6]等,卻并未出現(xiàn)與科學價值相關的表述。利伯應是在前人提出藝術(shù)價值相關表述的基礎上,提出科學價值相關表述的第一人,這無疑與他百科全書式的知識素養(yǎng)密切相關。他一生涉獵廣泛,包括歷史、數(shù)學、地形學、文學、教育學、體育、法學、倫理、軍事和戰(zhàn)爭等領域②弗朗西斯 · 利伯曾獲數(shù)學博士學位,參與希臘獨立戰(zhàn)爭,學習地形學,出版詩集,提出新的教學方法,開辦游泳學校,編纂百科全書,發(fā)表一系列關于戰(zhàn)爭和法律的演講,出版多部專著,長期關注戰(zhàn)爭、道德、奴隸及士兵行為準則等問題。,編纂了美國第一部百科全書并出版多部專著。他的博學多才使其受到美國政府的信任,應邀起草士兵行為準則,也就是《利伯條約》。同時他還是美國第一位官方認可的政治科學家,是政治科學發(fā)展史上的重要人物。政治科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誕生于19世紀末的美國,而利伯生前任教的哥倫比亞大學在利伯死后8年創(chuàng)辦政治學院,標志著政治科學研究的興起[7]。

        第三個原因在于當時的社會大背景——科技的飛速發(fā)展和科學主義的興盛。前述對利伯本人經(jīng)歷的介紹中也可以看出這一點。文藝復興之前,從事與科學研究相關之事的人群主要是少數(shù)學者和哲人。文藝復興之后,一批大學和科學院相繼建立。17—18世紀,科學成為重要的文化因素被納入整個文化體系,發(fā)揮著重要的文化功能。19世紀,自然科學取得了巨大成就,天文學、物理學、數(shù)學等基礎科學飛速發(fā)展,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沖擊了機械的、形而上學的自然觀和方法論,自然科學需要尋找新的理論和方法來解釋機械論所不能解釋的現(xiàn)象。在這種情況下,法國哲學家孔德(Comte,1798—1857)提出實證主義哲學,標志著科學主義的形成。在此之后,科學活動的規(guī)模空前擴展,科學的社會化和社會的科學化迅速發(fā)展。繼18世紀第一次科技革命之后,19世紀又迎來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對人類社會產(chǎn)生深遠影響。種種因素致使19世紀也被稱為“科學的世紀”??茖W主義的日益盛行, 使得人們普遍相信自然科學的方法同樣適應于社會領域的研究,人文社會知識同樣可以科學化,此即部分學者所謂“科學主義的擴張主義[8]25”?!皵U張主義在假定能夠被使用的科學理論和發(fā)現(xiàn)范圍內(nèi),直接或間接地引用證據(jù)來支持關于社會政治的道德、政治、審美、宗教價值。這種努力的結(jié)果是擴張科學的界限,以便包括價值問題,至少暗含價值問題[9]?!笨茖W主義把科學價值無條件地提升,使科學這一價值形式在文化領域不斷地擴張,使科學價值最大限度地普適化。這里并不討論科學擴張主義的優(yōu)劣,只為說明隨著這種擴張主義,科學(價值)作為一個重要觀念,滲透到各個領域,對整個社會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這正是《利伯條約》《布魯塞爾宣言》《海牙公約》等制定的社會背景。

        最后一點原因,可能與各個國家對價值問題的認識并非完全統(tǒng)一相關,當時對憲章內(nèi)容影響較大的意大利學派中,盛行一時的鑒別性修復(restauro critico)理論提出,歷史建筑的價值有歷史、科學、藝術(shù)、文化、社會、經(jīng)濟,甚至情感的價值[10],這顯然與英法兩國有所差異。由此推斷,《雅典憲章》和《威尼斯憲章》里沒有出現(xiàn)一個固定的和歷史、藝術(shù)并列的價值種類,可能是一種國際力量權(quán)衡的結(jié)果。

        3.3 國內(nèi)層面的發(fā)展

        20世紀初,中國社會動蕩,文物破壞與流失嚴重。國外文物保護理念于此時傳入,引起國內(nèi)有識之士的極大關注。同時,清政府推出新政,開始近代國家體制的建設歷程。1909年,民政部發(fā)布《保存古跡推廣辦法》,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條文物保護法令,對后來的文物法令產(chǎn)生很大影響。該辦法提出古跡的價值關乎歷史和美術(shù)③原文為:“查各國民政應行保存古跡事項,范圍頗廣,如埃及金字塔之古文,希臘古廟之雕刻,羅馬萬里古道,邦俾發(fā)掘之古城,下至先賢一草一木,故廬遺物,或關[11],這種價值認識一直延續(xù)到民國北京政府期間[12]53。

        南京國民政府時代,陸續(xù)通過了以《古物保存法》為核心的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其中《古物保存法》是國家文物保護的總綱和基本法律,是第一部上升至國家基本法律的文物保護律令。在這一系列法規(guī)中,1935年6月起草的《古物之范圍及種類草案說明書》(以下簡稱《說明書》)明確提出古物擁有歷史、藝術(shù)和科學三大價值,較《保存古跡推廣辦法》增加了科學價值④。這是我國歷史上對文物價值進行的首次全面總結(jié),確定了三大價值的重要地位。但需注意,《說明書》里的科學價值既指自然遺產(chǎn),也指可移動的文化遺產(chǎn)?!坝秩缢鸭珖鴦又驳V物中某一類之全部標本,全國衣服器具中集一類之全部樣式,既費搜集訪求之力,又加部勒比較之功,此皆科學上有價值之物也[13]”。很明顯,這里的科學價值既有自然科學上的意義,也有與歷史價值重疊的內(nèi)容,尤其是藝術(shù)史、科技史上的重要意義。

        雖然現(xiàn)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以下簡稱《文物法》)明確強調(diào)了三大價值的重要地位,但在歷史上它們并不是一脈相承的。20世紀50年代的法律法規(guī)中,普遍強調(diào)革命價值,略去科學價值[14]。1961年,《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發(fā)布?!稐l例》是我國1949年之后第一部較為全面系統(tǒng)的綜合性文物保護法令,其中提出文物價值包括歷史、藝術(shù)、科學的價值。《條例》里所說的科學價值針對的主要是文化遺產(chǎn),不涉及自然遺產(chǎn)。自此之后,所有的法律法規(guī)文件都沿用了《條例》中三大價值的提法,直至《文物法》的頒布將三大價值上升到國家法律的位置。較之《條例》,《文物法》里的科學價值涉及范圍囊括了自然遺產(chǎn),提及具有科學價值的化石同文物一樣受到保護。

        科學價值于1935年被《說明書》首次提出之后,雖然受政治因素的影響一度出現(xiàn)斷層,但不久即再度被繼承,所以《說明書》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科學價值在中國被提出和認可?!墩f明書》由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成員朱希祖①朱希祖(1879—1944),著名史學家,代表作有《中國史學通論》,攥寫多篇論文,涉及史實、史料、史跡等。、滕固②滕固(1901—1941),美術(shù)理論家,著作頗豐,涉及歷史、美術(shù)史、考古等領域。擬稿。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為南京國民政府1928—1937年掌管全國文物保護事宜的專門機構(gòu),制定了以《古物保存法》為核心的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奠定了其后文物保護法律體制與國家體制的格局。委員會由專家組成,實行集體負責制,所有大政方針的討論、決議均由專家決定,政府官員只負責落實工作[12]79。委員會的成員絕大部分是有西方留學背景的專家,而且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占絕大多數(shù)。有學者將該時期與北洋政府時期對比發(fā)現(xiàn),該時期的法規(guī)強調(diào)古物作為物質(zhì)的一面,因而在歷史和藝術(shù)的基礎上,較之以前強調(diào)了其所包含的科學信息[12]91。很明顯,這其中有考古學追求實物證據(jù)的影響。

        另一方面,《說明書》發(fā)布之際,西方傳來的科學主義已在動亂的中華大地開花結(jié)果,從新文化運動和中國科學社③中國科學社被公認為是中國最早的科學團體,中國科學體制化的開端,是20世紀上半葉出現(xiàn)的中國天文學會、中華醫(yī)學會、中國藥學會、中華農(nóng)學會等科學團體中最富理性色彩、最具科學訓練的科學家群體,也是最有影響的一個團體。該社于1914年6月由留美學生胡明復、任鴻雋、趙元任、秉志、周仁、楊杏佛等在美國發(fā)起,1915年10月正式成立。發(fā)起時名科學社,成立時改名為中國科學社,社長為任鴻雋。1918年該社遷回國內(nèi),設址南京。蔡元培、翁文灝、竺可禎、丁西林、茅以升、唐錐、王璉、盧于道等老一輩科學家均為社員。該社于1915年1月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科學》雜志,楊杏佛擔任編輯部長,為1949年前發(fā)行時間最長的自然科學雜志。的成立,再到著名的“科玄論戰(zhàn)④論戰(zhàn)的直接導火線是1923年2月14日北京大學教授張君勱在清華大學的一場題為“人生觀”的演講,其后論戰(zhàn)逐漸展開。幾乎所有當時有影響的思想家都參與了論戰(zhàn),形成了以張君勱、梁啟超等為代表的“玄學派”和以丁文江、胡適、吳稚暉為代表的“科學派”。論戰(zhàn)后期,馬克思主義者陳獨秀、瞿秋白等也著文參戰(zhàn),支持科學派?!翱菩搼?zhàn)”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一個歷史結(jié)果,在一種絕對化的宣傳中結(jié)束了??茖W上升為包羅宇宙社會人生的因果大法,上升為絕對永恒的真理,從而也成為一種真正超驗的玄學體系。在這個上升的過程中,“科學”這個字眼贏得了更為廣泛的公眾,以一種“教條的終結(jié)”的方式確立了它最終的權(quán)威。”,直至《說明書》發(fā)布之時正在進行的由南京政府高官學者和研究機構(gòu)發(fā)起的“科學化運動⑤1932年,南京政府高官學者和研究機構(gòu)成立中國科學化運動協(xié)會,發(fā)動“科學化運動”,試圖實現(xiàn)“科學社會化和社會科學化”,運動于1938年結(jié)束。科學化運動實質(zhì)是一場救亡圖存的科學普及運動?!?,可以說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之間,對科學的關注度大幅提升,科學的價值也得到普遍認可。尤其是在救亡圖存的社會背景下,科學甚至已經(jīng)成為一種安身立命的文化期望,一種終極的價值委身,它滲透到社會和生活的各個方面,無論是哲學、教育學、史學、文學等學術(shù)領域,還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8]31??茖W方法也強烈影響了很多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的成員,如顧頡剛、傅斯年、蔡元培、胡適、陳寅恪等。這樣的社會背景為科學價值的提出奠定了一個積極的客觀環(huán)境和土壤。

        4 結(jié)語

        通過對法律文件的梳理可以看出,科學價值的提出及其獲得認可都與科學主義的盛行有一定的關系,而藝術(shù)價值早于科學價值被提出,這體現(xiàn)了人類認識世界由感性到理性的基本規(guī)律。這樣的結(jié)論似乎不能讓人滿意,因為科學主義是用哲學的口吻表述的,且有一定的爭議。但拋卻對于科學主義的哲學爭辯,只將其投射到遺產(chǎn)保護領域,可以看出在一個科技飛速進步、人的自信空前增長的社會環(huán)境下,當科技帶給社會質(zhì)的飛躍和社會成員強烈的自豪感時,科學價值才會逐漸被與遺產(chǎn)聯(lián)系起來。

        在西方的遺產(chǎn)話語中,最先出現(xiàn)的是歷史和藝術(shù)價值。因為遺產(chǎn)是用來構(gòu)建民族身份、凸顯自身擁有卓越基因的媒介[15],所以當科學并沒有顯現(xiàn)出巨大的力量時,遺產(chǎn)更多是和悠久的歷史以及高貴的審美趣味緊緊相連,而歷史和藝術(shù)是西方社會自古以來最引以為傲的文化基因,能夠展示自身的文明和精英志趣。當科技革命到來后,面對現(xiàn)在和未來,科技彰顯了改善人類生活的巨大潛力,因此它意義大到甚至可以超過藝術(shù)。自然而然地,當回顧過去時,科技在歷史和構(gòu)建身份中的地位也獲得提高。這樣一來,那些見證科技發(fā)展成果的遺存,那些至今仍有自然科學、工程技術(shù)上的借鑒和實用價值的遺存,在歷史的基礎維度上成為擁有卓越基因和輝煌文明的明證,在科學的次級維度上又可以服務現(xiàn)代社會、創(chuàng)造更好的未來,所以理應受到人們的保護。這種意識在戰(zhàn)爭引起破壞的刺激下更容易被激發(fā)出來。

        或可這樣概括:遺產(chǎn)是一個展示自身卓越基因的舞臺,在西方遺產(chǎn)語境下,“歷史”和“藝術(shù)”一直在舞臺上扮演重要角色,后來“科學”異軍突起,自然也成為一個重要砝碼。反觀國內(nèi)層面,科學價值的出現(xiàn)雖然伴隨的不是科技的發(fā)展,而是國破家亡和兵荒馬亂,但是在思想層面,科學給予了知識分子很大的希望和信心,讓他們看到了科技對人類發(fā)展的重大意義。

        其次,文件中關乎科學價值的表述,涉及到自然遺產(chǎn)和文化遺產(chǎn),前者如古生物化石,后者包括建筑遺產(chǎn)和可移動的遺產(chǎn),如科技儀器、科技資料等。人們的認知很容易將這些類別混在一起,不加區(qū)分。國際層面最早的科學價值僅針對文化遺產(chǎn),而國內(nèi)的最早表述則同時涵蓋自然和文化遺產(chǎn)。單獨描述建筑遺產(chǎn)的科學價值,不論國際或者國內(nèi)都是很晚的事情。但科學價值具體意味著什么,在這些文件中均稍顯模糊,有時與歷史價值有很大重疊。如前所述,筆者更認同將科學價值定義為一種現(xiàn)今的價值,即服務當今社會的價值,與歷史價值區(qū)分開來。

        最后,當我們談論價值問題時,保護對象的差異決定了價值認識的不同。就如國際層面從《利伯條約》到《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公約》,其保護對象實際上要比《雅典憲章》和《威尼斯憲章》寬泛得多。前者對應現(xiàn)在常說的文化遺產(chǎn)(cultural heritage),后者卻主要集中在以建筑遺產(chǎn)為主體的歷史古跡(historic monument)。反觀中國相關文件的保護對象,從最早的“古跡”(《保存古跡推廣辦法》),到“古物”(《古物保存法》),再到現(xiàn)在一致認定的“文物”(《文物法》)和“文物古跡”(《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一直都與文化遺產(chǎn)非常接近,有的范圍甚至更為寬泛,如“古跡”的范圍已經(jīng)囊括了今天所說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16],“古物”則囊括自然遺產(chǎn)等。所以在價值認定上,國內(nèi)和國際層面對遺產(chǎn)價值的認識殊途同歸,也就不足為怪。

        [1]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中心,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 國際文物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 中國國家文物局, 編. 國際文化遺產(chǎn)保護文件選編[M].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7.

        [2]ALOIS R. The Modern Cult of Monuments:Its Essence and Its Development[G].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Issues in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Los Angeles: The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1996: 69-83.

        [3]尤基萊托. 建筑保護史[M]. 郭旃, 譯.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389.

        [4]Brussels Declaration [EB/OL]. [2017-06-28].https://ihl-databases.icrc.org/applic/ihl/ihl.nsf/ART/135-70008?OpenDocument&xp_articleSelected=70008.

        [5]Treaties, States Parties and Commentaries[EB/OL]. [2017-06-27]. https://ihldatabases.icrc.org/applic/ihl/ihl.nsf/Article.xsp?action=openDocument&documentId=6 E8D0C88F0AF1E95C12563CD00516000.

        [6]VATTEL E , The Law of Nations[M].CHITTY J, trans. Philadelphia: Pa T. & J. W.Johnson, Law Booksellers, 1844: 368.

        [7]陳振明. 西方政治科學的興起與學科分化[J]. 東南學術(shù), 2004(2): 7-16.

        [8]李麗. 科學主義在中國的歷史與現(xiàn)實之省思[D].復旦大學博士論文, 2006.

        [[9]魏屹東. 科學主義: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理解?[J].科學技術(shù)與辯證法, 2004(12): 5-9.

        [10]劉臨安. 意大利建筑文化遺產(chǎn)保護概觀[J]. 規(guī)劃師, 1996(1): 102-105.

        [11]清民政部. 民政部奏保存古跡推廣辦法另行酌擬章程[G]// 商務編譯所, 編. 大清宣統(tǒng)新法令.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09: 16-17.

        [12]林佳. 中國建筑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理念與實踐[D].天津大學博士論文, 2013.

        [13]朱希祖, 滕固. 古物之范圍及種類草案說明書[A]. 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 編. 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議事錄(一). 1935: 108-109.

        [14]呂舟. 中國1949年以來關于保護文物建筑的法規(guī)回顧[J]. 建筑史論文集, 2003(1): 152-162+276-277.

        [15]LAURAJANE S. Uses of Heritage[M].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16-29.

        [16]郭滿. 方志記載折射出的中國古代古跡觀念初探[D]. 天津大學碩士論文, 2013: 105.

        猜你喜歡
        科學價值歷史
        科學大爆炸
        一粒米的價值
        “給”的價值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科學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4月
        科學拔牙
        衰落的科學
        雕塑(1999年2期)1999-06-28 05:01:42
        开心五月激情综合婷婷| 久久综合五月天啪网亚洲精品 | 干出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夜夜嗨| 福利体验试看120秒|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八戒|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av| 看日本全黄色免费a级|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色婷婷| 特黄aa级毛片免费视频播放| 中文字幕日韩人妻在线| 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帮老师解开蕾丝奶罩吸乳视频 | 九九九免费观看视频| 香蕉久久福利院| 日本少妇按摩高潮玩弄| 成人自拍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婷婷瑜伽| 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精品| 在线观看av片永久免费| 婷婷五月综合缴情在线视频| 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四虎| 国产尤物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水蜜桃在线视频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密臀九色| 亚洲av无码精品蜜桃| 揄拍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综合天堂av网站在线观看| 我和隔壁的少妇人妻hd| av香港经典三级级 在线| 精品国产1区2区3区AV|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青青草 |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蜜臀|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熟妇激情内射com| 亚洲AⅤ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在线观看三级视频| 国产精品扒开腿做爽爽爽视频| 青青青爽国产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