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麗華,通信作者:柴軍良
(1.山西省晉城市人民醫(yī)院,山西 晉城048100;2.山西省晉城市婦幼保健院,山西 晉城048100)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卒中,是指各種原因所致腦部血液供應障礙,導致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壞死,而出現(xiàn)相應神經功能缺損的一類臨床綜合征。腦梗死是腦卒中最常見的類型,占腦卒中患者的70%~80%[1]。臨床常用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手段治療,早期溶栓治療有一定的效果,但溶栓治療具有較為嚴格的適應證,對于發(fā)病時間無法確定,發(fā)病至靜脈溶栓治療開始的最大可能時間超過4.5 h是治療禁忌。目前臨床研究阿司匹林對急性期腦梗死的治療效果較好,但是單用于二級預防效果不佳[2]。因此,本研究使用桂枝茯苓丸聯(lián)合阿司匹林治療患者,以進一步尋求降低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流變指標的有效方案。
1.1 一般資料 選取山西省晉城市人民醫(yī)院住院患者共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20例和觀察組40例。觀察組男15例,女25例;年齡50~62歲,平均(51.08±10.42)歲;病程7~13 h,平均(6.72±1.48)h。對照組男8例,女12例;年齡48~65歲,平均(48.28±10.04)歲;發(fā)病時間7~14 h,平均(7.21±1.48)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發(fā)布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療指南(2014)》制定[3]:①急性起病常于安靜狀態(tài)下發(fā)?。虎诰衷钌窠浌δ苋睋p癥狀如一側面部或肢體無力或麻木,口角歪斜,語言障礙,一側或雙眼視力喪失或模糊等;③癥狀或體征持續(xù)時間不限(當影像學顯示有責任缺血性病灶時)或持續(xù)24 h以上(當缺乏影像學責任病灶時);④排除非血管性病因;⑤腦CT/MRI排除腦出血。
1.3 納入標準 結合臨床表現(xiàn)及體征,并經顱腦MRI、CT確診為腦梗死[4]。發(fā)病時間大于6 h者。符合中醫(yī)學中風病的診斷標準,且中醫(yī)辨證為瘀血阻絡證[5-6],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有出血傾向:血小板<100×109/L;發(fā)病時間小于6 h者;肝腎功能不全者;有血液病史者;不配合治療者。
2.1 對照組 按照《神經內科學》第7版教材要求進行溶栓治療,抑制血小板并對癥治療,同時口服拜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78)每日1次,每次100 mg,連續(xù)服用4周。
2.2 觀察組 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加桂枝茯苓丸口服(山西萬輝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93403)每次6 g,每日2次,連續(xù)服用4周。
3.1 觀察指標 治療前與治療4周后第1日晨起空腹,采集患者靜脈血3 m L,采用血小板分析儀進行血小板聚集檢測,記錄兩組最大血小板聚集時間;采用全自動血流分析儀檢測血流變指標,檢測指標包括全血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纖維蛋白原。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3 結果
(1)血小板聚集率和聚集時間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血小板聚集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最大血小板聚集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腦梗死患者治療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和聚集時間比較(x±s)
(2)血流變指標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纖維蛋白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腦梗死患者治療前后血流變指標比較(x±s)
(3)安全性評價 治療前后患者的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心電圖、血脂、血糖、凝血功能、肝功能、腎功能等檢查均未發(fā)現(xiàn)有異常改變。本研究實施過程中患者沒有出現(xiàn)消化道癥狀、出血性腦血管疾病等嚴重的不良事件。
腦梗死作為一種常見病,是指突發(fā)腦供血中斷導致的相應支配區(qū)域腦組織壞死,屬于中醫(yī)“中風”范疇。中醫(yī)治療多以補氣行血,化瘀通絡為主[7]。80%~90%腦梗死是由于腦部供血動脈急性閉塞和嚴重狹窄導致血動力學發(fā)生改變,因此血瘀病機不容忽視,活血化瘀法論治本病值得研究。腦梗死的臨床特點為腦組織缺血,缺氧壞死,出現(xiàn)相應神經功能缺損??v觀本病發(fā)展過程主要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炎導致的動脈血管瘀血,無法供應腦部。從活血而不出血論治不僅效果顯著,而且避免了阿司匹林引起出血的副作用,起到了協(xié)同治療的效果。本次研究顯示,桂枝茯苓丸聯(lián)合阿司匹林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有輕度抑制作用,對凝血酶原時間(PT)無明顯影響作用[8]。
中醫(yī)治療腦梗死多以補氣行血、化瘀通絡為主。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匱要略》,具有活血化瘀、消癥散結功效。組方以桂枝辛甘而溫,溫通血脈,行瘀滯為君藥。桃仁味苦甘平,活血祛瘀,助君藥以活血化瘀,用之為臣;牡丹皮、芍藥味苦而微寒,即可活血散瘀,又能涼血以清退瘀久所化之熱,緩急止痛;茯苓甘淡平,滲濕祛痰,具有消癥之功,健脾益胃,扶助正氣,均為佐藥。丸以白蜜調和,甘緩而潤,緩諸藥破泄之力,是以為使。全方共奏活血化瘀之功。瘀血祛則腦脈氣機通暢,對患者的功能康復具有良好療效,同時利用其活血而不出血的特性,治療腦梗死確實發(fā)揮了中西醫(yī)結合取長補短的特點。臨床研究表明,桂枝茯苓丸可明顯降低全血黏度,服藥30 min后見效,可持續(xù)180 min以上[9]。對本藥的單味藥物研究發(fā)現(xiàn),桂枝、牡丹皮有抑制血小板凝聚,抗纖維蛋白溶酶的作用。芍藥也有抗纖維蛋白溶酶的作用。同時本方對腦卒中易發(fā)性高血壓有抑制其上升,改善紅細胞的變形能力[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在改善血小板聚集及血流變方面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與櫻川信男、謝鳴、久保道德等[8-10]研究結果相同。不足之處是樣本量較小,沒有進行多中心研究,這些都是接下來需要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