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麗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注重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迸c信息時代不期而遇的今天,人們的思維模式、學習狀態(tài)以及固有的生存方式必然因為信息化技術的“加盟”而變得多元、豐富和精彩起來。日新月異的網絡,為小學作文教學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
“微信”是這幾年新興起的“通信媒介”,在教師和家長之間搭起了便捷的通信新橋梁。因此,我嘗試把“微信”作為中年級作文教學的一個別樣“窗口”,巧妙利用“微信”平臺發(fā)掘學生的潛能,進行“微作文”的教、學、評,為作文教學注入了新的內涵,讓微作文與“微信”同行。
一、未成曲調先有情——激發(fā)興趣、體驗樂趣
三年級學生經?!罢剬懽魃儭保科涓词菦]有寫作興趣,更沒有寫作熱情。針對學生這一心理特點,我們應該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
興趣是主體對外在事物保持的敏感而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建立在這種心理狀態(tài)的基礎上,習作主體就會以充盈的心靈去感受客觀世界,樂于去觀察周圍的“客觀之物”。學生“眼中有物”,就不難做到“筆下成文”。在“微作文展示臺”創(chuàng)建前,我先做了一番動員:老師和你們爸爸媽媽的手機里有一個神秘的寫作展示臺,如果你愿意成為它的會員,你的寫作水平將迅速提高哦!” 學生紛紛把手舉得高高……“微作文展示臺”這一“新鮮事物”激發(fā)了學生參與寫作的興趣和熱情,開啟了“微作文”之門。
教師一旦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就會自覺認真地寫,我思索著如何讓學生保持參與“微作文”的興趣呢?我針對中年級學生的寫作水平,適當“降低”作文要求,如:只寫片段,不做字數要求,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布置的寫作題材與生活密切相關,讓學生有“米”可炊。
二、小荷才露尖尖角——聯系生活、樂中悅寫
“語文的外延是生活”。生活是個取之不盡的寶庫,學生身邊每天都發(fā)生著許多新鮮事。我們應當引導他們用眼睛去觀察,用耳朵去傾聽,從生活中獲取素材,學生的習作就不會坐而論道、閉門造車。指導學生習作要重視生活這個源頭活水,從生活中去攝取,不能把視角僅僅局限在教材單元內的習作要求上,而應把視野投向這萬花筒般的社會生活?!拔⒆魑摹眲?chuàng)作更是教材里作文題材的延伸和補充。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主題是“聲音”,恰巧我們泉州去年九月兩個臺風來襲,學生停課在家,我通過“微作文展示臺”布置了第一次“微作文”主題“臺風來了”:臺風來襲,站在陽臺或窗前,仰望天空,你看到怎樣的天?開啟你的耳朵,風聲、雨聲……你總該聽到些什么吧?請你用一段話對臺風進行描寫。
用眼睛觀察,用耳朵去傾聽……孩子眼前的情景就是“臺風”的現場直播。充分調動學生觀察、思維、聯想和想象等智力因素以及動機、興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參與習作活動,他們興致勃勃地去觀察、去傾聽、在思考。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美好的審美情趣以及愉悅的情感反應,形成了最佳的寫作心理狀態(tài)。
也許是“微作文”展示臺這一新鮮事物讓孩子們更認真地對待這次寫作,也許是孩子們在乎自己的作品會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也許是作文題材來源于生活,因而孩子們愛寫、樂寫,寫得有聲有色。
“微作文展示臺”盡量減少了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學生自主作文。如:平時的觀察記錄;生活的見聞;國慶假期布置寫“國慶七天樂”主題微作文:寫國慶假期的樂事或趣事;好看的書報,讀了寫……讓學生自由自在地想,無拘無束地說,揮灑自如地寫,從而開創(chuàng)“萬紫千紅總是春”的作文新天地。
三、為有源頭活水來——轉變角色、豐富積累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睂懞米魑模x不開廣泛的閱讀。《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了要豐富語言積累。學生進行語言積累要將課內與課外有機結合,“兩條腿”走路,既要認真學習課文中精美的詞匯,規(guī)范的語言,豐富的表達方式,又要鼓勵學生走出課本,走向生活?!拔⒆魑恼故九_”是學生積累語言的又一個新途徑。比如:國慶節(jié)期間,我布置了這樣一個課外積累作業(yè):摘抄“微作文”主題“臺風來襲”的優(yōu)美句段。學生尋找摘抄的內容時,由“用心”的讀者轉變成忠實的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把他人的“微作文”當作“鏡子”或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或發(fā)現自己的不足。既豐富了自己的語言積累,也內化為下次創(chuàng)作更認真的動力。再如:第四單元的語文天地要求交流“塞北江南”的詩文,“微作文展示臺”充分發(fā)揮了它的互聯網優(yōu)勢,孩子們紛紛把自己尋找的優(yōu)秀美文投放在平臺上,可以在家輕松自由地閱讀,通過微信擴大了閱讀面,并摘抄自己喜歡的寫景的優(yōu)美句段,為本單元作文“家鄉(xiāng)有名的景物”做好鋪墊?!八问?,非一日之功”,只要持之以恒,學生將會擁有自己的語言寶庫,寫作自然得心應手。
四、大珠小珠落玉盤——展示成功、以評促寫
葉圣陶老先生說:“好作文是修改出來的?!爆F在學生作文之后往往急于上交,缺乏再次修改的興趣,修改習作主要依賴老師。老師事必躬親,辛苦改了作文,學生拿到本子后只看了一下分數,便塞進書包,老師徒勞無功的工作在不斷地重復著?!拔⑿抛魑恼故九_”可以幫助我們改變習作評改被動的局面,改枯燥為生動,變單調為多彩,改師評為多元。因為學生對自己的習作進行點評往往缺乏興趣,但對別人的習作就不一樣了,他們會說得頭頭是道,讓人折服。平時對某篇習作的點評也可能是只限作者看到的,但在微信的評價就不一樣了,不僅作者可以看,其他的同學也可以看,這樣你道一言,我道一語,眾人拾柴火焰高,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俗話說“摸著石頭過河”,我在評改方面也做了一次嘗試,如:“臺風來了”,我對每篇“微作文”都做了三言兩語的點評,為后面學生點評做了示范。國慶節(jié)布置微作文“國慶七天樂”,我鼓勵孩子自愿參與,嘗試當小老師做點評,沒想到還有模有樣:小至用錯的標點、錯別字,大到用詞造句的準確性,篇章結構的合理性,孩子們在平臺中相互啟發(fā),相互修改,取長補短。通過“微信”拓展全新的作文交流渠道、交流方式,鼓勵學生虛心學習別人習作中的優(yōu)點,讓學生由“會作文”走向微信上的“互薦互賞作文”, 讓學生充分地享受到寫作的樂趣,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我們有理由堅信:因為微信,學生的習作打開了一扇別樣的天窗;因為微信,學生看到了一片五彩的天空;因為微信,學生愛作文、樂作文、會作文!
【備注:本文系鯉城區(qū)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第一批)《小學中年級“互聯網+習作”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LCJG135-020)的研究成果?!縠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