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潔
(中國聯(lián)合工程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浙江省地理信息創(chuàng)新園項目地塊地處湖州德清,位于浙江省地理信息科技小鎮(zhèn)核心區(qū)塊,地理位置優(yōu)越,交通便捷。隨著地理信息產業(yè)的發(fā)展,地理信息應用的不斷擴大,產業(yè)鏈上的新生事物正在創(chuàng)造奇跡,且效益已經顯現。創(chuàng)新園項目的設計,旨在集聚全國地理信息龍頭企業(yè),為聯(lián)合國地信大會服務。項目設計于2013年,于2017年竣工驗收,2018年聯(lián)合國地信大會按期召開,并宣布德清會址為永久會址。
地理信息創(chuàng)新園項目東鄰玉屏路,西鄰景觀河道支河二,景觀資源豐富。地塊形狀規(guī)整,沿河岸呈狹長形。項目作為園區(qū)的對外形象展示,地標作用明顯。
設計從項目整體開發(fā)的角度切入,實現規(guī)劃設計的整體性、連續(xù)性,同時也為后續(xù)的開發(fā)提供足夠的空間和靈活性。在單體設計上,也處處遵循園區(qū)整體科技感、現代感、構成感的氣質定位,從細節(jié)處打造一個開放大氣的園區(qū)。
項目南側沿路布局兩幢五層辦公,北側布置一幢地理信息遙感實驗樓。中部錯落布置十五幢四層精品辦公樓,順應河岸線錯落排布,充分享有西部河景和東部塔山的優(yōu)質景觀資源,并形成中軸的景觀軸線,中軸空間順應河岸線相應變化,園區(qū)內空間豐富,建筑組合方式多樣。
項目主要人流由東側玉屏路引入,車行入口由科源路引入后在東側道路快速便捷地引入地下車庫,最大限度地實現人車分流,園區(qū)內形成環(huán)路,臨河道一側設置景觀道路,充分享受河道的景觀資源。
一軸多心理念布局,貫穿南北的空間景觀主軸,多棟多層在空間和建筑尺度上相呼應,形成通透的優(yōu)質辦公空間。
將建筑理念與德式現代主義建筑風格相融合,彰顯“現代、大方、典雅、時尚”的氣質。凹凸反向的細節(jié)變化體現德式工藝特有的精工細作;豎向線條的鋁板和連續(xù)的玻璃,締造無限延伸的視覺美感;節(jié)能、保溫、隔熱、降噪,使室內空氣時刻保持清新,創(chuàng)造健康舒適的科技辦公環(huán)境。
注重景觀與建筑空間共融,強調東側塔山及西側河道公共景觀的同時,將景觀設計融入建筑設計,和共享活動空間的融合交接,構成完整的空間綠化體系,營造內外兼修、一體式的科研景觀氛圍,為園區(qū)提供多樣、人性的生活場景和體驗方式。結合上人屋面,形成令人賞心悅目的城市陽臺。
平面靈活布局,使用空間可分可合;內部主要交通空間最小化,保證有效空間的最大化、完整化。同時,保證靈活的分割組合空間,迎合各類功能面積需求;靠近河道的單體在景觀面設置開敞空間,內部充分享受景觀資源的同時,與景觀互為因借;結合造型設置露臺空間,提供更舒適優(yōu)雅的辦公環(huán)境。
北側地理信息遙感實驗室由于有高大空間精密儀器的特殊要求,恒溫恒濕,微震動不超過3mm,對平面空間設置和立面造型的結合都提出了較高挑戰(zhàn)。各工種鼎力配合,實際效果得到各方一致好評。
強調群體建筑的空間及拓撲變化,在有限的用地中,利用建筑及空間語言的不同表達,創(chuàng)建豐富多變、富有人文情懷的科技場所。
建筑立面設計試圖營造一種精致、簡約、又不失多元化的氛圍。經多方案比選,南北組團以輕盈的玻璃體塊錯動,結合豎向鋁線條的變奏組合,形成建筑立面通透理性的立面肌理,展示建筑的體量和轉折。中部組團以石材與玻璃的交互扭轉,以明確的虛實對比強調建筑的雕塑感,同時結合仿木色鋁百葉的位置變化,以靈活多變的造型進行場所三維體系的二次營造。整體立面并通過玻璃、鋁板、石材等材質的穿插應用,展現序列性和科技感,在區(qū)域內展示標志性。力求實現一種態(tài)度,一座標桿,產業(yè)聯(lián)盟,科技引領!
回顧整個設計過程,我覺得有兩點值得總結,一是如何在有限用地中實現建筑空間群落組織,二是如何在極簡的基礎上實現多元化設計。
如何在有限用地中實現建筑空間群落組織,我們考慮從用地與建筑間的黑白圖底的拓撲關系推演著手。項目用地非常狹長,南寬北窄,要排布二十多棟單體,如果按常規(guī)排布會形成即沒有中心、又無法呼應邊界的兵營式排布,這樣排布完建筑,剩余的圖底也就是室外空間也是均質呆板的,人在中間的活動也變成單純的直線,趣味性就會大大降低。如何利用建筑的變化形成空間的變化,空間的變化形成趣味的戶外行進體驗,成為該地塊設計的重中之重。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根據用地,從四個界面和一條主軸進行模型推演。
(1)沿河界面的變化和尺度定位。用地西側沿河,河的寬度適宜,河邊及對岸均設置景觀游步道,且南北兩端設有兩座景觀小橋,是最佳的取景點。盡管河界基本平直,我們在排布建筑的時候也刻意做了進退曲折的處理,利用su體塊模型,研究多個視點及動態(tài)的行進路線,使使用者無論是沿河游走還是對岸眺望,再或是駐足橋上取景,均能取得最佳視覺效果和最佳空間體驗??臻g和路線始終是變化的,體驗者才會在狹長的邊界產生行進的趣味動力。再以簡潔錯落的建筑外形結合水面倒影,形成空間外的畫意。類似于一副好的攝影作品,用光影講故事。建筑就是因借景觀,用空間和畫意來講故事以吸引他的讀者。
(2)東側沿路界面,由于東側對面即是塔山景區(qū),景觀資源豐富,且東側界面較長,便于設置園區(qū)主入口。我們在空間界面上沿用守界原則以形成秩序感。同時在入口附近做變化處理,讓入口的處理是隱于環(huán)境、但進入后又有景可對的感覺,轉入主軸后即移步換景,漸入佳境。這又像講故事,高潮一般不宜在前面就直白揭示,要靠讀者去探索發(fā)現。
(3)南側界面沿城市主要道路,是園區(qū)最重要的形象展示面,又是整個建筑群落南端的收束起點。因此我們把最華麗的建筑形式設在南端,兩幢并列,形式上對稱且又有變化,形成城市的地標。
(4)北側界面比較特殊,一是主軸空間最北端的界點,要在這里有個好的結尾,二是地理信息遙感實驗室設在這里,結合地理信息廣場雕塑,形成整個產業(yè)園的標志。
(5)中間主軸的收放及其中的線性小景觀的處理是整個建筑群落處理的另一個關鍵。由于用地狹長限制,只能形成一條主軸,這條主軸上空間的收放圍合就變得極為重要。我們選擇在南側較寬敞地段設置噴泉廣場,在這里,建筑形式是簡潔統(tǒng)一又富有變化的,空間尺度無論從南向北還是從北向南看都是宜人的,光線在小廣場的變化使它在一天的各個時段呈現出不同的美好表情。向北去,基地收窄,線性的道路空間一側做枯山水的景觀處理,讓被迫單一的空間產生變化。
如何在極簡的基礎上實現多元化設計,我們從平面和立體的空間及造型兩個方面進行探索。
(1)平面形式的多元化,是指建立在統(tǒng)一基礎上的多元化,力求做到統(tǒng)一中有變化。這里的統(tǒng)一不是平面布局的完全統(tǒng)一,而是指交通核心盡量緊湊、可利用空間盡量最大化的布局原則的統(tǒng)一。我們在設計中要結合造型需求、結合景觀資源需求、結合地理位置空間等把繁復的功能需求進行梳理分類,讓它在平面階段就做到簡潔而又各有變化,同樣的外殼,內部各方向的感受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2)立面形式的多元化。根據建筑在基地中所處的位置不同,給它不同的定位,讓它扮演不同的角色。南側,我需要它是整個區(qū)塊最亮的點,結合幕墻和鋁線條做層層體塊的扭轉和虛實變化,強調體塊自身的橫向延展性。中部的多元化考慮在雕塑感極強的造型基礎上,以木色鋁合金百葉方向的不停變換形成視覺上的豐富體驗。相比之下,北端的多元化處理難度更大一些,因為恒溫恒濕的大空間要求,立面是大體量無法開窗的實體。我們選擇在大體量上用鋁板幕墻的凹凸豎向線條體現功能的科技主題,同時把輔助用房做成小體量與其搭配,立面造型手法也換成玻璃幕墻與鋁線條結合,和大體量實體進行對比,同時弱化主體過大的體量感覺。建成后使用者的空間體驗感受映證了我們在這一點上的努力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