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昱東
(無錫科技職業(yè)學院 江蘇無錫 214000)
通過筆者前期的研究,已經(jīng)得出了李公祠采用天井式的平面布局形式,祠堂以天井為中心,采用中軸對稱的方式向外擴展,天井連接儀門和享堂,兩側與廊廡相連接,構成了長寬比為5:1的天井,享堂與廊廡四面均有屋頂都向天井內(nèi)傾斜,有四水歸堂之意。祠堂為二進祠堂,整座祠堂從儀門到祭祀的享堂由低到高層層抬升,步步向上,這是也惠山古鎮(zhèn)祠堂群主要的祠堂空間布局形式。在此基礎上將進一步深入研究李公祠的建筑結構和建筑裝飾特征。
李公祠作為一座修建于清末惠山腳下的個人專祠,考慮到主人和集資建造者的身份,其在設計建造的過程中應當大量采用了徽州傳統(tǒng)古建的形式,同時也應所處地理環(huán)境的因素,吸收了當?shù)赝瑫r期祠堂建筑的某些特征。此節(jié),將對祠堂建筑主體的各個部分做一一的分析。
屋頂是傳統(tǒng)祠堂建筑中最為重要也是最為顯眼的建筑構成,是一座祠堂的臉面。傳統(tǒng)徽州祠堂儀門上的屋頂較多的借鑒了皇宮的建筑樣式,采用一層、三層、五層的屋頂組成,與屋頂下方的儀門統(tǒng)稱為三鳳樓或五鳳樓。無錫惠山古鎮(zhèn)由李鴻章在同治三年(1864年)奏請建造的昭忠祠就是采用的三鳳樓屋頂形式。
李公祠建造年代晚于昭忠祠將近二十年,處于清末政治社會動蕩時期。在當時的情況下,由旅錫皖人民間集資修建的李公祠不僅包含基本的祭祀功能并且具備了園林觀賞的功能,有時人稱李公祠不亞于蘇州留園,所以整體祠堂的建造費用應當巨大。如再花費巨資建造五鳳樓形式的屋頂顯然不合情理。所以李公祠的屋頂應參考與其同時期建造的惠山古鎮(zhèn)李金鏞專祠的屋頂形制,采用較為普通的硬山式屋頂較為合理。
祠堂建筑作為中國傳統(tǒng)建筑,木架構是屋身最基本的形式。抬梁、穿斗、井干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主要木架構形式?;罩莸貐^(qū)的祠堂建筑和民居建筑一般都會采用抬梁和穿斗結合的方式進行建造,建筑兩側的山墻面多用穿斗式木架構,而中跨部分則采用抬梁式結構。李公祠整體的木架構也是采用了兩者結構的形式進行建造的。
作為建筑下部的臺基主要是指木架構之下,用于穩(wěn)固建筑、承受載荷的部分。根據(jù)外觀形式臺基主要分為普通臺基和須彌座臺基兩類,普通臺基主要用于普通的房屋建筑。須彌座臺基主要用于較為宏偉的宮殿、廟宇等建筑?;罩莸貐^(qū)的祠堂建筑都是采用的普通臺基形式。李公祠的臺基也更多的是考慮其功能性與實用性,并且使用了最為常見的垂帶踏跺來連接臺基與室外地坪。
現(xiàn)復原李公祠建筑的臺基部分基本符合傳統(tǒng)形式,但在磚墁地面的排磚方式上與傳統(tǒng)的做法有所出入。室內(nèi)磚墁主要使用方磚和條磚進行鋪設,方磚主要使用十字縫和斜墁的排磚形式;條磚主要使用陡面和柳葉面進行相應的排磚。
現(xiàn)李公祠使用的是方磚整齊排列的形式,這種形式主要用于現(xiàn)代建筑室內(nèi)鋪地,而徽州祠堂基本采用的是方磚十字縫排磚方式。
無錫惠山李公祠作為惠山祠堂群中徽派古建的代表。其處處反映出徽州祠堂建筑的裝飾特征。所謂“有堂皆設井,無宅不雕花”即是說明徽州的建筑將雕刻工藝融入到建筑本身,將建筑的功能性和裝飾性進行了很好的結合。通過對建筑上不同材質,不同構件的雕刻裝飾,形成了著名的徽州木雕、磚雕、石雕。通過徽州“三雕”進一步提升了建筑的文化內(nèi)涵。
惠山李公祠建筑的裝飾特征主要通過其木架構部分和磚石部分進行了較多的體現(xiàn)。
2.1.1 柱子
柱子是傳統(tǒng)古建中最為重要的承重構件之一,也是在建筑縱向上最高的構件。根據(jù)其在建筑中所處的位置不同,可以分為外柱和內(nèi)柱兩大類。外柱內(nèi)柱通常使用不同的材質進行制作,建筑的外柱一般采用石柱,以防柱體受潮腐敗,而內(nèi)柱一般采用木柱。惠山李公祠的柱網(wǎng)也是采用了石柱加木柱的形式。
李公祠內(nèi)的柱子與傳統(tǒng)的徽州祠堂建筑中的柱子一樣形式上比較簡單。只在柱頭和柱礎上略加裝飾,在柱身上沒有采用裝飾性元素。在外柱的柱頭上,采用了木雕工藝,雕刻出了花瓣紋的造型來承托上方的梁枋和撐拱。柱身采用了直柱的形式,柱體的直徑上下一致,并且沒有加任何線條裝飾,顯得簡單大方。柱子的柱礎部分是為了防止木制柱身受潮腐爛而設計的功能性構件,也是裝飾性最強的部分。通常都會用石材制作,加之以裝飾性雕刻,李公祠的柱礎將在下文中的“磚石部分”進行分析。
2.1.2 梁枋
梁枋是連接柱網(wǎng)并承載屋頂重量的主要建筑構件,是整體木架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jù)其外形特點可以分為直梁與月梁?;萆嚼罟舻脑铝翰捎昧溯^為簡單的裝飾工藝,即線條陰刻的手法。在梁枋的兩端雕刻出一道弧線,自下而上,由粗變細,形似滿月,這道弧線稱之為梁眉,又因其形似龍須,所以民間也成為“龍須”。李公祠的月梁是否還采用了彩繪的裝飾工藝,已經(jīng)無從考證。
2.1.3 撐拱
撐拱連接著柱子與撐枋,其主要是用以挑出支撐屋檐的重量,將原來建筑的斗拱功能進行取代。由于其造型突出,結構簡單,所以會對撐拱進行雕刻裝飾?;萆嚼罟舻膿喂埃饕牡窨虄?nèi)容為瑞獸獅子,通過雕刻主體獅子來表達兩層含義。一為“吉祥”,二為“官運”。雕刻出的獅子頭朝下,尾向上,分公母,公獅前爪懷抱繡球,母獅則懷抱幼師。雕刻工藝十分考究,獅子造型飽滿,動態(tài)自然,身上的毛發(fā)根根清晰可見,繡球也雕刻的十分精美。將撐拱雕刻成“獅子滾繡球”來表達吉祥的寓意,而雕刻成“太獅少獅”主要是取其諧音“太師少師”,因為太師、少師皆為官職稱謂,所以用來表達官運亨通之寓意。
2.1.4 雀替、柁墩
雀替與柁墩都是組成木架構的重要構件。惠山李公祠的雀替主要裝飾內(nèi)容為云紋和卷草紋,均采用了透雕的技法,將兩類紋樣滿雕在雀替外露的三個面上,并通過榫卯與其承托的月梁相連接,月梁的梁眉“龍須”與正下方的云紋和卷草紋相得益彰,無論是在結構上還是在外觀造型上都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李公祠的柁墩則是采用了較為常見的上大下小類似于梯形的幾何形態(tài),因其結構簡單,所以采用了浮雕的技法,在正反兩面進行雕刻。將回紋雕刻在四周邊緣處形成整體開光,在開光內(nèi)雕刻花卉和瑞獸進行裝飾。
古代的工匠們運用木雕工藝將李公祠木架構中的大部分構件進行了雕刻裝飾,形成了與李公祠文化相匹配的外延裝飾。
傳統(tǒng)古建以木結構為主,輔之以磚石。磚石在古建中主要起到了圍擋和裝飾的作用,所以能夠出現(xiàn)“墻倒屋不塌”或者“屋塌墻不倒”的情況。磚石作為建筑的輔助用材,也被大量應用于建筑主體和建筑構件中,比如山墻、柱礎、地基、門枕石等。因此磚石類的建筑構件也成為了雕刻裝飾的載體,磚雕、石雕大量運用在此類構件上。李公祠的磚石類雕刻雖不像木架構雕刻那么引人入勝,但具有其一定的特點。
2.2.1 山墻
山墻主要指位于建筑物兩端上的防護墻,俗稱馬頭墻,利用山墻的阻隔功能,防止火災的蔓延。山墻頂部用瓦片和瓦當加以覆蓋,瓦當上裝飾有吉祥圖案,如云紋等。至于山墻的墻體部分主要采用南方常見的陡板磚的擺置方式,然后在外層涂以白粉,體現(xiàn)出粉墻黛瓦的感覺。李公祠的檐墻并沒有采用復雜的磚雕進行裝飾,而是在造型轉折處用了簡單的線條進行修飾,整體看上去簡潔大方。
2.2.2 石柱礎
柱礎是傳統(tǒng)建筑柱子下方的墊基石,主要用以承受建筑柱網(wǎng)的壓力,其次能起到防潮防濕的作用,阻隔地面濕氣侵入木質柱體,防止木構件發(fā)生腐敗。李公祠大門外的兩根石檐柱采用了覆盆式柱礎,上面裝飾有蓮花紋樣,代表清廉之寓意。
08年復原的李公祠,天井旁檐柱的柱礎采用了覆盆式的“靴形礎”,由于檐柱采用了方柱的形態(tài),所以柱子整體上呈現(xiàn)出上方下圓的態(tài)勢,這顯然是極為錯誤的,方形的柱子一般匹配方形的柱礎,因此可以參考徽州棠樾敦本堂的方形石柱礎造型。
李公祠的山柱均采用了簡單的方形柱礎,沒有任何裝飾,更過的考慮其實用功能。
2.2.3 門枕石
門枕石是傳統(tǒng)建筑大門兩側的主要石質構件,主要起到支撐門框和門軸的作用,它是建筑主人身份的體現(xiàn),是一座建筑的臉面?,F(xiàn)存李公祠大門的門枕石為簡單的方形石塊,與李公祠的等級形制和建筑整體風格極為不符,所以應當參考與其建造年代相近,背景相似的惠山昭忠祠大門抱鼓石造型。造型上應較為修長,由須彌座、鼓托及圓鼓三部分組成,須彌座有較高的束腰,鼓托與圓鼓較為整體。裝飾上主要靠須彌座的直線條與鼓托圓鼓的曲條形成對比,鼓面較為簡潔光滑。這種造型和裝飾風格的抱鼓石也是徽州祠堂較為常見的類型。此外,現(xiàn)矗立在大門口的一對石獅則是畫蛇添足,應當舍去。
在無錫惠山古鎮(zhèn)李公祠的建筑布局形式研究結論的基礎上,結合徽州傳統(tǒng)祠堂的特征來研究李公祠建筑本體的建筑結構和構件裝飾。由于沒有任何歷史上李公祠的影像資料,所以只能在現(xiàn)存李公祠建筑的基礎上,結合徽州傳統(tǒng)祠堂特征,將現(xiàn)存李公祠建筑中的復原錯誤加以糾正,并對李公祠建筑特征進行總結,得到了李公祠抬梁穿斗相結合的木架構特征和具有典型徽雕風格的裝飾特點的結論。通過研究使其盡可能的貼近李公祠的歷史原貌,為類似的祠堂古建修護與保護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