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霏
摘要:對于中國英語學習者來說,相較于閱讀與寫作能力,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一直是一個相對難以解決的問題,這其中不乏學生不適應課堂教學模式而很難真正融入課堂教學當中的原因。為解決這一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利用人文關懷理念來進行師生互動,達到師生共建的聽說實踐教學模式,從而提高英語聽說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新人文主義 英語聽說教學 師生共建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1-0079-02
一、新人文主義對于教育理念的理論影響
人文主義源于古希臘時期的理論,是指對人進行“教育教化”,從而脫離低級原始的生存狀態(tài)。從這一思想的根源上來看,就存在著對于教育理念的影響色彩。[1]經歷過中世紀的宗教愚昧,人文主義思想在文藝復興時期得到機會重新煥發(fā)生機。20世紀出現了新人文主義理論,強調不僅尊重人,更要尊重人性。這與我國的“以人為本”的發(fā)展理念十分相似。新人本主義所關注的是人的潛能、感官和感情的歡樂和痛苦,其中最重要的是思想境界的不斷提升。
回到課堂教學當中,大學課堂相較基礎教育階段,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目標從單一轉向多樣。學生成為教學活動主導,這些變化從根本上影響了大學課堂的教學指導理念。這種變化如果從新人文主義視角其理解的話,從某種程度來講是大學課堂中的師生對于教育的價值觀正在發(fā)生改變,大學教育的目的已不單純是對于知識的追求與為將來的積累,而是轉變成為個人經歷的豐富與人生的體驗,這就符合從“物的價值”向“人的價值”的轉變。[2]當代大學教育的最終目標也是對人進行全面綜合的培養(yǎng),最終達到性格與思想的完善。
從新人文主義的視野來看大學的課堂教學,每個處于教學活動中的人,性格、感官、情感都需要得到關注,這種需求就引導著教學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即教師與學生需要共同建立這種價值觀的認同,并在教學活動中能夠得到精神層面的關懷,使各自的情感需求得到滿足,才能在教學中引入更為豐富的教學方式,通過人文關懷來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中的真正主導,挖掘學生潛能,最終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3]
二、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對于人文主義關懷的內在需求
(一)從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三個關鍵要素分析人文關懷的重要意義
教師、學生和教學活動構成了教育的三個最關鍵的要素。隨著教學研究的發(fā)展,不難發(fā)現,教學中的諸多問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都是源于忽視了人文關懷的重要作用。大學英語課程一直以來都是高校教學改革中一個備受關注的方向,而在這一學科的現行教學活動中,人文關懷并未受到足夠的重視。
從大學英語教師的角度去看人文關懷,教師作為教學的實踐者,對于本學科教學的認知和情感態(tài)度是十分重要的,對于整個教學活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大學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既承擔著傳授語言知識的工作,同時也要幫助學生建立形成語言技能,在語言學習中發(fā)展認知策略,豐富和培養(yǎng)學生綜合技能。[4]在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不僅存在著知識信息傳遞,還存在更高層次的精神交流。通過另外一種語言的學習,在建立二語語言能力體系之外,對于不同文化的了解與思考,會幫助學生建立起更為客觀全面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所以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實施者,大學英語教師首先需要的也是在繁重的教學活動之外,培養(yǎng)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形成更加開闊的眼界,先從人文關懷的角度來豐富自身,同時也要更加關注與學生的人文情感交流。
從大學英語門課程本身來看,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程,一般設立在本科教學的前兩年。教學周期相對較長,這也就意味著大學英語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存在相當多的機會。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對象大多數是已經在基礎教育階段有過多年英語學習經歷的學生,所以教學的主要內容除了語言知識之外,可以考慮將更多的側重點放在與語言關聯緊密的文化教學當中。作為一門通識課程,大學英語教學應該幫助學生了解西方文明、思維方式、生活習慣,以批判性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及核心價值,熟悉中西方文化差異,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5]因此,從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和目標都體現著人文關懷的重要性。
如果從大學英語課程的學生角度來分析人文關懷的重要之處,首先要注意學生本身的特點與需要。當前的大學教育無法將知識教育與更高層次的精神育人分割開來。人文關懷除了可以幫助學生和教師共建和諧輕松的教學氛圍之外,這種學習氛圍可以激發(fā)學生更多的學習動力,從而幫助學生能夠在課堂教學之外進行更加積極主動的自主學習。人文關懷作用于學生,就是把對學生的關心、愛護以及尊重真正深入進行,在課內外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積極的影響可以消除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消極情緒,擺脫對于英語學習單一的工具化動機,而真正意識到文化學習的意義與價值。當前高校發(fā)展模式是大眾教育,通過高考進入大學學習已經是相對容易的事情,這也就意味著一部分學生在進入大學之時,并沒有明確的目標與方向,對于大學的生活十分迷茫。這種迷茫就需要人文關懷來發(fā)揮作用,幫助學生建立樂觀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發(fā)展更為全面的綜合素質。
(二)聽說課程中對于人文關懷的需求
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全球化進程的日漸加深,在英語學習中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被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被寄予了更大的希望。聽說模塊的教學目標也在不斷提高。從2016下半年的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報名通知中可以看到這種變化,四級和六級的口語報名不再設筆試通過分數限制,且將口語成績單與筆試成績單進行合并。這一變化也就意味著學生對于聽說能力的提高需求會有所增加,同時也會引發(fā)更強的學習動機。這也就意味著,學生在聽說課程中會有更多的學習需求,希望能夠利用課堂教學來提高自身語言能力。[6]
雖然課堂教學不能完全以通過考試為最終目的,但是學生學習需求的增加要求高校英語教師不斷推進聽說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從以往單一的教學模式向教學模式多樣化、教學主體多元化進行轉變。今年以來,結合英語聽說課程本身所具有的交互性特點,為滿足教師和學生能夠真正融入課堂的需求,新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不斷地在英語教學中得以實踐,比如豐富的網絡教學平臺,慕課,翻轉課堂等等。但是真正深入到教學實踐當中,這些新的嘗試也并不是萬能的,技術和教學模式的革新往往忽略了學生對于英語學習最基本的認同感和參與意愿,只有在思想情感方面與學生需求一致,才能更好地引導和啟發(fā)學生,達成使用二語溝通交流的目的,才能使這種以交際為基礎和目的的教學順利開展,使教學目標不只停留在語言知識層面,而是能深入到交流內容本身,達到知識學習和人性修養(yǎng)同步進行,從而使共建型課堂教學得以實現,這種共建不僅僅指師生之間相互配合,而是使師生雙方都能在教學活動中得到提升與滿足。endprint
三、師生共建教學模式對于教師與學生雙方的積極作用
(一)師生共建的教學模式有效地解決了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費時低效”的問題
從某種程度上來看,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方法,在于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能在思想上達成共識與互信,這是一種信念上的轉變。教學當中的雙方都需要意識到聽說課程不是一門簡單的語言基礎課,除了能力訓練之外,這門課程更應該是一門拓展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橋梁性課程,人文性需要得到彰顯與重視。因此,需借助師生共建的教學平臺來構建豐富多樣的教學內容和素材。與此同時,結合現階段社會對于人才英語聽說能力的高需求與人文關懷的教學理念,大學英語教師可以探索出新的教學實踐之路,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
(二)師生共建的和諧教學環(huán)境有利于緩解師生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負面情緒
人文關懷的核心之一就是關注個人的感受與情感。構架相互認同鼓勵的教學環(huán)境有助于緩解學習過程中的不良情緒,如恐懼、羞怯以及緊張,把“揭短”教學模式轉向適度的“揚長”模式,提高評價效率,最終能夠培養(yǎng)學生對于英語聽說能力的自信。在實踐教學之中,教室課堂理應處于教師與學生共同營造的基于人文關懷指導之下的寬松環(huán)境之中,采用輕松有趣的學習素材,降低學生的焦慮情緒,克服對于“錯誤”或“失敗”的恐懼,能夠加強表達溝通的意愿,從而才能達到聽說實踐教學的目的。[7]這種作用也同樣可以發(fā)揮在教師身上,這種良好的教學氛圍可以提升教師的教學滿足感與自我認同感,從而持續(xù)激發(fā)教學熱情,而不是在未能完成教學設定目標時,因為沮喪而喪失教學興趣,從長遠來看這是非常不利于教師本身的發(fā)展的。
誠然,這種理想的教學氛圍是現代技術難以達成的,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和實踐?,F階段在學生可以依托網絡等現代技術進行聽說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大學英語教師應利用人文關懷,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來創(chuàng)造良好課堂環(huán)境,對于學生的聽說實踐進行引導和鼓勵。
四、結語
大學英語的改革在不斷加深,對于學生聽說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這種要求不僅僅作用于語言學習本身,對于教師和學生的發(fā)展也指出了新的方向。師生共建模式是當下課堂教學發(fā)展的內在需求,人文關懷在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之外,也為高校教師的自身發(fā)展提供了出路,同時也在更深層次對于受教育者的長遠發(fā)展作出規(guī)劃。大學教育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種經歷。人文關懷的作用不僅體現在這一階段,也將體現在更長遠的人生發(fā)展之中。
參考文獻:
[1]張曉榮.新人文主義視野下的科學教育理念[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61-64.
[2]謝晶.白璧德人文主義的中國儒家思想資源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6(3):154-156.
[3]王穎.師生共建的商務英語模式探究[J].語數外學習(英語教育),2013(12):12.
[4]李宏杰.談英語教學中的情感因素[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S1):324-326.
[5]王守仁.關于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的幾點思考[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1(1):1-5.
[6]魏圓圓.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改革對聽力和口語教學的影響[J].北方文學(下旬),2017(5):183-185.
[7]張燕華,劉潤清.人文關懷理念下的大學英語教學與科研[J]山東外語教學,2015(36):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