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 王曉偉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出版了陳新仁教授的新作《語用身份論——如何用身份話語做事》一書。作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成果,全書內容包括十章以及四個附錄。全書將語用身份視為建構對象和資源,明晰了其與話語的關系;并將其作為各類資源用于解釋語言自身以及相關現象。該書的價值正如何自然先生的序言中所述,“語用身份的研究對人們語用能力的提高和語用意圖的識別都會有很大的幫助”(陳新仁 2018: 3)。
第一章作為全書的導論,首先指出目前身份研究轉向社會建構主義視角,即從傳統(tǒng)的身份本質論認為身份是固定不變的、先設的、單向的,轉而認為身份是交往中通過話語動態(tài)的、積極的、在線建構的。全書的研究對象是各類自然言語交際中所呈現的身份,即“語用身份”。研究內容是語用身份與言語交際之間的內在關系。研究目的在于建構語用身份的分析框架,探析語用身份對言語交際的解釋力,進一步完善現有語用學理論。
作者詳盡介紹了Tracy(2002)就修辭學和文化學兩個視角有關身份研究的差異,并提出需將二者融合和拓展。就拓展來講,需要關注身份建構的非修辭學視角,交際者在擴展性話語中身份選擇與建構的動態(tài)變化,身份建構的語用-語言體系,交際目標和語境制約的雙重視角解析等方面的問題。其中研究的關鍵問題包括以下5個方面(陳新仁 2018: 9):
1)特定身份的建構如何影響到語境中語言的意義生成和理解?2)如何影響到交際需求的滿足?3)如何影響到人際意義的表達與理解?4)如何影響到特定語言方式的選擇?5)如何影響到特定語言使用的得體性和合適性?
圍繞上述問題,研究的路徑包括將身份視為一種解讀資源,從身份角度解讀話語的意義;視為施為資源或行事資源,考察交際者如何通過建構特定的身份達到具體交際目標;視為一種體現認同取向的人際資源,探究交際者如何選擇、建構特定的身份以達到親近或疏遠交際對方的目的;視為闡釋資源,用來解釋特定話語特征的形成原因;視為評價資源,考察特定交際情境中的話語是否具有適切性、得體性、正當性等。
第二章是語用身份的界定。以往研究成果表明身份具有多重屬性,既是一個社會學概念,又具備心理屬性,身份的分類也不盡相同。作者認為“身份觀經歷了對語言與身份的靜態(tài)反映關系研究到對話語與身份的動態(tài)建構關系研究的轉變”(陳新仁 2018: 22)。在建構主義者看來,身份是一個產物過程,發(fā)生于具體且特定的互動場合。交際帶來多種身份,身份來自磋商的過程和語境化,需要通過話語來實現。所以說,身份建構是一個始終內嵌于社會實踐中的過程,在其中話語實踐發(fā)揮中心作用。
具體到語用身份,它是一種語境化的、語言使用者有意或無意選擇的自我或對方身份,以及說話人或作者在其話語中提及的社會個體或群體的他者身份。(陳新仁 2018: 24)與社會身份相比,語用身份具有交際依賴性、動態(tài)選擇性、交際資源性、話語建構性等交際屬性。語用身份可以區(qū)分為話語身份和非話語身份、默認身份和變異身份(或偏離性身份)、真實身份和非真實身份。
第三章為語用身份的話語建構。話語實踐與身份具有交互關系:一個人用于交談的身份會影響該說話人的交際方式。同時,一個人選擇的話語實踐也會“定型”其相應的身份。話語實踐類型十分豐富,依據Verschueren(1999)的研究成果,作者提出了包括“話語選擇”等在內的11種話語實踐類型。(陳新仁 2018: 38-39)在此基礎上結合現實交際中的實際用例,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分析了這些話語實踐類型如何建構具體的語用身份。
第四章談及語用身份的動態(tài)選擇。作為該書的理論建構部分,作者認為在一個由說話人、聽話人包括第三方構成的交際語境中,交際者使用什么身份進行交際是一個動態(tài)選擇的語用過程。說話人發(fā)起話語時首先必須做出自我的語用身份選擇。同時,需給對方選擇語用身份,相關選擇又反饋出說話人自身試圖建構的語用身份。整體來講,說話人的語用身份選擇是由交際需求驅動的。這種需求一般包括:行事需求、人際需求、美學需求和省力需求。說話人的語用身份選擇最終會體現為各種相應的話語選擇。在該過程中,話語的得體性、有效性、重要性、可靠性、禮貌級別等都會受到語用身份的影響。語用身份選擇具有情境敏感性,身份是否合適取決于當前話語發(fā)生的語境,進而會影響話語的交際價值。相比說話者,聽話者對于語用身份的態(tài)度更為關鍵。聽話人可以對說話人幫助自己選擇的身份表示認同、拒絕或做出修正。一旦交際雙方所選擇的語用身份不一致,就會帶來交際誤會乃至沖突。
在如此復雜的交際語境下身份又將如何進行選擇?作者提出了身份準則:采用與當前交際情境相適應的語用身份進行交際。(陳新仁 2018: 74)具體來講需要考慮以下因素:身份圖式,即與特定交際情境中特定行為的實施相匹配的身份或身份關系;身份話語,與特定身份或身份關系相匹配的實施特定行為的默認或無標記語用方式?;谏矸轀蕜t的語用身份被稱為默認身份(default identity),與之相對的是變異身份(derivational identity)。變異身份產生的原因可能是說話人刻意為之,也可能是由于語用能力不足所致。
第五章是作為解讀資源的語用身份。該章回答的是語用身份選擇和建構如何影響話語中的詞匯意義解讀、施為用意解讀以及人際意義解讀等問題。根據Verschueren(1999: 76)語言順應論的語境模型,作者認為交際者是交際語境中最為重要的因素。因此,語用身份應被視為語境因素之一。具體來講,在一個給定的交際情境中,存在著一個(些)默認的語用身份。這樣的默認身份會構成理解詞匯、話語和人際意義的語境。就詞匯意義來講,作者特別談及了身份指示詞匯(identity-indexing words)的選擇。所謂身份指示詞匯就是指那些提示不平等、不對等身份信息的詞匯。通常來講,默認身份詞匯會采納其字面意義;而當指示偏離身份時,則會采納其非字面意義。
第六章是作為施為資源的語用身份。語用學認為身份乃行事或施為的資源,身份選擇與建構也會服務于具體交際目標的實現或需求的滿足。在交際過程中,作者認為應關注身份選擇與建構如何服務于單一話語中的特定施為用意,也需關注整體言語事件交際目標的實施。身份具有施為性的原因是由于該語用身份可以被交際者刻意利用以滿足特定的行事需求。語用身份的資源性源于與之相對應的社會身份所固有的行為規(guī)范、權利與義務、行為影響或行為效果等。
為達到特定的施為目標,交際者有多重策略可以選擇。第一是凸顯策略。為了強化解釋當前話語的身份依據,在話語中說話人會刻意提及身份信息,如“作為……”等身份標記語的使用。第二是與凸顯策略相反的是身份遮蔽或背景化策略。通過模糊、籠統(tǒng)、泛化的語言表達方式,說話人消除、淡化甚至放棄個人在當前交際情境下的默認身份,避免個人介入。第三類是認同策略。說話人主動尋求、建構與聽話人在特定情境中浮現出來的某一語用身份相一致或相反的語用身份。第四類是偏離策略。說話人不按照自己相對于對方的默認身份說話,而是自貶尊人或借用身份說話。第五類是切換策略。說話人在動態(tài)話語中出于特定的動機切換身份。這些策略的使用是為了滿足社會成員的交際需求。所謂需求是發(fā)生在交際某一階段所選擇內容與方式的統(tǒng)稱。交際過程中需要付出語用努力,即交際者為滿足交際需求所做出的各種努力。這種努力牽涉到對諸如語言資源、副語言資源、語境資源等語用資源的調用。對上述資源的調用所產生的影響力或作用力可稱之為語用力量。語用力量的大小取決于交際者的意愿(是否愿意做出語言順應)、交際者的語用能力以及交際者對當前交際的語用認知情況。
作者認為,交際過程存在一個基本需求,即維持互動的語用平衡。語用平衡就是指交際中的交際需求與為滿足該需求而做出的語用力量之間的平衡,即
第七章是作為人際資源的語用身份。語用身份的人際資源或關系資源屬性指交際者通過選擇、建構特定的身份來傳達特定的人際意義,實施關系建構。本質上講,這種屬性來源于社會身份的心理認同屬性?!叭藗儍A向于認同本群體的人并表現出明顯的偏愛,他們愿意和群體內部成員分享更多的信息”(Taifel 1970: 96)。這種趨向在中國公共話語體系中集中體現為相互“朋友”身份的建構。無論是大到政府總理的記者招待會,還是小到一個機構的廣告牌,說話者都希望與聽話者之間建構一種類似朋友的人際關系。從策略角度講,這可以理解為一種語用移情,從而達到身份的彼此認同。
第八章是作為闡釋資源的語用身份。身份作為闡釋資源可以用來解釋特定話語特征的成因。以往研究已經表明不禮貌現象和新聞標題的主觀化特征多由特定身份的建構引起。這些都說明了語用身份與話語方式之間存在著內在關聯。話語會反映身份,從話語方式也可以推知說話人的身份類型。這也就是說存在著身份話語。使用合適的話語可以開始一種身份,也可以終止一種身份,或者建構一種不真實的身份,乃至推翻一種身份。
第九章是作為評價資源的語用身份。作者認為,從語用身份角度評價話語應考慮若干維度。首先是話語的適切性評價。為此,身份應被納入言語行為的預備條件。一個人要實施特定的言語行為,必須首先具備相應的身份。其次,身份的選擇與話語得體性也有關系。交際者應考慮身份選擇是否符合雙方所具有的社會或情感距離。另外,身份選擇也會影響到話語的公正性。說話人是否對特定對象的認識客觀公允、不偏不倚。 此外,身份選擇也影響到話語的真實性和正當性評價。基于語用身份的評價取向,作者提出了語用身份的正偏離與負偏離現象。前者是一種積極的語用策略,有助于交際者達到特定的交際功能,如推動實現施為目標或提升人際關系;后者指交際者因對自己、對方或第三方的語用身份選擇不當,導致語用失誤。
第十章為總結。作者從研究內容、理論意義、實踐啟示和研究展望幾個方面對本研究進行了系統(tǒng)歸納。
全書內容展現了一位中國學者的責任感和擔當。正如何自然先生在序言中的評述,“陳新仁主張從語用學的角度認真研究我們自己的語言……中國學者需要建構屬于我們自己的理論”(陳新仁 2018: 3)。
第一,理論先行,注重模型與框架搭建。
回顧語用學學科發(fā)展歷程,無論是社會視角的合作原則、面子理論、禮貌原則、順應論,或是認知視角的關聯理論,還是綜合視角的言語行為理論,語用學的研究者都會提供一套可供操作的語用推理機制。在該著作中,作者首先明確語用身份的社會建構主義觀,隨之提出話語分析框架,在身份準則的探討中進一步明晰了語用身份的選擇機制??梢钥闯?,作者希望通過這樣的安排為語用身份的研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框架和方法。也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之上,語用身份被視為各種資源并得到了詳盡的解釋。
第二,用例豐富,體現了漢語特色和文化自信。
縱覽全書,各類漢語例證多達214條,其中不乏篇幅較長的用例。這些例證既有專業(yè)文獻中的經典用例,也有來自媒體報刊、小說讀本等的摘錄,更有作者工作生活中的細心積累。語用學研究本就是一個與社會文化因素息息相關的學科。隨著國內語用學研究的深入,漢語語料進入研究視野。這既帶給了中國學者更多的自信,也更能凸顯漢語的語言特色,進而能在國際語言學界發(fā)聲,并推動中國語用學的發(fā)展。
第三,個案生動具體,語言分析深刻。
每個章節(jié)在理論內容論述后,作者都會采取個案分析的方式進一步闡釋該章的核心理念和思路。這些個案既有作者的最新分析,也有團隊成員的以往研究成果。以第五章“語用身份視角下的逗罵話語研究”為例,作者首先區(qū)別了惡罵與逗罵,隨即分析逗罵的話語特征和條件,并指出了逗罵傳達的混合信息。作者所提供的語料幽默風趣,分析思路清晰,邏輯推理縝密。所形成的最終結論也進一步印證了作者有關語用身份的理論框架。
第四,學術視野開闊,學科交叉特點顯著。
語用學的緣起就是在反思以往哲學、語義學等研究內容和方法的基礎之上形成的。因此,該學科的研究自然存在著交叉學科的特征,特別是與社會學、哲學、認知科學等的關聯。語用身份論所強調的是語用身份的社會建構主義視角,身份自身也是社會語言學的研究內容之一。(Downes 1998)所以該著作中有關社會學的理論和概念較多,尤其出現在著作前幾章中的理論建構階段。這充分體現了交叉學科特點和作者的廣闊學術視野。
縱覽全書,讀者將會受益良多。閱讀過程中,筆者也略感存在些許不足:
首先,該書的理論建構采納社會建構主義視角并注重語用身份分析的話語特征。但在具體分析過程中會穿插出現言語行為理論等其他語用學理論,個別章節(jié)和個案分析中也會提及新的術語。這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閱讀的連續(xù)性以及對于語用身份研究框架和思路的清晰認知。
其次,個案的綜合分析不夠。個別章節(jié)的分析稍顯單薄,存在著個案分析為特定目的而設的感覺。全書中的個案十分豐富,每一個個案都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分析對象,應該可以進行多層次和全面立體的分析。但是由于每個章節(jié)主題所限,出現了個案分析不夠透徹的問題。這樣不太能夠完全展示出語料的語用學價值。
再者,忽略了語用學分析中的一些傳統(tǒng)話題和認知趨向。語用身份的研究自然與社會和語言的方方面面相關。因此,語用學研究的傳統(tǒng)話題如指示語等應該與該研究存在著關聯。與此同時,由于該專著的理論框架所限,語用學研究的認知因素考察不夠充分。
總之,瑕不掩瑜。作為國內首位完整提出語用身份的概念界定、理論框架和分析策略的學者,作者愿為天下先的擔當精神,專注于中國文化的使命感,理論分析和具體用例的用心雕琢與篩選,科學研究的團隊合作精神乃國內語用學研究者,特別是后輩學者的楷模。